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视界》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教育视界》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教育视界》读后感1早在去年十月份之时,我就通过朋友的推荐购买了窦桂梅老师的《我的教育视界》。窦桂梅是我国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清华附小校长,是一名独具风格的智慧女性。同时也是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之一,受邀在全国各地讲学、报告,深受广大师生的热爱。以《玫瑰与教育》为代表作的窦特,如今已经将她的教育理念和思路融入于她的多部个人专著之中,影响了一批批教育人、语文人。
此次翻阅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打造的教育观察类著作《我的教育视界》,记录了窦特游历英国、美国、乌克兰、韩国、日本五国后所写的教育随笔选录,生动地再现了窦特游学五国之后的教育思考和教育现状描述。文中不仅还原了窦特游学五国之时对教育现象的记录,更与中外教育现状来了个大碰撞。当你细细品味之时,会暮然间发现窦特在写一部分文化类随笔时是抱着一种跳出教育的眼光来看待的,而又与教育不可分割。正如窦特自己所说的那样:
我所行之记并不只是为了教育而写,是想用文字记录那段经历,留下些许记忆。有时,我对教育的记录与思考的热情远远没有超越对其他方面的好奇。比如,所到特别之处,不仅仅照一张相,我会摘下一片小叶子,拾起一块小石头作纪念。再比如,以我并不深刻的眼光,写过东渡的鉴真和尚,海明威、赖特、乔丹、莎士比亚、牛津与剑桥的区别,甚至韩国女人与日本的女人的异同。这些看似与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也许对教育有所启发。
有人说:目光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窦特就是如此留心每一个细节,把文化与教育的思考带进笔端,流淌在白纸上,成为她对游学经历的记录。同时,我发现窦特是带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去访学的,更是带着一些***性问题去倾听的。在《英国教育随笔》这一辑中,窦特实地了解了英国学校的管理制度、家长择校问题以及学校自我评估体系等等困扰当前教育制度发展的根源性问题,更将目光瞄准了教师培训制度和薪资、职称评定制度的构建体系。窦特的目光透过东西方时空隧道,与我国的相关体系进行了一个对比性思考。在思考中,又对一些细节性问题进行了修正。此外,她还留心观察了英国的教会学校办学特色,以一种理性的目光赞颂了优良的教学传统。
可以说窦特是带着一种文化的目光看待教育世界的。因为在她的眼中牛津和剑桥大学是承载着英国深厚历史文化的圣地。同时也坚信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文化的流变也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历程。那种文化的体现应当是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的辐射,就如窦特在剑桥大学的康桥上会想起大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样。又如想起莎士比亚,会感慨起整个英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一般。文化的渲染应当就是这样一种情不自禁的力量,渗透进民心。而教育正是随着这种文化的蔓延而日渐明朗,形成一股坚定的风格,继续保持文化的繁荣发展。窦特在书中虽然并没有用过多的词汇来形容所见的一切,但一切竟在不言中。
在美国教育随笔中,窦特提及了隐形德育,她目光所及之处被美国人的文明有序所惊讶,更被学校没有开设思想品德课而惊叹。于是,她联想起了清华附小的德育课程,她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在德育口号中生存,要有行动去培养后来人,知不足,然后前进。
在后面的几辑中,窦特的世界游学之旅同样带给了她很多与教育、与文化有关的思考与感受,有时是一种震撼,有时是一种反省。带着窦特的这份世界眼光,给了我对世界教育的更多期待,也给了我对身边教育的更多细腻化关注。
《我的教育视界》读后感2一直很好奇:国外的教育是怎样的?虽然也听过一些专家在讲座中或从报刊获得一些关于国外教育的讯息,但终究不够完整,这次,肖老师名师工作室推荐的窦桂梅的《我的教育视界》,让我领略到了英国、美国、乌克兰、韩国、日本五国的教育笔记,“视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通过阅读,使不曾有过出国培训的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扩大了我的视界,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教育、文化等,例如英国学校的自我评估,英国学校的评估的最大特点是和谐明确、表述简洁。日本教育的“以人为本”等,美国人的微笑、感谢与赞美,乌克兰学校的教师博物馆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关于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清华附小在建设校园问哈,打造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俏销师生的参与:根据师生的意愿及想法,一方面由专业人员去实施和实现师生的想法,一方面让师生实战才能,去庙会自己心目中的校园。从窦老师的描述中,感受到清华附小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思想,由此,我联想到自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幼儿园已走过了四年的美丽时光,我们的各项工作在逐渐规范和完善,同时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思考,2010年11月份的第一次幼儿园办园思路咨询会中,就曾提到我们对文化建设的初步设想,向老师征集办园特色建议,了解老师对特色的建议和想法;以及我们和老师一起探讨活动,都一一表明,我们一直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但是一所新园,我们更明白校园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不是几个人商量一下就能完成的事,是需要幼儿园的每一个人的***同努力,***同去践行的事。
