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是如何诱导孩子自主玩耍的?

画了两笔,美术区的小朋友自己玩橡皮泥,散落的橡皮泥掉了一地;娃娃对小班还是有兴趣的,但是有的孩子总是去作业区找珠子包饺子;手术区的佛珠串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变成了沙僧;在建筑区搭积木是孩子的兴趣所在,但大多数孩子只会独自搭建,缺乏合作意识;年龄最小的超超慢慢走到受阅区,在你面前回头,拿着选区牌问:老师,我打的是什么区?这是学期初小班区域赛开始后十分钟的场景。虽然孩子们看起来还是玩得很开心,但是完全偏离了老师的活动目标。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它们是教师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掷材料的过程和儿童自主选择、操作和摆弄材料的过程的结合。要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就要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开发孩子潜在的智慧,让孩子积极参与,以最佳的情绪状态参与,永远得不到主动发展。孩子的情绪是在暗示的影响下被唤起的。只有在优化的情境中,才能激发兴趣,诱发学习主动性,持续强化学习兴趣,体验学习快乐!

第一,情境引入激发游戏动机

镜头一:春天到了,米妮在自己的小花园里种上了迎春花和郁金香。但是米妮的小花园只有几朵花。请帮助孩子们让鲜花开满花园。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进入艺术区做游戏。

米奇妙屋是孩子们喜欢的动漫,米奇和米妮唐老鸭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动漫角色。我的班级主题是米妙·吴淼,每个区域都是一个特定的卡通人物。例如,玩偶之家被命名为妙妙之家,选区卡是妙妙卡。

再比如拼图区的简单配对游戏,很无聊,孩子玩一两次就不再觉得新鲜了。于是我们模拟了一个动物公园的情景环境,让每个孩子戴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扮演一个小动物的角色,帮助动物公园里的其他小动物。比如帮助森林里的小动物找影子,用墙壁装饰一个森林环境,在上面贴上很多小动物的影子,让孩子根据影子拼写,说说森林里有哪些小动物。再比如帮小动物找家,根据它们的生活习性和脚印,比如鱼的家在水里,老鼠的家在洞里,鸡的脚印在竹子里,然后顺着脚印找到鸡的家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认知和情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引导策略:根据情境引导情境,在游戏情境中引导;

场景的引入注重角色,模拟剧情,主要是通过扮演一些角色,模拟小社会来引发孩子的游戏动机。当孩子们进入游戏区时,会带上特殊的卡通标志,进入相应的区域游戏。当他们玩的时候,他们会把自己转换成游戏中的角色。角色扮演会诱导孩子主动参与游戏,在自然逼真的游戏情境中反思和积累游戏经验,让孩子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情境材料强化教育的目的

场景二:玩偶之家有客人,米妮和米奇·诺诺在厨房忙碌。作为客人,阿泽抱着娃娃看电视,小声说话,但她一会儿也坐不下去了,直接跑到小厨房,拿起电饭煲,跑到沙发上。越急:我是妈妈,我来做饭。两个人拉着抢,谁也不让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情况介绍,没有可操作的素材支撑,也只能是一场毫无质量可言的空洞秀。丰富合适的材料为每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孩子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在玩耍中的各种能力。

指导策略:灵活调整,将孩子的需求转化为教育目标。

1,多样材质满足不同需求。

给孩子分配角色的时候,也有分配不均的情况。小班的孩子年龄更小,孩子更喜欢可操作的材料。在娃娃家的小厨房里,我们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餐具和厨房电器,而在娃娃家的客厅和卧室里,只有沙发、电视、床和娃娃,可操作的材料相对较少。于是在客厅里,他们加了一些水果(假装品尝)和一些书(阅读)。同时,他们还用遥控器做了练习(知道数字)。卧室衣柜里增加了衣架,让孩子晾凉衣服,培养动手能力;每个衣柜都标有不同的文字,叠好的衣服可以放在相应的柜子里。整个情境就是一个家,让孩子在家里以更接近原本真实生活的方式学习、玩耍、学习技能。而那些单功能、双功能、多功能的材料是混合的、多样的、丰富的,而且是高度融合的,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满足了不同孩子的需求。

2.分层次的素材丰富了游戏的内容。

在同一个活动区,老师提供的材料一定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又要考虑地区设定的教育目标,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供素材。比如为了帮助孩子发展小肌肉,培养细致的操作能力,我在操作区设置了喂娃娃的内容。练习用筷子夹蚕豆时,能力强的孩子可以选择夹到瓶子里,能力弱的孩子可以选择夹到盒子里。班里有个孩子因为先天原因语言和动作特别慢,我就在他旁边放了个勺子。他可以用勺子把蚕豆舀进盒子里。这样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合适的素材,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在艺术区的小游园活动中,我设置了两项内容:制作迎春花和郁金香。关于材料的提供,我准备了两种材料,一种是绉纸,一种是彩色手工纸。并且每朵花都有两种难度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操作需求,并允许操作能力强、完成快的孩子在完成这个活动后选择第二个角的内容,既让操作慢的孩子有足够的操作时间,也减少了对操作快的孩子的消极等待现象,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感。

3、材料生成的目的内隐引导。

材料也是一种间接的教育手段,它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隐藏教师的教育意图,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变成一种隐藏状态。在区域游戏中,老师不可能一直指导艺术区,所以孩子在游戏前要掌握游戏的规则和方法。比如,在“春天有多美”的主题背景下,艺术区预设的内容是春天的花会开。在区域设置前一周的周五,我会把下周各区域的游戏内容告诉孩子,并给孩子讲解如何制作花的示意图,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制作花。在游戏过程中,在区域内张贴示意图,孩子们可以观看示意图并制作。示意图变成了隐形的老师,游戏过程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和机械模仿,而是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是儿童个性的自我成长过程。教师间接调节教育过程,而孩子和老师一样,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做决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流,互相学习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各种情绪。

第三,情境展示与推广体验的互动。

镜头三:拼图区,乐乐和棉棉在玩垒高。棉棉到第九块才倒,乐乐慢一点。他试了几次,连原来的都崩溃了。但是乐乐似乎并没有气馁。他继续他的高基数,从头再来。这一次,13块铺好了,他开心地拍手。我赶紧拿起手机拍下了那一瞬间。那一刻,他的作品再次崩塌。

孩子参加地区赛后,最满意的就是自己的作品得到展示。如何展示儿童作品?在艺术区,我预留了一面很大的玻璃墙作为儿童作品的展示区。展区的布局会随着内容设置的不同而变化。春天的时候它可以是一个大花园,周围的篱笆上都是孩子们做的花。这是初夏的小池塘。蝌蚪逐渐变成青蛙。孩子们经常围着展示墙比较朋友的作品,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但相对于艺术区,施工区和运营区的工作更加及时。当孩子有了新的玩法,新的成品,我们要及时记录下来。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新玩法的行为蕴含着孩子的创意芽和活动。我们用多媒体(包括图像、视频、录音等)为孩子们记录下那个时刻。)并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样吸引孩子的游戏。乐乐达到13块的高度后,其他小朋友在以后的游戏中经常带着打破这个记录的动机去竞争,这也促进了展示过程中体验的互动。

引导策略:及时记录,充分发挥作品展示的示范作用。

情境创设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孩子自主游戏的大门,让孩子在游戏中不再是机械的重复操作,而是赋予了区域游戏以活力和创造力。思维从直接经验的情境出发,正是情境的内在不确定性使得游戏多变,使得探索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