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谅我红尘颠倒》

看了一本书,叫《原谅我红尘颠倒》。如果没有结尾神转折的话,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部恐怖小说。

主角叫魏达,坑蒙拐骗,无恶不作,表面上是一个成功的律师,但是他做好自己这个行当的秘诀就是用钱财与美色打通各个关节,在他的描述下,整个法院系统基本上都是淤泥一片,偶尔有个正义的人,你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家破了,工作没了,进了监狱—你就算想做个好人,你做不成的,代价太大了。

慕容雪村笔下的法官贪财好色,使劲地敛钱,没钱不办事,有钱还得看数目,小姐是必须的,丝毫不会掩饰自己的兽性。律师行业里,做成了的没有干净的,以钱财贿赂,以美色贿赂,不谈情义,只讲利益。

魏达说有些人爱别人不爱自己,有些人爱自己不爱别人,而他呢,自己和别人都不爱。我看着看着,觉得他活得特别荒凉,他昧着良心赚了很多很多钱,赚那些老实人的钱,赚他兄弟的钱,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信任,大学里那么多兄弟,他一个一个背叛,后来有了肖丽,因为她的一件错事,魏达恨她,更加不要说信任。他没有信仰,没有爱情,没有友情,亲情的话,他也看得很开。

我看的时候一直想,这这这,这样的生活多可怕啊,你活着为了什么呢,为了赚钱?为了感官享受?

仔细分析他的生活,他热衷赚钱,应酬不断,与许多女人周旋,他的时间完全可以被这些事情填满。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不也是每天努力工作,回家以后与家人处处,这样过完一辈子吗。我在质疑魏达的生活的时候,其实应当是想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没有道德,没有信仰,心底里没有一点光亮的人,是什么在支撑着他的生活。

魏达本来是一个好人,他是后来变成了一个坏人,他说他也希望生活在一个法制健全的时代,但是他没有那个幸运,他也许是那个时代最后的一批人。他说他觉得世界就是一滩脏水,有人相信那就是一滩清水,可是他知道不是,非但如此,他还要把那滩水搅的更脏。魏达是逐渐明白名利场的规则的。开始,他只是想要出人头地,这个愿望太强烈了,以至于他在了解到那个圈子的规则之后没有退却没有坚持,他适应了。

他适应了那些规则,而那些规则也一点一点腐蚀了他的人性。如果一个人所闻所见之处皆是冰冷的欲望,没有正义的喘息之地,你又怎么去期待他守身持正?这个世界对他太过冷漠,他也就用冷漠还击,所以他对人对事总是充满了恶意,他见不得人好,他也没有什么同情心,冷的像一块石头。

谁还不能活着呢,有人对世界充满了善意,他们活得好好的,有人对世界充满了恶意,他们也活得好好的。谁又能说谁的生活没有意思,有的时候是生活本身推动着我们在生活,信仰、情感,诚然是一些人生活的依仗与动力,享乐与谋财也是另一些人的生活精髓,而就算没有了这些,就算人只剩一副所谓空荡荡的躯壳,人依然会活着。

这本书还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在一个充满了潜规则的生态系统里面,人有没有可能不被腐蚀?这本书里面许多人都恶的不行,这到底是对人性恶意的过于放大还是在一个污浊的环境里,人不可能不污浊?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话题争论了几千年还没有个结果,我对生活的体验告诉我,慕容雪村笔下的世界过了,这个社会没有堕落到这个地步,人性也没有如此的不堪一击,但是谁知道呢?

暑假的时候我读了一本书,叫《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写的。在一战之前,没有人相信会有这场战争,人们对文明充满信任,对政府充满了信任,认为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宽容,人与人间也温馨和谐,可是战争真的来了,它使得文明变得不堪一击,它轻易撕碎了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使大面积的野蛮无序重现人间,而茨威格在和平重新到来之前选择了自杀,殉他曾经信任的那个文明光辉的世界。所以,文明那样脆弱,人性何尝不是?

《红尘》的结局我非常喜欢,如果我们可以堂堂正正的赚钱,如果我们可以不必非得在道德和富裕之间做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大多数人还是很愿意的吧,也许人并没有慕容雪村说的那样可怕,人有贪婪之心,人也欲壑难填,但是在一个好的环境之下,给善良一丝空间,它就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