一路走来,我们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组合成了一个集体,这个集体体现的“融合”也是一种我们经历的“文化”,孩子需要融合、老师需要融合。幼儿园一步一个脚印,从没有到有,从有到优,都是历经艰苦,留下了孩子、老师的成长印记,脚印最能体现幼儿园的成长历程,我们没有停止过前行,而每一次真诚的前行总会留下许多成长的足迹,这是我们年近汾幼成长的印记,记录了我们老师的教育生活、记录了我们孩子的发展情况。
我们没有停止过探索童话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为了形成园本课程的结果,而是重在课程的规划、建设、实施等,重在关注我们的孩子在课程中的发展,一次次的实践、反思、修改、再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老师教育生活的过程。孩子们喜欢童话,童话可以留住童真,我们追求以童话为载体的童真,呵护童真,感受童真世界的美好。
2、以学生为本,
在窦老师的书中写道“美国是儿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不错,在学校,扑面而来的以“学生为本”随处可见,在窦老师参观的华盛顿州蓝盾男子中学,学校没有豪华的会议室,所有的教师、会议室或剧场都是为学生准备的,在食堂参观时,见学生吃饭时间到了,校长就让参加的来宾一起离开食堂,学校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加州福而摩斯国际初中的参观中,“当要下课的时候,领队告诉我们要继续在原地观察学生,不能走出教室,必须等铃声想过,学生都理考以后,我们才能出去——因为她担心我们影像学生西下课,会打扰走班学习的学生”。这些细节的描述,都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以学生为本,教育视相同的,尽管书中描述的都是中小学,然而教育是相同的,我们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应时刻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内化为我们的实践行动中,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幼儿,要发展幼儿,在这些口号的背后,需要行动来支撑,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是让那个在幼儿园的每一位员工、家长感受到,让幼儿体验到,让到幼儿园参观人员从细节处观察到的,就如窦老师的书中写道:“怎样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一以贯之地落实在教育实践之中,体现在教育细节之中。”
3、关于情感
在窦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标题“怎样积蓄你的情感帐户”,我对这样标题特别感兴趣,也特别能让我产生***振,书中描述的几个案例,是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对案例的解读,使我觉得有一种找到了打开了智慧之屋的金钥匙,可以让我借鉴如何处理人际间的一些冲突,我们在处理教职工问题的时候,除了使用制度管人,“情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要让老师爱自己的幼儿园,对幼儿园的理念有认同感,在工作中有归属感,能真正的爱集体,有团队精神,这些都不是依托制度能解决的,也需要情感管理。作为园长,在管理幼儿园教职工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状况,在矛盾发生时,我们首先要真诚、勇敢的面对,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在情感上尽力帮助教师。一边阅读,我一边在反思这几年中管理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我想起了第一年当园长,在教师会上宣布了教师的家长问卷成绩,我觉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且也是让老师一起了解一些自己的成绩和其他老师的成绩情况,并成绩最差的老师有所醒悟,没有想到,当我宣读分数后,那位老师就难受的痛苦了,她觉得是我伤害了她的自尊心,我当时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妥,但那件事一直缠绕着我,如果我能屠宰开会前和那位老师谈谈,家长的打分成绩个别交流,就不会这样让老师那样的难受,这件事时时提醒我,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要智慧的处理问题。
《我的教育视界》读后感3利用暑假时间,我拜读了窦桂梅校长的《我的教育视界》这本书,书中主要讲述了校长窦桂梅几年来游学多国的见闻和思考,既有对国外教育的展示,也有中外教育的对比,还有参观访问中灵活、柔软的美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英国、美国、乌克兰、韩国、日本五国的教育细节和教育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番教育图景,值得投身教育的每一位读者细细咂磨和品位。
