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精讲(1)魏书?武帝纪(1)
《魏书一》
《三国志》作者陈寿,原本是蜀汉巴西郡(今四川省南充市)人,后来跟随刘禅降晋。因为晋是承袭曹魏的天下,所以《三国志》里曹魏居于正统。可是陈寿将书命名为《三国志》而不是《魏书》,实际上是变相承认蜀汉和孙吴的合法地方,可谓用心良苦。
《武帝纪》
按照《史记》和《汉书》的惯例,记录天子言行称为纪,记录臣子言行称为传。《三国志》里只有《魏书》有纪,蜀汉和东吴只有《先主传》,《后主传》,《吴主传》等。这也是因为陈寿尊曹魏为正统。
曹操生前最后的爵位是魏王,谥号曰武。魏武帝的称号,是曹丕称帝后追认的。建安十八年,曹操获封魏公,定都邺城。曹操的封地魏国大约相当于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因此曹操的势力称为魏。古代君王,诸侯和少数大臣死后都有谥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短暂废除了谥号制度,西汉又得以恢复),用来表彰他的功绩。《逸周书 谥法解》说:“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武”属于“上谥”,“美谥”,也就是最好的谥号之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太祖”是曹操的庙号。庙号就是君王死号被供奉在祖庙时的称呼。“太祖”这个庙号一般都被赋予开国君王。例如赵匡胤被称为宋太祖。
“皇帝”最初指三皇五帝,实际上是先秦时期对天神的尊称。夏商周三代的天子都被称为“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绩大于历代君王,所以称自己为“皇帝”。
沛在战国和秦时建制为县。因为是刘邦的祖籍,汉景帝将之升级为沛郡(地级市)。后汉光武帝刘秀封自己的儿子刘辅为沛王,于是改成沛国。谯县位于现在的安徽省亳州。
裴松之注说曹操是汉高祖功臣,官至相国的曹参后人,这是史书常有的附会,不必相信。
古人有名,有字,有的还有号。名是父母所赐,应当避讳。日常交流大家相互称呼对方的字号。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如果你地位和辈分较小,可以尊称他为卧龙先生。如果你和他年纪身份相当,可以称他孔明。但是如果直接喊他诸葛亮,基本就等于骂人。
“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
汉桓帝刘志,是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桓帝当政期间,可以说是东汉从外戚专权转向宦官当政的转折。
曹腾是东汉宫廷的宦官,从汉顺帝起一***服侍过四位皇帝。总得来说,曹腾是一位性情温和,正直贤能得内臣。
中常侍在东汉时期是宦官专属的官职,比二千石(副部级),负责皇帝的文书往来和诏令下达,权力极大。
大长秋,服侍皇后的宦官首领。该名字来自西汉时期皇后居住的长秋宫。古人认为秋是收获的季节,长象征长久,因此用长秋来指代皇后。
费亭,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
侯是周朝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仅次于公爵。纵观两汉,除了西汉开国功臣少数封王(齐王韩信、韩王信、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梁王彭越、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前几个全部被刘邦诛杀)和吕后当政时吕氏封王等少数情况外,功臣可以得到的最高爵位就是侯爵。
“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曹腾虽然是宦官,却有丰厚的家产和侯爵需要人继承,因此收养了夏侯嵩为养子。从此夏侯嵩改名为曹嵩。这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做法。明朝很多大太监的养子多大数十数百个。三国有一个未解疑团,就是曹家明明子弟兴盛,为何曹腾要收养外姓的夏侯嵩。我认为理由很简单,作宦官的养子虽然可以获得财富,却得不到尊敬。夏侯嵩如果不是走投无路,恐怕也不会做这个选择。从后来曹操的政敌反复拿他的出生攻击他就能证明这一点。
曹嵩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司徒,太尉,司空)。需要说明的是,三公在西汉虽然是百官之首,在东汉以及沦为虚职。事实上,东汉在汉灵帝时期已经明码标价卖官鬻爵。根据《后汉书》记载,三公的标价大约是一千万钱到一千五百万钱。因此曹嵩的官职除了说明他干爹有钱,实在说明不了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