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会
打水、拾柴、烧水、点茶、献佛、送人、自饮;摆花烧香都是佛的修行。"
《南纪》开篇对日本茶道真谛的解释非常准确地概括了日本茶道的最大特点,即它是建立在对人的欲望和作为人的最低需要的深刻反思基础上的文化。既恰当地满足了从业者的生理需求,又最大限度地恰当地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和情感需求。日本茶道的这一特点体现在其主要实践内容——“茶事”。
“茶事”调查
学习日式茶道,基本的程序是先学习敬礼、打招呼的方法,再学习各种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和相关知识,再由浅入深地学习点炭、点茶的各种方法和相关知识。这些循序渐进的做法,最终的目的是完成一场理想的“茶事”。那么,怎样的“茶事”才是茶人理想中的“茶事”呢?
在详细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茶事”一词的含义进行简单的梳理和界定。由于日语本身的记数法受中国汉字的影响很大,所以日语中使用的很多汉字不仅形状相同,而且意义相同或非常相似。但是,一定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日语中的汉字就等同于汉语。比如在处理“茶会”、“茶会”这两个词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在汉语中,自古以来“茶事”一词很少用来表示“吃茶”的意思,而多用于表示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和销售。只用“茶会”一词来表达茶的意思,但需要注意的是,中文“茶会”一词仅指茶,并没有将茶道礼仪与饮食礼仪结合起来的意思。
相比之下,日语的“茶事”和“茶会”两个词就不一样了,都有吃茶的意思。而且在16世纪之前,“茶会”和“茶会”的含义不是很明确。比如《阅闻御记》中到处都有“茶事”、“茶会”的记载。仔细考察它们的含义,基本都是指“斗茶”游戏的相遇。对于读御书的记录者厚崇光书院的真成亲王来说,斗茶游戏是他和周围王公贵族最喜欢的游戏方式之一。这些王公贵族及其下属每次举行这样的斗茶游戏,都要事先决定一个“御头”(即负责人),大家轮流坐庄。一般情况下,“余头”负责准备赌品,有时参与者会“各自参加赌品”(嘉吉第三年正月第二十四条等。).赌品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茶会,赌品三色棉,圆镜一面,扇子一把,厚纸一堆”(《精绝私钞》广为三年正月初四等。).而且“献茶前”,即每次斗茶游戏前喝一杯酒,然后开始斗茶。赢家拿走赢来的东西,如果有剩余,就用掷骰子的方式分配。“喝完茶,会开心的。”茶斗过后,往往会饱餐一顿,是一种小赌的感觉。然而,有时这种斗茶游戏会玩上几天,甚至“去西藏寺庙安排茶事”...而晚上有茶事”会没日没夜的斗茶(2007年7月19日至23日,在读《皇记》等。),用“小赌”这个名字有点难,所以大概应该叫“大赌”。
但一般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文献逐渐倾向于用“茶会”来泛指一般意义上的饮茶,而“茶事”则仅限于日本茶道的特殊语言。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所谓茶事,就是通过点一碗浓茶,总结了主客交流的所有元素,融合了所有的文化,创造了新的美。有时是作为社交活动举行,有时是作为庄严的仪式举行。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千宗室:《午茶序》,谭教出版社1985)。简而言之,“茶道”是美食仪式和茶道的精致结合,即“茶道”不仅包括喝茶,还伴随着石怀美食的娱乐。茶道参与人数最多5人左右,更注重和追求精神内容;“茶会”指的是简单的喝茶,没有石怀美食的娱乐。参与人数可以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到上千人不等,更注重喝茶的社会性。在现代日本,茶会有时会以与“茶事”非常相似的形式举行,即分别设置茶席和点心席,在那里专门供应茶,点心席的主人为客人提供一点简单的饭菜,有时就像盒饭或一小碗荞麦面那样简单,与正式的娱乐活动相去甚远。因此,当我们谈论日本茶道时,把主要的实践内容“茶会”翻译成“茶会”是不够准确的。在中国文献中,对日本茶道中“茶会”这一术语的处理来自阿清黄遵宪,笔者对此表示赞同。