其中有一篇《把好的教师留在课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也是一名老师,和她书中的教师比较,我觉得我还相差很远,做一名好的教师一直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像书中所写的好的教师学习,就是要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要加强自身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时刻不忘学习,在教学中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力争使自己、学生不断地提高。
《我的教育视界》读后感4这本书给我们呈现的是窦桂梅老师域外教育访问的“视界”。我也只是浅读,看完了这本书,确实“教育视界”一下扩宽了许多。
首先是关于“以学生为本”。现在我国的教育观里就有“以学生为本的概念”,具体如何落实就有待实践了。本书里提到三个细节,食堂里校长微笑着和每个学生握手,校长由于我国领导拖课而脸红了,观看学校乐队演出特殊孩子周边有老师或家长陪护,这三个细节虽小,但足以看出“以学生为本”。我国虽然大力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概念,但具体实施也是一大难题,想要做好,更是需要好好筹划一番的,并且需要时间的验证。就像雷夫所说“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而我们应当正处于“以学生为本”摸索的道路上,需要不断的实践,需要时间,需要付出。
其次是关于教师生存状态问题。我国正大力提倡“科教兴国”,因此,在我国教师的地位相对来说还是很高的,也是比较受重视的一种职业。不过较之韩国和乌克兰,又略逊一筹,韩国十分尊重教师,以教授为例,教授到自习室里,学生要全体起立示礼,在机场教授因书籍、资料超重可以免罚单等等。再有,韩国的教育规定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是可以进行适当体罚的,而我国规定不可以体罚学生。而在乌克兰,他们对教师的尊重胜过对医生的尊重,他们有自己的教师博物馆,可以看到教师的工作记录等。不过在美国,科技虽然发达,但教师的地位却不高,教师的工资太低,因此美国多数人不愿意当家师,而我国却是有非常多的人想成为教师。也许要感叹中国教师的待遇还是不错的,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中国教师目前的生存状态也并不是那么乐观。教师的地位虽高,不过工资不算高,另外,教师面临的精神压力也是较大的,一方面是学校对于学生成绩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是家长的压力。
然后是关于学生梦想问题。在书中写到了一个校长的办学梦想,就是“培养具有国际感觉的国际人才”,而这位校长也确确实实的在努力了。关于梦想,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一直说人要有一个梦想,但梦想也不是说有就有的,而有的梦想在小时候可能就被扼杀了。这让我想起了三毛,她曾经写过一篇,写她想做一个拾破烂的人,而这篇文章非常不受老师喜欢,所以老师又叫三毛重写了,当然三毛以后在文学上的造诣都是后话了。在中国对于梦想的解释比较抽象,梦想可能就是一个梦想而已,具体是干什么的,如何实现等等都太抽象了。很多学生上了大学都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从而浑浑噩噩的念完了大学。我觉得,很有必要让学生从小了解各个行业与职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的梦想,然后为之努力。
最后是关于学生习惯这一方面。习惯是伴随人一生的东西,很难改变,所以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好习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两个礼貌用语“谢谢”和“对不起”,然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过多的使用,对于别人的帮助不会说“谢谢”,那便是不懂感恩,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不会说“对不起”,便是不懂认错。虽然平时一直强调讲文明懂礼貌,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另外还有一个习惯便是微笑,一个微笑可以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善意、你的亲切,可以让看到的人顿时有了好心情。在美国,不管熟识还是陌生,也不管你是否在于他们交谈,只要你的视线落到他们身上,哪怕是无意的,那热情的微笑便跃然脸上了。微笑感染着微笑,期望我们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别人真诚美丽的微笑。
看完这本书,也很想去各个国家走一走,体验各国不一样的教育。总之,教育无捷径,需要老师的谆谆教导,也需要学校良好的制度,更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未来我的教师生涯还很长,期望自己可以很好的走下去。
《我的教育视界》读后感5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我的教育世界》我有很深的感触。本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窦桂梅老师国外教育考察过程中写下的随笔。虽然是随笔,却在点滴间引发人的思考,如同一泓清泉滋润人心。她在考察之后总是会很快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体现了作者优良的职业习惯。她写的是故事,同时也是故事本身的参与者。
记得有人说过,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混乱;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分歧;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芜杂。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教师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对教育朴素的情怀,保持我们的定力,保持反思批判的精神。
