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教学设计怎么写?

导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植树的知识,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回答的时候要重点区分种树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植树的教学设计怎么写?我分享了一些教案设计的范文,希望能给你参考!

植树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怎么写:教学课程标准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书P 117-118页:例1、例2和?做吧。

教学目标:

1.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与区间数的关系。

2.我们将应用植树的模式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觉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植树与区间数的关系,将应用植树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年9月1,石镇封帆小学的校园改造就要成功了,农村小学生也将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你为他们高兴吗?接下来,我们需要绿化和美化新校园。我想让你帮助我们学校的总务主任。(课件二展示招聘启事)

2.师:虽然大家都这么感兴趣,但是设计方案涉及到植树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植树相关量的概念和关系。(课件3展示了相关内容)

老师:要想设计出合理的方案,就要学会计算种树的问题。

在黑板上写字:种树

3.给我看看问题。

(课件4显示问题):学校准备沿道路植树,全长100米,每5米种一棵树(两端都要种)。一个* * *需要多少苗?

老师:今天,我们来解决数学中的植树问题。你愿意吗?

第二,解决问题,找到规律。

1,了解信息。

看问题,说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预设:从以下几点理解问题的意思

(1)它是什么?一边种树?

(2)能解释一下吗?两头栽?真的吗?(板书:两头都要种)

追问:用?两边种植?意思是一样的吗?

(3)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生:在两棵树之间?距离?;

老师: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区间。

2.猜猜看。

老师:如果用线段来表示这条路的一边,那么一个* * *,需要多少棵幼苗?(20或21)

你们都是怎么想的?听起来都有道理。哪个答案是对的?能不能用更直观的方式画图来验证自己的答案?

3.化繁为简。

(1)化繁为简。

老师: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相邻座位的同学合作讨论,通过画线条画来完成?沿道路10米植树(两端都要种)。每5米应该种多少棵树?老师提示:注意区间数和树数(课件5第一部分)

学生们尝试,老师们巡视和指导。收集信息。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老师总结(大部分学生都做得不错)。请阅读它。是这样吗?(课件5一一展示直观视图)

老师:音程长度是多少米?有多少个间隔?你种了多少棵树?只有2个区间,为什么可以种3棵树?(课件5逐一展示区间和树)

老师:从上面这个简单的例子开始,你发现音程数和树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按姓名回答)

(3)实例验证。

老师:一个例子解释不了种树的规律。我们需要其他的例子。现在让我们独立完成另一个问题?在2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种树(两头都要种)。每隔4米种一棵树。应该种多少树?(课件6展示题目)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4)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后,教师逐一展示课件6。是这样吗?

(5)我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段,在上面画10个点(包括两个端点),看看有多少个区间。

(6)通过画图,我们找出了区间数和树数。现在请安静地观察桌子。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之间讨论和交流)(展示课件7)

生:全长?区间长度=区间数+1=树数(展示课件8)

老师问:也就是说,需要种多少棵树?首先需要什么?(间隔数)

(7)游戏:你问我我答。

也就是说,如果一条路上有50个区间,那么有多少棵树?100区间呢?400间隔呢?1000区间呢?

反过来,如果一条路上有36棵树,有多少个间隔?85棵树呢?100棵树呢?

总结:在两头种树的问题上,似乎普遍存在这个规律。

4.应用法律解决原问题。(课件9以1为例)

老师:你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尝试列出公式。(让学生表演,并说出如何解决问题。)

老师问:你先要什么?你想要什么?为什么要加1?

5、梳理法。

师:我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遇到了两头种树的问题。我们最后是怎么成功解决的?

健康:?

老师总结:遇到无法直接解决的难题,比如在100米处直接作图,该怎么办?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想,要判断这个猜想对不对,可以化繁为简,用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可以从简单的例子中找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以后我们会经常用到!

第三,联系生活,建立模型。

同学们,不仅种树有问题,生活中也有很多问题。谁能举些这样的例子?

学生畅所欲言。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老师解释:生活中很难想到这样的例子,但老师想出了几个:

1.举起手来。我们有五个手指,它们之间有间隙。请观察有多少个手指和缺口。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四指,有几个音程?三根手指在哪里?两个手指在哪里?

2、小游戏:

选择邻桌任意两个同学(指小树)站起来牵手(隔一段时间)。

问:有多少棵小树,有多少个间隔?