日本茶道中举行的茶事有很多种。根据茶事的主题,既有以赏雪赏月赏花为主题的季节性茶事,也有庆祝某人结婚或去世周年的茶事。根据举行茶事的具体时间,可以分为五种:晨间茶事、早间茶事、午间茶事、晚间茶事和临时茶事。
举办茶话会时,主人在决定茶话会的主题、时间、地点后,一般要充分考虑客人答辩的时间。大约在举行茶话会的前一至两周,他会正式向客人发出请柬,请柬上要注明茶话会的时间、地点和邀请的客人。在现代社会,由于通讯手段的日益发达,亲密的朋友经常通过传真或电话发送邀请,但一般来说,如果举行午间茶会,主人会亲自用毛笔写下邀请,并通过信件发送。客人接到邀请后,如果决定参加茶会,应在茶会举行前两三天回复主人,并在正式茶会的前一天当面感谢主人,这就是所谓的“预礼”。而且在茶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客人还会再次去主人家感谢主人,这就是所谓的“后礼”。
茶事是“用餐礼仪”和“喝茶礼仪”的结合一个正式的茶会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前座(第一个座位)、其余部分(日语称之为中座)和后座(后座)。在约定的时间,客人从茶室进入茶室。首先,主人和客人礼貌地互相问候,然后他们点燃木炭,为客人提供石怀美食和茶点。客人们吃完石怀菜肴和小吃后,会去茶室小睡一会儿,这被称为“中立”。客人休息时,主人应迅速重新布置和装饰茶馆。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会按照约定的敲锣方法敲锣,通知客人重新入座。休息后的这个茶座,就是所谓的“后座”。“后宴”的主要内容是点浓茶、炭(后炭)、茶点、薄茶,以及主客互致谢意的告别仪式。
“一汁三菜”石怀
人是群居动物。因为人是动物,人自然也有和动物一样的维持个体延续的需求,即“生物需求”或“生理需求”。"食物、颜色和性别也很重要."(《孟子?高子尚),“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物需求。日本茶道的特点之一就是“茶事”将饮茶礼仪和用餐礼仪结合在一起,首先满足人最基本的生物需求。
前桌吃饭→桌边休息→后桌喝茶。这种茶事形成于日本天文年(1532-1555)(塔奈?1.《石怀研究》,谭教出版社2002年版,第56-57页)。日本茶道早期的煮茶是对这种烹饪的简化。日本室町时代的官办料理,也叫753料理,通常中央有一个食盒(第一餐),两侧有两个食盒(第二餐和第三餐),更有甚者,对面还会放四餐到七餐,一般每餐要放七、五、三种点心。“直到十年前,人们还会不惜血本准备两餐三餐”(《山上的两个故事》)。可见,茶事的烹饪虽然没有地方菜系那么正规,但在茶事成立初期也是颇有讲究的。而且由于过分追求满足客人的美食,正如袁贵三年(1572)四卷《黑鼠集》所言:“准备烹调时的重点,是为山区的客人准备海河的东西,为海滨的人准备山野的东西。诸如此类,为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准备南方的食物。”因此,茶人向客人展示异国情调的物品是非常重要的,在制茶过程中猎奇的思想非常严重。
然而,随着茶人对茶事精神追求的加强,促使茶人对作为日式茶道的料理进行反思和深思,由此二餐三餐的茶事料理也逐渐遭遇了被排挤的命运,于是“石怀”料理应运而生。《南志》“尹默”卷中“适时加炭,再呈石”,这大概是茶书中第一次将煮茶称为“石”的记载。