窦桂梅老师也是在她的出国考察中写出了自己的反思批判。出国访问过程中,不时有她与国内教育教学的比较和思量。在具体情境的观察、体验中,作者对许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了深一层的感悟和思考。《让好教师留在课堂上》一文,是作者考察了英国教师的专业要求,并与《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要》中教师专业要求相接应后的所感所悟。在这种相互映照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我们永远修炼!”这样的叙事过程中的理性“沉思”,在文本中有深有浅,有隐有显,时时生发,让人不禁凝神驻足。感知和考察国外学校安全意识及措施时,对我国学校在这方面欠缺的忧思隐然可见。
作者不仅对我们教育孩子方式的思考,对于教师同样也有。在英国和韩国教育随笔中都有对教师的态度问题。”美国学校推行的“分轨教育”、“标准化考试”对美国教师、学生和家长造成了偏见和影响,中国学校采用的各种“分层教育”、“统考统练”把学生分层次、分类别区别对待也对中国教师、学生和家长造成了偏见和影响。
内尔·诺丁斯博士在《幸福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把“幸福作为生活和教育的目的”,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学生和教师的幸福当成教育目的,我们就不会一味追求“标准化考试”,不会把学生分成高低层次区别对待。如果我们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成长而不是他们获得高分分流到好班好学校,那么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都会提高。
我认为,要想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必须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中学教育不应该只是辅导学生考好大学,我们的中学老师也不应该只是为高考升学率讲课。我们更重要的教育工作是帮助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在本书中我还有印象比较深的是《春天,我们的学生做什么》一节。这关乎学生的创作问题。人从幼儿时期就有创造性的萌芽。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一般来说,幼儿通过各种活动表现他们的创造力,如绘画、音乐、舞蹈、制作和游戏等。
小学生有较明显的创造性表现,小学生创造性的特点表现在独立性、发散性和有价值的新颖性上。从创造的内容来看,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材料加工发展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在独立性上,小学生经过模仿过渡阶段,慢慢发展他们的独创性。看看外国的实践课,我们也应该加强这个方面的训练。
这部书中,作者绝不贸然地去抽象概括什么,对场景与细节有着感人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敏感。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访问,因为学生快要放学了,但“我们”还在提问,“校长非常着急……再看她的脸,红到了脖子根儿。但出于礼貌,校长还是没有打断我们”。校长对孩子们的惜护之心跃然纸上。显然作者也深深感动了,将“校长的脸红了”作为小节的标题。其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情境的细节精微而可贵的教育理解。
本书几乎没有学术性的结论,但常见给人启示的“格言式”的文字;没有逻辑链条串起的论证,但常见让人跟着感悟、跟着感动的生动细节以及真诚、真实的赞叹、疑惑和感慨。“事”与“思”自然地连接在一起,有不少近乎是“事”、“思”和“诗”的融合了。尤其是第三辑“乌克兰教育随笔”,作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字里行间都能触得!
这是一部优秀的.教育叙事作品,是一则教育工作者教育反思的范例。我们看到什么是教育者的生活,什么是教育者的教育生活。过一种教育生活,是教师职业性的真正体现。叙事与反思,让我们对教育有更深的思考。
《我的教育视界》读后感6《我的教育视界》一书,通过窦桂梅老师对英国、美国、乌克兰、韩国和日本五国访学所做的教育随笔,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这五国不同的教育风格,以严谨务实的态度揭示了国内外教育的不同以及教育差别。
一、英国之行
让好教师留在课堂上。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师岗位的重要性。在英国,即使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但在一年的实习期间不合格也是不能做教师的,这体现了招收教师的严格性。同时一线教师的待遇不比管理层差,这也是能把好教师留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我国就不一样了。只要取得教师资格证进入实习期,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一线教师薪酬永远比管理层差,所以做教师的,要么刻苦努力,争取当领导,要么安于现状,平心静气做本职工作,这也是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的体现。没了激情,倦怠随之而来。正如书中所言:目前在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还有吗?教师有品质的生活和有尊严的待遇实现了吗?天下教师一样好!即使没能有尊严地活着,我们也会努力做有尊严的老师!谁让我们还有一个师德在身呢!
