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
第一,寓教于乐,激发孩子自助的兴趣。
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老师可以通过看视频、说话、学童谣等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比如在交谈中,作者会问孩子:“你觉得你的小手能做什么?”幼儿会回答:“有能力。”所以我让孩子们谈谈他们的小手能做什么。由于给了孩子“吹牛”的机会,孩子开口了。有小朋友说:“我会用手拿筷子吃饭。”有些孩子说:“我可以用手穿衣服。”等孩子们说完了,我会通过视频播放孩子们平时自己做的事情。孩子们看到视频中的自己非常兴奋。这时候我会鼓励幼儿:“你的手很棒,可以做这么多事情。真的很有能力。”在温馨的交谈氛围中,孩子会觉得自己真的很有能力,这为孩子开展自助活动奠定了基础。
第二,提高要求,循序渐进。
在小班里,老师会把一些自理技巧编成童谣。比如教孩子扣扣子的时候,让他们边读童谣边练习,老师会给予适当的指导。在中班,老师还可以通过扣扣的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不同的是,老师把纽扣做得更小,扣眼做得更小,让活动更有挑战性。在中堂课上,老师增加了一个“编辫子”的游戏,让孩子学习用三股绳子编辫子。提供的材料是粗布条和细绳,让孩子用布条练习编织,等孩子熟练后再用细绳编织。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教师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提高要求。孩子掌握了自助服务的技能后,要逐步提高工作的速度和质量。比如训练小班孩子用勺子吃饭的方法是:一手固定碗,一手拿着勺子,先吃一口饭,再吃一口菜。孩子们熟练掌握吃饭的动作后,要求吃完碗里的米粒,吃完后把勺子和空碗放在指定的地方,用餐巾纸擦嘴。中产阶级以后,孩子吃饭的工具变成了筷子。刚开始有的孩子不习惯,拿筷子的姿势不对。老师主要是教孩子正确使用筷子,等孩子逐渐掌握使用筷子的技巧后再提高吃饭的速度。
第三,利用各种形式的游戏,帮助孩子进一步掌握自助技能。
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潜移默化和持之以恒的锻炼。中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应该让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掌握使用筷子的技能,老师可以开展用筷子和豆子喂孩子的活动。孩子熟练掌握使用筷子的技巧后,会给孩子提供不同的筷子,如竹筷、木筷、塑料筷等。,让孩子感受使用不同筷子夹豆子的速度差异,然后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筷子。
为了不断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老师可以开设“食品加工车间”,在游戏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以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为例,我们在“食品加工车间”提供大量铝箔纸、彩色纸、长方形泡沫块,供小朋友练习“包糖”;提供圆形彩色废布和废枕芯,让孩子尝试“包包子”。在角色扮演中,孩子们可以选择做“小厨师”,加工各种美味;你可以试着做一个“顾客”,享受顾客就是上帝的感觉。“美食工坊”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角色扮演游戏。孩子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第四,让孩子在生活中实践自我服务。
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练习,不断巩固,逐渐内化为自我行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自助实践,比如清洁桌椅、饭前便后洗手、整理床铺等。在幼儿园,老师可以开展一些比赛,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会举办“穿衣大赛”,看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穿衣,获胜的孩子会得到奖励。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在家里,孩子穿脱衣服,收拾玩具都需要一定的努力。家长要多给孩子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家长也要学会鼓励学生“做自己的事,学会做自己做不到的事”,让孩子大胆实践,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孩子只有具备独立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儿童自我服务能力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儿童自我服务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