那么为什么要用“石怀”这个词呢?“石怀在禅林里也叫药石。僧侣们抱着温暖的石头来抵抗饥饿,因此他们有“石怀”的名字。禅林所谓的小吃、夜宵,和药石、小吃一样,都很简单,很清淡。“石怀”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词来称呼曹安茶菜。意而极趣”(《吃茶南录·坤》)。换句话说,茶人把日本茶道命名为“石怀”,是受禅宗影响,是茶人追求“?”“?”的意境与体现特别选择的名字的精神。“小草寺的茶汤,首先要以佛法的修行为基础。追求豪宅美食是世俗之举。房子,可以避雨;吃饭可以缓解饥饿感,这就够了。这是乃佛的教导,也是茶汤的初衷。”(《南志》)“石怀”的含义可以说是刚好符合日本茶道的本意。“石怀”,一个非常重视日本茶道精神意义的信物,是在田明七年(1787)之后才统一固定下来的。一:石怀研究》,第92—95页)。
理想的石怀菜一般由“一汁三菜”组成。所谓一汁三菜,就是一个酱汤和一小碟生鱼片、炖菜、叉烧。“曹安菜,汁多,菜二三,酒少。花太多时间准备丰盛的菜肴是否不妥?茶室(《南录》)。”以《南志》为首的茶学书籍都一致认为,是森野理次改革了以前的茶艺烹饪,吸收了佛寺的集约型烹饪做法,才创立了一汁三菜的石怀。"李秀举行茶会时,很少会做三道以上的菜."(《为宗福公顾之问书》);“从前是两汁三菜招待客人,但自从休纠正后,连客人都只用一汁三菜或一汁两菜。一汁一菜。”(《茶道典籍全集》第3期?,第438页)在?在泡茶的过程中,只有森no Rikyū完全遵守他的老师叶舞邵鸥的要求,即无论客人有多异国情调,他们都不能超过一汁三菜。就算是天下最大的权威,只要是草庙的茶事,茶几上的菜也必须符合?茶的精神意趣。(桶井?一:《宴会美食》,北京美食史上,柴田书店1979)
在一个日本茶道礼仪在家族制度下不那么容易统一的时代,将“石怀”的形成归结于某一个人是否妥当或许值得商榷,历史真相还有待未来的历史学家去考证。总之,符合日本茶道初衷的“石怀”的诞生,从盲目追求“会席”“会餐”到“吃了能充饥,能吃饱”,可以说实现了茶人从生物需求到社交需求、情感需求的跨越,也将日本茶道提升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石怀”既满足了茶人“吃”的生活需求,又因为是为招待客人而做的饭,必然会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按照日本茶道的礼仪,在吃“石怀”前,一般龛上都会挂一幅墨宝和尚的画像。在此基础上,主人和客人将有一个“石怀”晚宴。虽然不用像在禅堂吃饭一样庄严地交叉双手唱出“五观吃法”,但在同一个主题下分享一会儿时空,既满足了相互交流的社会性。
吃茶方法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有着和其他动物一样的生物需求,但也有着许多动物所没有的社会性需求,其中对交流的要求是人类最大的社会性需求。
“有天地,则万物,则有男女,则有男女,则有夫妻,则有父子,则有王公大臣,则有盛衰,则有礼义之误”(《周易?序言》)。其实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被抛入了一系列的社会关系中,已经开始与人交往。"七教:父子、兄弟、夫妻、君臣、老少、宾朋."(《礼记》?第五王制”);君、臣、父、子、弟不雅(《礼记?瞿力尚》);“夫妇不为,父子为亲,君臣为严,三者为正,则庶人从之。”(《大戴李记》悼公问孔子第四十一);“世上有五种方法,所以有三个人去做。岳:君臣,父子,夫妻,坤兄,朋友,皆天下之大者”(《中庸》);“什么是三纲五常?指君主、父子、夫妇。六代是父,是兄弟,是族人,是叔伯,是师友。”(班固《白虎依桐》卷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再局限于“夫妻、父子、君臣、上下、老少、兄弟、姐妹、朋友、族人、师长、乡党”等传统关系,每个人的角色都会时不时发生变化。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角色的变化,处理某种社会关系不当,是有可能的。“父子之间有孝,兄弟之间有谊,君臣之间有义利,乡党之间有信有惧。”(《大戴李记》是王文的第七十二任官)。如果父子关系不好,或者孩子会被指责“不孝”,或者父母会被指责“不仁”;如果乡镇各方关系处理不好,可能会被指责为“不人道”等等。