二、美国之行
美国人的微笑、感谢与赞美。
永远地微笑着。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大人小孩,无论工作高低贵贱,永远不变的是美国人那热情的微笑。自然、恬静、真诚中透着关切与尊重。而这些正是我们在缺失的。真心希望我们的孩子在校园里能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希望我们的老师真能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这看似简单的希望可能难度也会很大。
不停地感谢着。“谢谢”成了美国人的口头禅。正如书中所言,“感谢”是我们生活需要的良好氛围,也是我们生命必须体现的圆润。感谢之心,久而久之会化作感恩之心,这是我们人生显耀本色的升华。中国人不缺微笑与感谢,但要养成习惯才是最难的。所以关键是习惯的养成。
不断地赞美着。赞美已经成了美国人的习惯。美国人教育孩子向来是以鼓励、夸奖为主,从学校课堂到家庭,孩子无不在鼓励、赞许声中长大。孩子把赞许当成了一种行为方式传承下去,就形成了全社会的赞美文化。一些美国人认为,提高自尊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前提。任何时候,赞美永远是最好的精神营养品。在美国,无论学监、校长、教师、学生还是社区居民,看不到压抑、紧张的面孔,大家各司其职,乐在其中。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学校教育,虽也提倡赏识教育,但洪亮的口号淹没了实际的行动。我们的学生所缺少的正是美国人人都拥有的“赞美”。
三、乌克兰之行
一切都是民族的。乌克兰的中小学生,下午都有艺术进修的时间,其中一项是学习乌克兰历史与文化。他们被要求会唱民族歌曲,会跳民族舞蹈——总之,乌克兰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孩子的身上打上民族的烙印。这无疑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我们的学校好像严重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我们都在为打造高分数的学生而不懈努力着,好像现在学开车一样,考什么学什么。学生就像学校间竞争的工具,疲于学习,无奈接受,老师就像那工人,歇人不歇马地轮番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可怜的学生哪还有个性所言,更别提兴趣了,就连老师不也是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倦怠了吗?教育的短视造成民族文化的缺失,个性的泯灭。以前还提过爱国家先从爱家乡开始,还有理想报效祖国。现在呢?进个好学校、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就是大部分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方面真的要向乌克兰学习,民族的精华永远不可丢,现代的知识永远要学,对学生的民族教育、爱国教育永远不可丢。否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彻底失败了。
四、韩国之行
如此尊师重要。韩国的学校教育,不仅对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中高级科技人才和训练有素的劳动者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大大提高了国民总体的文化素质。并且不管事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他们的工资待遇普遍较高。韩国如此重视教育,可见他们对待教师是何等尊敬。来时跟父母一样,韩国人在总统面前可以乱来,但在老师面前不能乱来。韩国老师打了学生(当然我们绝对不允许),家长就会带着深深的自责给老师道歉,因为让老师生气了。我们敢吗?那可是祖国的花骨朵,更是小皇帝呀,摸不得,训不得,只有哄的得。别说老师没什么地位,就是有,谁敢呀?做一个负责人的教师真的好难。
五、日本之行
谁的负担更重。在日本,班主任要教数学、语文、体育等学科——除了音乐和美术,其他学科几乎是全包。除了日常管理,每周教师的课时是23节。相比之下,我们应该相对轻松才对。然而轻松吗?一样的累。但累的原因和累的结果和日本是不一样的。日本教师虽然累,但他们对待工作的热情特别高涨,因为他们有职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日本教师的累,是全身心的用在了教育教学上,他们可以心无旁骛钻研教学。他们累的结果是培养了家长满意、对社会有用的劳动者。他们负担重在想办法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让家长满意,学生喜欢。另外,日本的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工资是没有太大差异的,这也是对日本教师具有敬业精神的一种激励吧。而我们呢?累的不是地方,好多是无用功,或形象工程,根本就不实用。这也就导致累的结果没什么价值,顶多就是高分作业。对人的个性培养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没有,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完全泯灭了。这能怨教师吗?每学期都要应付上级各部门的各种检查,准备各种材料。不管有用没有,材料越全越好,真看吗?和教学真的有关吗?正如书中所言:对比中日教师,负担都重。只是,我们疲于奔命所承担的那些,有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