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教育视角下的蒙台梭利课程及其启示

自由教育视角下的蒙台梭利课程及其启示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是西方历史上继福禄贝尔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一生致力于幼儿教育科学方法的研究。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进行长期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教育经验,构建了世界著名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自由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在继承和发展亚里士多德和卢梭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此,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一度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尤其是欧美的幼儿教育改革。直到今天,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思想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幼儿教育和教学。

一、自由:蒙台梭利教育的理想诉求

什么是自由?自由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蒙台梭利免费教育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蒙台梭利自由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自由”的基本概念

“自由”,一个令全人类向往的美好词汇,是历史上中西方哲学家、思想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以思辨的方式,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康德和黑格尔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自由,凸显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之争。在详细讨论了西方历史上“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区分之后,北京大学王海明指出:“自由,就其本身而言,是自我意志之外的外在障碍的消除,即不受外在障碍的影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自由是一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要实现“自由”,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行为主体,一个人想做或不想做的不受限制的事件。

(二)追求教育自由

自由不仅是人存在的标志,也是人乃至人的全部特征。自由人可以实现内心需求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融合,进而创造文化来改造世界。但是,历史告诫我们,在自由化的过程中,自由的人往往被残酷的外部世界所奴役,人失去了自由和人格。教育的价值是帮助个人更好地实现自由,成为真正的自由人。自由解放人性,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形成,人性的解放是其基础。追求教育自由已经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因此,人们对自由与教育的关系形成了普遍的认识。自由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成为人们实现自由的必要途径。

在西方历史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正式提出了自由教育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自由学科的核心是人类理性的发展,目的是在拥有闲暇时间的前提下获得先进的理论知识,实现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形成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分。此外,这一时期的“七艺”课程是一种免费教育的观点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被称为经典和完美的教育。文艺复兴以后,自由教育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特征,要把人从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人性的独立和自由。在课程体系上,开发了“七艺”课程,调整了中世纪的神学内容,建立了以自然和人文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从体育、智育、德育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界定,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对儿童的爱。

(三)蒙台梭利免费教育的核心。

当历史进入欧美教育革新时期,教育家们把目光转向了对儿童天性和心理特点的研究,这标志着科学教育学逐渐形成和发展。蒙台梭利于1907创立的儿童之家,经过四年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和观点,她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孩子有“内在的生命潜力”

在她的著作《蒙台梭利教育法》中,蒙台梭利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了“自由”一词,认为物种的固有特征不会改变,它们只会发生轻微的变异,教育不能创造生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方式。孩子的成长不是因为给了他们足够的营养,而是因为他们潜在的生命在发展,因为生物的规律在指导着生命本身的发展。在这里,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是自我成长的个体,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发展的潜力和“吸收的心智”。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我们会注意到,孩子有一种向外扩张的人格。他有主动性。他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并坚持去做。他根据自己内心的需要改变它。他不回避任何努力。相反,他试图凭借自己的能力,带着喜悦去探索和克服困难。”

2.“自由”与“纪律”密切相关

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儿童脱离内心需求的独立活动,并不排斥规训。因为孩子的自由是有条件的,他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要正确使用教具。此外,教师应该明智地观察和理解儿童,并为他们的自我教育提供条件。因此,蒙台梭利所倡导的自由是一种规训自由。那么你怎么理解纪律呢?蒙台梭利曾说:“只有当一个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我们认为他是一个有纪律的人。这种学科的灵活性概念不容易理解或采用。但它包含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不同于旧教育中绝对的、无可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动’原则。”

3.第一次提出“工作”的概念

“工作”是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不同于成人的概念。儿童的劳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这是他们内在发展的需要。它不是强制性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成年人的工作应该遵循社会规则,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总结了儿童工作的特点:第一,遵循自然规律,服从内在的本能需求;第二,没有外在目的,自我实现是内在目标;第三,它是一部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作品;第四,必须独立完成,不可替代;第五,以环境为媒介改造自己,形成自己的人格品质;第六,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为了自己内在的需要去重复。可见,儿童劳动具有自由、独立、自主的特点,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3-7岁儿童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她所在的“儿童之家”中的“准备好的环境”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各种工作。在作品中,儿童的活动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儿童的内在潜能通过外在的自由活动而自发地表现出来。

二、自由教育:蒙台梭利课程实施的灵魂

蒙台梭利课程作为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重要途径,备受关注。蒙台梭利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自由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指导着蒙台梭利课程的实施,使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

(一)游戏是儿童学习经验的组织者。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教师不是唯一的课程组织者,而是在课程实施中突出儿童学习经验的传递和建构。蒙台梭利本人对游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蒙台梭利的作品中,她反映了自己反对无目的的休闲游戏,而是提倡基于现实的有意义的游戏,提出游戏是儿童身心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认为,孩子的各种能力都是通过游戏发展起来的。

蒙台梭利提倡儿童自由选择游戏。只有孩子自由选择游戏,才能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才能满足孩子内心发展的需要。但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场地和游戏材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对孩子具有教育和实践意义。自由选择游戏应该具有秩序和目的的双重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蒙台梭利创造了许多游戏来训练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比如感官训练中,进行“找朋友”、“蒙眼睛”等游戏,数学区有“邮票游戏”、“贪吃蛇游戏”、“做数字卷”。游戏可以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是教材的设计者,是活动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儿童体验的真正组织者和课程的真正实施者是游戏。