日本茶道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主人的知识多么丰富,无论他点茶的技术多么娴熟,仅凭主人的个人能力是不可能点一碗好喝的茶的。所以,要想点一碗好喝的茶,不仅需要主人的辛苦,客人也要有同样的修养。主人和客人必须是灵魂伴侣,主人和客人就像彼此一样。点一碗茶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人尝试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转换角色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在与人交往中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这是中国茶道所不具备的。
根据茶叶摄入的内容和方法,茶叶吃法可分为“吃叶法”和“吃汁法”所谓吃叶法是将茶叶磨成粉末,将茶叶全部吃掉的方法;所谓吃汁法,就是将茶叶浸泡在水中,将提取的茶汁饮用的方法。日本茶道就是采用吃叶的方法,创造出一种程序复杂、体系庞大的吃茶习俗。日本茶道吃茶,并不是像中国茶道那样寻求喝茶的清爽欣快的生理效果,而是更注重如何给从业者创造一个交流的机会。日本茶道的点茶方法一般分为秘传和非秘传两种方法。秘制点茶法只有贾源或其经纪人亲自传授才能学会。因为属于未定型文字,这里不便过多提及,但相对而言,可以说秘制点茶法是在传承日本茶道的历史,非秘制点茶法是在展现日本茶道的现在。无论是“秘制茶法”还是“非秘制茶法”,其出发点都是为饮茶者提供社交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实践道的手指。所以日本茶道的做法很容易给人一种日本茶道没有茶的感觉。这一特点在茶道具的使用、点茶的方法、吃茶的形式上都非常明显。
无论是日式茶道还是中国茶道,对茶道道具的选择都非常谨慎。如《茶经》“四器”对茶碗的选择标准阐述如下:“碗、越州、定州、五州、越州、寿州、洪州。还是去兴州吧,不然。如果兴瓷为银,多瓷为玉,兴不如悦意。兴瓷若雪,越瓷冰冷,兴不如月儿。兴华白和,越瓷绿和谭绿,兴不如岳三。金?杜宇?傅,所谓陶选,出自东瓯。哦,越多。哦,越州上唇不卷,底卷浅,已降半升。越州瓷和越瓷都是绿色的,绿色有利于茶,茶是白色和红色的。中国白、兴洲、深棕色;寿州瓷黄,深棕紫;洪州瓷呈褐色、深褐色:不宜泡茶。”因此,中国茶道的选择标准主要取决于容器的颜色是否与褐色相配,因此青瓷越瓷被视为上乘。
日本茶道选择器皿的标准与中国茶道大相径庭。陆羽在中国茶道中拒绝的白、黄、棕三种碗,在日本茶道中并没有被拒绝,反而成为了武野少鸥和森野理矢最喜欢的茶碗。如邵鸥最喜欢的白天,森野理治培养的陶艺老师二郎,烧出或黄或黑或棕的茶碗,如著名的黑色烧乐陶碗“商活动”和雕花“黄B”?茶碗,以及日本政府指定为重点文物的“无物”、“太郎坊”、“白鹭”,都是红色茶碗。
中日茶道选择标准的差异,不仅仅是审美意识的差异,更主要的是目标的不同。日本茶道对待茶道具几乎不考虑是否与茶的颜色相匹配,而更看重的是茶叶栽培的深浅是否与茶道具的颜色相匹配。比如日本茶道鼻祖诸光·村田所写的《心之文》中就说:“这种方式最忌讳的是傲慢和固执己见。嫉妒专家,鄙视新手,是最不道德的。你必须请教上级,帮助下级。这种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中国人和谐相处,最重要的是。现在人言高和燥,新手去争有准备、有信仰的东西,是可笑的。”村田诸光批评说,初学者不应该在预备和新乐之前烧茶具,不是因为它涩、粗糙、干燥,新乐不适合茶具泡茶,而是因为初学者练习还很浅,不能掌握这种茶具的使用方法。