老师手牵手问:现在?(2个间隔,3棵小树)

现在又多了一个学生?走下去(今天的壮苗将来会长成国家栋梁)

3.学生可以自由谈论生活中的例子。

4.反馈后总结: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知道,植树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手指的数量,楼层的数量,队伍的人数,教室里的灯和课桌,路边的路灯和花盆相当于我们上面说的树的数量,而手指的间距,梯子的数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相当于间隔的数量。所以两端种的树数的关系可以用?树数=区间数+1?这种关系表现为。

第四,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10逐一展示解题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

一个一个报告

动词 (verb的缩写)拓展练习

学生合作,讨论,交流(课件11展示题目)

注意:这个问题和刚学的题目的联系和区别(是否两头栽?)

学生报告,教师总结

六、全班总结(课件12)

老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植树教学设计怎么写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从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的过程,了解和掌握种树数与区间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灵活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建模、使用模型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和理解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验解决种树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种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可以灵活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未完成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多媒体放映)

老师:科学家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猜测?)

对话介绍:说不如做。看看这个班谁观察最仔细,谁思考最积极,谁能从平凡的事情中找到规律。你准备好了吗?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规律。

1,手引起的思考。

老师:伸出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每个人对数学都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发现手指和空间之间也有数学。其实生活中那些常见的现象,只要仔细观察和思考就能发现。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手指和间距等数学问题。

2、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

展示课件:沿15米长的路径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可能有几种情况。

展示学生的猜测:(两端种植,***4棵树)(仅一端种植,3棵树)(仅两端种植,2棵树)

理解:?区间?、?多少个音程?、?有多少棵树?。

(二),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1,提问。

课件:在孟州市大定路一侧种树,总长1000m,每10m种一棵树(两头都种),需要多少苗?

学生的猜测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1000;1001;1002)

2.独立调查。

树的个数和区间数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图表验证。

课件显示:每10米种一棵树,每10米种一棵树?一直画到1000m!学生会觉得一次画一棵树是可以的,但是太麻烦,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研究树的个数与区间数的关系,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让学生思考和交流,尽量从简单和使用开始?十进制大数?研究的方法,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画图,填表,对比分析,然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发现小数据两头都栽了。树的个数比区间多1?法律。

老师:?树的个数比区间多1?规律是学生用小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加,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课件动态演示:一个区间对应一棵树,以此类推,1000个区间会有1000棵树。你种完了吗?

老师: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无限长,那么两头栽还是这样的规律吗?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最后还要再加一棵树,达到两头栽的效果。这个环节,潜移默化?极限?的想法。

4.总结一下。

感应?化繁为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认识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润物细无声?体验数学思维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质量。

5.总结规律。

老师:你能用公式表达这个定律吗?

黑板上的区间数+1=树数-1=区间数

6、联系生活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种树的现象。你找到他们了吗?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植树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与?种树?有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个数学思想一个完整的建模。

(3)、点击生活

①(求间隔数)判断:元宵节,中华街一侧从头到尾挂了200个红灯笼。如果每两个灯笼之间挂一个中国结,需要201个中国结()。

②(求区间长度)公交线路总长9公里,始发站到终点站共10站。两个相邻站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3)(求树的数量)老师爬上了古塔。每层有11级台阶。从一楼开始,他走了55步。龙老师到了几楼?

(4)在塔上敲钟,从第一次敲起,每隔4秒,到第五次敲时,间隔多少秒?

(4)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世界著名数学题)

老师:数学史上有一个?二十棵树?几个世纪以来,植树的问题一直吸引着科学家的兴趣。这是:?20棵树,如果每排有4棵树,怎么种才能多排?

早在16世纪,古希腊等国就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显示图1)

18世纪,美国数学家萨姆完成了一部十八行地图集。(如图2所示)

20世纪,数学爱好者绘制了20行地图,创下新纪录,并保持至今。(如图3所示)

(结论)进入21世纪的今天,有20棵树,每行4棵树。能有新的进展吗?数学界等着呢!期待同学们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这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造一个通俗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课前活动中,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作为材料来介绍植树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手指闭合和张开的活动中,手指的数量与空格的数量之间存在1的差异。然后做一个快速问答的游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总结音程与点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的快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迁移到隐含的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许多体验的机会,给学生创造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动力,那么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就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拐杖。有了这个拐杖,学生可以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生活场景图介绍完后,展示例图,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像后填表,找出两端种树时树与间隔的关系!当学生对物理图有了清晰的认识后,老师将图形图像抽象成线图,让学生在离开物理图后仍能找到树与区间的关系。在计算机演示中,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了种树问题中的相关量,经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进一步验证了树与区间的关系。这样就展示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这个过程,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知识结构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资源,应该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充分展示和合理利用。

