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涂鸦?

“涂鸦”一词,最早是唐代陆通说儿子乱涂乱画淘气出行,典故出自《玉川子集》。云天鼎”:

路桐有个儿子叫天鼎,喜欢乱涂乱画,经常把路桐的书弄得又脏又乱。于是,鲁通写了一首诗:“忽翻案上墨,如老乌鸦一般涂抹诗书。”把儿子的调皮和他的无奈描述的惟妙惟肖。

后来人们从路通的诗中得到了“涂鸦”一词,一直流传至今。

国内涂鸦网站最喜欢的是涂鸦之家。

涂鸦:我们俗称的涂鸦也有希腊语“涂鸦在”。

最赞同的说法是涂鸦起源于1966年的美国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一开始涂鸦没有小品的概念,只是简单的写了标签,而这些涂鸦作者的标签不仅仅是他们的昵称,还有他们的门牌号。直到后期1971- 1974,越来越多的写手开始研究字体和效果。20世纪80年代,作家开始研究。到现在,作家有了更多的方式方法。让人认识他(她),视频嫁接,赛博空间等...

涂鸦艺术和嘻哈音乐一样,起源于纽约布朗克斯区。布朗克斯是唯一与美国相连的街区,也是纽约最穷的街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它一直被来自中美洲和北美洲的黑人和拉丁美洲人占据。他们住在政府修建的设备简陋的穷人公寓里,街道破败不堪,外面杂草丛生。

多年的贫困让黑人少年极度拜金,成为职业运动员是他们快速致富的捷径。那段时间,布朗克斯区的几个篮球场经常看到成群结队的黑人男孩光着膀子打篮球,很多人脖子上都戴着手指粗的金项链。对金钱的崇拜使得在公共场合炫耀财富成为布朗克斯的一种时尚。当然,许多青少年已经开始从事非法生意,如贩毒和拉皮条。

做这些违法的事情很可能被警察抓到或者被街头流氓盯上。所以这些人组织了帮派来保护自己。布朗克斯涌现出无数黑社会组织,如原始骷髅、野蛮浪人、标枪队、皇家巫师、七冠等。当时很多年轻人为了寻找归属感,加入了各种帮派。在他们天真的想象中,黑帮就像李小龙电影里描述的那样。一群人团结起来和对手一起战斗,在战斗的过程中建立永恒的友谊。

那段时间,布朗克斯区到处都是歪歪扭扭的帮派符号,夹杂着类似“厕所文学”的淫秽图案。美国报纸形容布朗克斯“像一个原始的定居点”。难怪有人把涂鸦和原始人联系在一起,因为人类最早的文字和绘画都是刻在墙上的,那些壁画是史前人类留下的唯一文明记录。但是随着纸的出现,壁画成了不文明的标志。尤其是城市出现后,现代人似乎已经习惯了建筑物表面的光滑,任何图案都成了一种破坏,一种反文明的精神污染。

如果布朗克斯壁画永远停留在帮派标签的时代,那么后人可能无话可说。然而出于对单纯帮派标签的不满,几个有绘画天赋的人开始自己设计新的标签,从此这些帮派符号变得美丽起来。后来,一群叛逆的非帮派画家终于意识到,墙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实用的画布,他们开始行动了。从此,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涂鸦”诞生了。

大多数真正的涂鸦艺术家与帮派无关。都是底层的穷人,颜料罐和颜料都是从商店里偷的。他们都是有想法的人,从此纽约的墙上出现了一句警示格言。都是有才华的人,涌现出了很多绘画上的清新笔触(尤其是美术字体)。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一群表达欲望的人。他们愿意常年在黑暗中出没纽约,没有报酬,只为让行人看一眼他们的作品。为了与该团伙的“留名者”和头脑简单的涂鸦划清界限,他们称自己为“作家”而不是“画家”。

为了不被警察抓到,也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增添一份神秘色彩,这些“作家”都给自己设计了一个签名。他们的签名大多是一个带数字后缀的简单单词。报纸上提到的第一个“作家”名叫“Taki 183”,那篇文章出现在1971的《纽约时报》上。主角真名叫德米特里厄斯,塔基是德米特里厄斯的希腊文缩写,183是他居住的街道名。那份报告是第一篇关于涂鸦文化的严肃文章。

很快,涂鸦的人不满足于静止不动的墙,他们想出了地铁车厢的主意。纽约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地铁系统,铁轨像街道一样遍布纽约。当时正在上早班的纽约居民经常会惊讶地发现,昨晚还好好的地铁车厢突然变成了一个流动的涂鸦展,上面布满了五颜六色的图案。那些字母就像气泡,充满了运动。最妙的是,我换火车的时候,还是一样的格局!于是他们记住了一个签名:第二阶段。

这2期是70年代初最著名的涂鸦画家。他的原名是朗尼·伍德,毕业于布朗克斯区的克林顿中学。这所中学曾是早期涂鸦画家的聚会场所。离这里不远就是纽约交通局的停车场,那里存放着报废的地铁车。于是停车场成了他们练手的地方。伍德是个很有天赋的黑人。他创作的“泡泡信”是布朗克斯区涂鸦风格的最佳代表,在涂鸦界被誉为米勒·戴维斯(著名的爵士小号手)。

二期之后,纽约的涂鸦经历了很多风格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创意,比如三维字母,火车动画(一系列人物动画,地铁列车启动后,人物移动)。一批才华横溢的涂鸦艺术家成为明星,如超级KOOL 223、埃尔·马尔科174、工作人员161、克里夫159、弗林特707等等。当时的纽约市长林赛对此视而不见,因为在混乱的纽约市有许多远比涂鸦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市政府的放任是涂鸦乃至整个嘻哈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纽约所谓的“上流社会”艺术家多次试图将涂鸦据为己有。几个画商曾经在曼哈顿SoHo区1973举办过大型涂鸦展,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他们请涂鸦艺术家把他们的作品画在画布上,放在展厅里标价出售。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展览受到了评论家的鄙视。那些艺术品经销商忽略了一个事实,只有那些画在公寓墙上或地铁车厢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涂鸦。

后来,一个叫弗雷迪的人组织了一群涂鸦艺术家,在纽约下城的一个朋克摇滚俱乐部进行销售,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的涂鸦艺术家之一萨莫,凭借出色的技巧和个人魅力赢得了巨大的人气。这位出生于布鲁克林的画家的真名是让·米歇尔·巴斯奎特。他在涂鸦、布面绘画以及后来的立体雕塑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本人一直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是一个活生生的涂鸦作品。以他为背景的纪录片《纽约节拍电影》(New York Beat Movie)真实记录了他一天的生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不幸的是,巴斯奎在1988因吸毒过量死亡。后人经常拿他和摇滚元老吉米·亨德里克斯比。

经过这次短暂的复兴,涂鸦在美国消失了。政府日益严格的管理让涂鸦人胆战心惊,广告商对涂鸦技巧的模仿让涂鸦人完全失去了动力。然而,涂鸦在世界上其他一些松懈的城市仍然方兴未艾。1989的直播让很多人第一次欣赏到了柏林墙上的涂鸦杰作。无论是欧洲的马德里,还是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如今街头巷尾、地铁站里依然可以看到涂鸦艺术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