另外,日本茶道的“小习惯”点茶法,主要是针对茶具的点茶法,如“茶碗装饰”、“茶入装饰”、“茶瓢装饰”等。相对来说,他们不太注重茶具的风格,而是特别注重谁做的,谁得到的,这说明日本人的点茶方式是看重人际交往的。而且日本茶道在点茶的过程中,还特意设置了询问茶具产地的场景。茶人进茶馆,向壁龛里的字画敬礼的,不是字画之类的物件,而是字画的作者。所以,茶人在欣赏挂在壁龛里的字画时,不会去品味字画的功力,而是怀着对字画作者德行的崇敬去欣赏和体悟。
日本茶道中重视社交的元素,不仅体现在选择器皿的标准上,还体现在点茶的技巧上。中日茶道都非常重视水、火、茶。如《茶经·六饮》中说:“茶有九难:一为制,二为别,三为器,四为火,五为水,六为烤,七为端,八为沸,九为饮。不是在黑暗中烤出来的,不好嚼,不好闻,不好煮,不好煮,不好烧奶油和木炭,不好水,不好煮,夏天冬天都不好喝。丈夫鲜香者碗数三;接下来,碗的数量是五个。如果坐五排三碗,可以坐七排五碗。如果已经下了六个人,碗数没有预约,只缺一个人,就永远弥补了缺的人。”
茶经《六饮》中提到,中国茶道讲究点茶之术,日本茶道则不然。据《南史》记载,曾有人问森no Rikyū点茶的秘诀。森no Rikyū说:“夏天煮茶可以使人感到凉爽,冬天煮茶可以使人感到温暖,木炭可以使水沸腾,茶应该在口外煮。这样做没有秘密可言。”提问者不高兴地说:“这么简单的道理还需要讲吗?”李秀说,“好吧,请照我说的去做。我将是你的客人。如果你符合我的上述要求,我就做你的徒弟。”当时大德寺住持小令和尚正好在。他听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后,感慨地说:“宗彝说得太对了,这和鸟巢禅师给白乐天的答案‘不作恶,行善’是一样的。””根据这段轶事,后世茶人演化出“李秀七大茶道”,即“1,茶花应如盛开于袁野;2、木炭要能让水沸腾;3.夏天做茶,要让人感觉凉爽;4.冬天做茶,要让人感到温暖;5.准时赴约;6.凡事要未雨绸缪;7.关爱同桌的客人”。无论是《南方录》中的《茶事秘笈》,还是现代版的《李秀茶道七则》,都没有《茶经》中“六饮”这样详细的“茶有九难”,除了一句“茶要合”。在日本茶道中,更多的是个人修养,以及个人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应该持有的东西——点茶、吃茶。
另外,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和当今流行的茶道最大的区别在于点茶时对主客的要求不同。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都很讲究茶、水、火,中国的茶书比日本的更详细。中国茶道点茶的好坏几乎完全取决于主持人的功力,不需要嘉宾的配合。也就是说,只要主人熟悉“选茶、打水、用炭”的技巧,就一定能点一碗好喝的茶,而客人只是一个被动的饮茶者。国内现有的茶书几乎没有对客人的做法提出任何要求。
相比之下,日本茶道不仅要求主人练习茶法,还要求客人同样努力练习。想要举办一场成功的茶会,点上一碗香醇可口的茶,就必须熟练调节火候和水温,使之达到最佳状态。要想把温度和水温调节到最佳状态,单靠主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有嘉宾的配合,就是要靠主客的共同努力和灵魂伴侣的配合。森no Rikyū说:“日本茶道这个名字的意义在于它首先追求的是茶与汤的对应。能根据前座温度和后座水温决定何时入席的客人,是见多识广的客人;能根据客人的修养适当调节温度和水温的大师,就是道大师。.....记住,日本茶道的名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客人要根据气温和水温来确定进入空旷场地的时间”“如果客人不好好练习,有时候温度会变得相当糟糕”。(南录)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可能点一碗好喝的茶。如前所述,日本茶道文献中的描写,往往既是对主人的要求,也是对客人的要求。这是因为日本茶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主客同体,宾主自然”,即主客不分,主客分明。所以在日本茶道的相关文献中,类似上述的描述比比皆是。