第四,注重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类似事件的放大,源于现实,高于生活。因此,它在现实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使学生理解本次建模的意义,加强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的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完成已知总长度和间距求树的个数,已知总长度和间距求总长度的练习,让学生直接应用模型从正反两个方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双向可逆思维能力。

(2)推广到一些类似于种树问题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同的事件,如校园花盆的排列、公交车站的事件,都包含着与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都可以用种树的模型来解决,认识到数学建模的意义。

如何在植树教学设计中写好教学目标:

1.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与区间数的关系。

2.我们将应用植树的模式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觉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了解植树与区间数的关系,将应用植树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植树问题模型灵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CAI课件和一些纸树

教学过程:

首先,创建一个原型

1.老师:同学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数学。请伸出并张开你的手指。你看过数学吗?看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评价,如果学生只说?手?还是?手指?指出来?这不是数学?然后说?希望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学生说怎么办?五个手指?老师断言他有数学天赋。)

老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老师:老师也看到了一个数字。你想知道吗?就这样?4?。谁知道,这个?4?你什么意思?(4?空的?用数学语言来说,这里的空就是手指之间的空间,也就是说,五个手指之间有四个手指?区间?)板书:间隔

老师:手指数和区间数有什么关系?谁能告诉我?(手指数比区间数多1,或者区间数比手指数少1)

老师:你能表达一下手指数和区间数的数量关系吗?(我们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示:手指数=区间数+1)

板书:手指数=区间数+1

2.老师:我们见过面吗?区间?知道手指数=区间数+1,其实像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数学中,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植树。(板书题目:种树)。在今天的课上,我们将一起学习植树。你感兴趣吗?

第二,建立模型

1.动手操作和询价1:

(1)老师:说起种树,刘老师真的想请你帮个忙。我们学校前面的道路建设已经完成了。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进校门的路上种一些树。怎么把它们种的好看?我们应该随机种植还是等距种植?(等距)需要准备多少树苗?要找出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什么?(这条路有多长,有多少种树?)孩子很有想法。学校已经很清楚地收集了这些信息。让我们来看看。

问题1:川仪小学应该在校门外的道路一侧种树。这条路长150米,每隔5米(两端)要种树。一个* * *需要多少苗?

(2)审题:谁来审题?你从问题中学到了什么信息?两头栽?你什么意思?

(板书:两头都要种)

(3)计算一个* * *需要多少苗?

(4)反馈答案。

方法一:150?5=30(树)

方法二:150?5=30(树)30 +2=32(树)

方法三:150?5=30(树)30 +1=31(树)

老师:现在有三个答案,每个答案都有很多支持者。哪个答案是正确的?这个需要验证。我们可以画图来模拟实际情况。我们用这条线代表路径是因为?两头栽?先在左侧种1棵树,画一棵树,每隔5米种1棵树,每隔5米种1棵树,每隔5米种1棵树。每隔5米再种1棵树。

老师:我们种了多少米了?(30米)种30米要这么久,种一个* *要150米。如果你想一次种一棵树,你会有什么感觉?(太麻烦)

老师:是啊,老师的手都酸了。其实这么复杂的问题,数学上还有更好的研究方法?简化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例子去研究它们的规律,然后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原来的问题。你想这样试试吗?

(5)画画写字发现规律。

老师:我们把150m改成了20m。一起读问题:

学生们在20米长的小路一侧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

你想要多少幼苗?

处理方法:①请用画图法模拟种植计算。老师参观时提醒:数数画的小朋友。你画了20米吗?

你想想,20米里有几个5米?

请四人一组互相对话:一个* * *,种了多少棵树?怎么算的?

要求:小组长要认真组织,依次逐一发言。其他同学要注意,小声评论补充,让小组四个人都能听到。

谁来告诉我们怎么算?20?5+1=5(树),图是怎么画出来的?(泵出性能)

④20?5是什么意思?(20里有4个5米),而这个4相当于?手指问题?数量是多少?(间隔数)

⑤为什么要加1?

⑥老师解释(参考图片)用红粉笔换一下:每5米种1棵树,20米有4个5米,种4棵树(示范用一棵)。因为两头都要种,最后一棵已经种了,最左边的还要种,所以加1棵树就是加最左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