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只会在孩子不听话的情况下威胁孩子?这不是“管”,而是操纵。
虽然我们知道父母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孩子听话,以便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但可以说完全没有恶意。但心理学研究证明,这种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操纵,实际上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远远超出成年人的预期,甚至会持续影响其一生。
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人乐观开朗,广交朋友。有些人沉默而孤独。有些人婚姻美满,生活幸福。有些人深陷感情纠葛,无法自拔。
关于人的性格差异,传统观点普遍认为人的性格是自然形成的。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包括与人交往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后天的教养方式和依附的关系模式决定的。
依恋是指个体与生活中重要的他人密切互动而形成的亲密情感联系。父母作为形影不离的照顾者,自然成为孩子生命中最早的依恋对象,因此童年时期与父母的互动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孩子成年后的依恋关系模式。
国外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通过观察一些孩子与父母的互动,进而追踪他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童年时与父母形成安全依恋的人,成年后能更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更好地理解他人,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而童年时期与照顾者形成不安全依恋的人,成年后会在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中感到不安全,从而导致更多的担忧和烦恼,难以全身心投入到与他人的关系中,甚至有人会选择拒绝婚姻。那么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依恋是如何产生的呢?怎样才能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从半岁左右开始,儿童就进入了依恋模式形成的敏感期。如果父母能充分回应孩子的各种生理需求,接纳并安抚孩子此时的情绪,孩子就能获得受益终生的安全感,进而养成安全的依恋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个体依恋关系的模式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确切的终点。孩子长大后,思维和心智趋于完善。在充满挑战的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始终如一的情感支持。也就是说,孩子需要形成一种信念,无论发生什么,父母永远在背后支持我,永远不会抛弃我。
只有这样,孩子才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感知和参与外部世界,从中锻炼自己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的经历。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育儿知识的缺乏,很多家长无意的语言暴力正在摧毁孩子的安全感,使孩子陷入焦虑的阴霾,与父母形成不安全的依恋。
好动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家长很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孩子东奔西跑,躲着别人,不仅让父母难堪,还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这时候,如果实在想不出其他办法驯服孩子,很多家长只能使出杀手锏,依靠自己在成人知识方面的权威优势,通过欺骗、威胁等方式让孩子听话。
前不久在商场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大概是排队无聊,钻进货架,和妈妈玩捉迷藏。一开始,他妈妈只是反复命令他不要乱跑,但男孩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根本不予理会。
众目睽睽之下,我妈越来越尴尬,越来越丢脸,大喊:“现在我数到三,你再不过来站好,我就丢下你走了。永远留在这里!”没想到还真管用,小男孩立刻像只驯服的绵羊一样站在妈妈身边,眼里满是恐惧。
比起“你不听我就不要你了!”像这样的威胁,还有一种威胁似乎更有杀伤力。小时候,朋友范晓被严格控制。和朋友出去玩,要先征得父母同意,只允许在小区内走动。
有一天,我受不了朋友们的鼓励,范晓跟着我们到了小区外的街上。碰巧下班回家的父亲当场抓住了他。父亲当众严厉批评了他,说了一句让他现在想起的话:“你要是不守规矩,到处乱跑,让坏人绑架你,我也不管你!”
父母威胁的话语在范晓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如果她不听话,就会被抛弃,落入坏人手中。作为一起长大的伙伴,我非常了解范晓的痛苦。后来由于多年积累的心理负担,他在高二的时候患上了焦虑症和严重的社交恐惧。
虽然范晓父母的举动可能有些极端,但我通过和身边人的交流发现,很多人小时候都遇到过同样的威胁,被本该给他们安全感的父母以保护的名义冷眼伤害。
作为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范晓的痛苦经历真的让我意识到用恐吓和威胁来管教孩子的错误。每当听到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不听,我就不要你了”时,我总想上前劝他们住手,但回应我的却是家长疑惑的眼神。“我孩子好好跟他说,根本不听。只有恐吓才能奏效。我还能做什么?”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最好方法是给予奖励,其次是适当的惩罚,最不可取的是肢体或言语暴力。虽然威胁收回爱可能短期内有效,但很容易毁了孩子的安全感。因此,要改变孩子,家长不妨尝试以下有效方法:
1,制定明确的奖励规则,兑现承诺的奖励。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天生就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想变得更好。如果父母给予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发孩子自强不息的动力。但是,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很多家长往往会根据孩子的心情来奖励孩子,甚至食言,这会让孩子失去兴趣。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制定一套清晰明确的规则至关重要。比如孩子作业写的很马虎,家长可以和孩子做个约定。如果从明天开始作业能认真整洁的完成,每次奖励20分钟的电子产品使用权,时间可以累计,孩子可以自由兑换。
除了物质奖励,情感奖励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当孩子在某件事上表现出色时,父母的一个满满的微笑和真诚的表扬,能带来无穷的动力。
2.控制孩子的快感活动,保证惩罚效果。
与奖励相比,惩罚也是改变不良行为的有效方式,但父母可以使用的惩罚措施仅限于剥夺孩子的愉悦活动,绝不包括体罚和言语攻击,应在理性的基础上在一定限度内进行。
就像那个在商场里玩捉迷藏的男孩一样,妈妈正确的做法是先平息自己的愤怒,然后再冷静地告诉孩子不听话的惩罚后果,比如两天不看电视,说到做到。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首先要适当控制孩子的享乐活动,严格限制每天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被惩罚的时候感受到压力,而不能轻易用其他的享受方式来代替。
3.在实际事务上避免长篇大论,用简洁的语言真诚交流。
虽然奖惩作为具体可行的手段,可以有效地规范孩子的行为,但孩子要想发自内心地接受父母的建议,懂得如何科学地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并不是故意表现出对抗,而是父母习惯使用情绪化的语言,或者喜欢长篇大论,恨不得一口气指出所有的缺点,让孩子不知所措,无法准确理解父母的意思。
所以,想要孩子真正改变,就要抓住一个点反复提醒,而暂时忽略其他缺点。你要真心实意地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让他发自内心地理解自己行为的不当,减少他的抵触情绪。
比如孩子爱说脏话,家长可以先和孩子商量,同意在一个月内反复提醒孩子说脏话,但对吃饭不专心等事情视而不见,每次都简洁、客观、不带指责地告诉孩子:“爱说脏话会被别人认为是没教养、不愉快的行为,妈妈希望你能逐渐注意改掉这个坏习惯。”
总之,和大人相比,孩子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同时也是幼稚而渴望进步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摒弃威胁恐吓,摆脱无意的语言暴力,用真诚的沟通和科学的管教,给孩子真正的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