不仅在点茶方面,在吃茶方面,日本茶道都非常重视参与者之间的社交。日本茶道早期,做茶的时候,“?馆主只提供一碗浓茶”,即“后座”喝茶时通常只喝一碗浓茶,但慢慢地茶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喝了浓茶后又加了一碗淡茶。喝淡茶的时候,一般人都是一碗,但是碗不会变成一个客人专用的碗,而是大家交替使用。主人也会在客人面前象征性的打扫、擦拭,但从现代人的健康意识来看,恐怕很多人不太容易接受。如果说喝淡茶的方式很难接受,那浓茶就更难接受了,因为浓茶需要在场的所有客人一起喝,每个客人都必须从茶碗的同一个地方喝,这就更不符合现代人的卫生习惯了。在日本茶道中,所有的客人都分享一碗茶,这让我们想起了古老的宗教习俗分享食物,如以血为盟,夫妻间一杯酒,兄弟宣誓的义酒,基督教的圣餐,神道教的交心会,佛教中向佛敬奉剩茶的仪式。无论是主人点浓茶,还是客人喝浓茶,彼此之间都只有非常简短的问候,气氛非常严肃紧张。相比之下,中国茶道没有这些做法,但人们有一个特殊的杯子来喝。相比较而言,中国茶道更注重茶本身的色、香、味,而日本茶道似乎更注重喝茶的方式和过程,注重茶室“一会一会”的方形空间,通过分享一碗浓茶实现同心交流,从而实现情感的最大满足。
此外,日本茶道中还有一种叫“七物”的点茶吃法。制作这种点茶法时,主客角色由五张分别写有“花、月、一、二、三”字样的小木牌决定,目的是培养茶人处处当主人。每个人都要能很快适应瞬间变化的角色,才不会在茶馆里乱成一团,所有参与者都要无所适从。日本在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应对,日本员工表现出来的所谓集体主义精神,应该说和以日本茶道为首的日本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系。经过日本茶道这种范式文化的熏陶,学生不需要更多的语言,也能收到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传达意思的力量。默契和默契中产生的无形力量,绝不是那些口是心非只喊口号的人和族群能比的。以上,笔者主要从心理文化需求理论的角度,参照中国茶道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日本茶道的主要实践内容——“茶事”的考察,分析日本茶道的特点。众所周知,日本茶道类似于宗教,但不能说是宗教,类似于艺术能力,但不能说是艺术能力。今天,在日本独特的家族制度的指挥下,日本茶道是日本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它融合了佛、儒、阴阳道、神道的精华,吸收了基础扎实的食道、学问之书、蓄勇之术、增美之花道、清灵之香道等诸多文化内容的精华,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综合生活文化。自古以来,日本茶道人口就属于广泛的社会阶层,既有皇室政治家大甲,也有许多地位低下的普通民众。可以说,日本茶道作为一个综合的生活文化体系,从各个方面满足了日本人民的许多身心要求。每个茶人都能从日本茶道中获得一种闲适优雅的味道,并根据适合自己的形式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慰藉。日本茶道的研究不仅涉及植物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心理文化学,还涉及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笔者衷心希望对日本茶道感兴趣的研究者,不仅能在相关学科和理论上提高自身修养,还能尽可能地实践和尝试践行自己心中认可的茶道精神。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避免对日本茶道的荒谬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