(二)倡导区域教学,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区域教学在各国的兴起源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蒙台梭利将教室分为五个区域:感官区、数学区、语言区、生活区和科学文化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集体教学时间分区域进行教学,多数情况下应结合主题活动进行教学。同时,我们要明确,在蒙台梭利教学中,除了主题活动外,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愿望,自由选择某一领域的教具进行工作,而教师作为观察者,给予个别指导。因此,为了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品质的形成,蒙台梭利课程需要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个别指导为保障。

1.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在蒙台梭利课程的实施中,区域教学的开展一般离不开主题活动,主题活动通常是通过整合各个区域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的。每个区域的教学内容都是为主题活动的目标服务的,主题活动的目标也成为了每个区域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主题活动的开展整合了各地区的教学内容,促进了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比如可以开展以“圣诞老人的礼物”为主题的区域教学。在感官区,可以放入各种圣诞礼物搭配或“神秘包”活动。在数学区,可以创建一个把苹果挂在圣诞树上的活动,进行数数练习。在语言区,可以选择几本关于圣诞节的绘本阅读,讲解圣诞节的由来。在科学文化区,可以准备各种彩色的纸片和笔,给其他班的孩子做圣诞礼物。总之,这种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在主题活动的引导下,孩子们可以独立地、创造性地发展想象力,在各个区域开展活动。

2.个别指导保证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成长的敏感期在具体时间和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表明每个儿童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内在需求。因此,在蒙台梭利教学中,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在“自由选择作品”的教学环节中,孩子可以不受课程领域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的作品,自主决定完成作品的进度。在具体的活动中,还可以将孩子分组,这样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蒙台梭利教学中,孩子完全自己决定自己工作的内容、时间、频率和工作伙伴,可以让孩子发展个性。老师会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指导孩子正确使用教具。我说的正确使用,是指孩子不能破坏教具,不能乱放教具,同时要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进行干预和引导。因此,教师对孩子的个别指导可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别需求,在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形成个性。

(C)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蒙特梭利课程体系特别强调“环境”因素。她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自由发展。教育是为孩子准备一个合适的环境,把他们从阻碍他们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在蒙台梭利看来,人作为理性动物,首先是具有自然本性的自然体。对待孩子的一生,首先要把它看成是植物和动物的成长,有其自然发展规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儿童的物质生活需要大自然的力量来满足他们的身体发展,儿童的精神生活需要与地球上的一切融为一体来满足他们的精神慰藉。因此,必须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和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蒙台梭利课程中为儿童准备的环境应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

1.创造一个物理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所关注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活性材料的准备,其中蒙台梭利教具是代表。教具是为孩子的“工作”而设计的,也就是所谓的工作资料。蒙台梭利课程内容包含在教具中,分为五个区域:感觉、数学、生活、语言和科学文化。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教具的选择和布置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比如幼儿园的小班,应该以生活区的教具为主,因为小班的孩子需要培养自理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儿童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需要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配合。因此,中班应选用大量的感觉区教具,尽早训练孩子的各种感觉能力,为其他能力尤其是智力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大班的话,应该以数学区、语言区、科学文化区的教具为主。这时,孩子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当然,这三个年龄段的课程内容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在某个阶段,在关注某个地区的同时,要考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也要放一些其他地区的教具进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安排,不断调整教具的投放,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孩子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

2.创造心理环境

蒙台梭利特别注重心理环境的准备,包括教室的布置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在教室的布置上,她强调一切遵循“自然”。老师要考虑房间是否适合孩子使用,桌椅是否符合孩子身高,是否方便孩子移动,教具是否在孩子伸手可及的范围内,教具是否适合孩子...整个房间应该是为孩子设计的,可以由孩子自由控制。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生命潜能可以通过活动自发地表现出来,孩子的天性也可以自然地显露出来。蒙台梭利在谈到教室环境布置时,强调教室里的一切都要有自己固定的位置,这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有序的环境,为孩子形成良好有序的生活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课堂环境一定要自由、有序、温馨、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在师幼关系的建立上,蒙台梭利对教师的角色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蒙特梭利老师是孩子自由活动的保障者。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为孩子准备一个合适的环境,排除影响孩子自由发展的障碍,激发孩子的潜能。所以,师幼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的。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孩子才能自由发展,实现自我教育。

(四)“无奖惩”是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的主题。

蒙台梭利曾猛烈抨击用奖惩来引诱、强迫孩子服从的旧教育,提出“无奖惩”教育,主张孩子“自律”。当然,自律是有条件的,需要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比如“课堂规则”,由老师和孩子共同制定。当孩子违反课堂规则时,孩子自然会接受违反课堂规则的后果。在使用教辅的过程中,教辅本身是自我纠错的,老师不需要提示“你做错了”或者“你很棒”。对于孩子的成功,老师可以微笑着引导他们回忆自己是怎么做到的来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让孩子获得自我肯定,而不是外人的夸奖。对于孩子的失败,老师依然给予微笑、鼓励和适当的帮助。蒙台梭利的“无奖罚”评价更关注儿童的成长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更能反映儿童发展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展现出最自然、最全面的特质。同时,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了解孩子的各种发展状况,为教师进一步的课程安排提供依据。

三、蒙台梭利免费教育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蒙特梭利教育从1994正式引入中国。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使其适用于百年后的中国文化土壤,必须考虑其本土化,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的合理成分,逐步完善自己的幼儿教育理论。

(1)尊重孩子,追求孩子全面的个性发展。

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思想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是现代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显然,中国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基础、以课本为基础、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我们逐渐认识到,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一定要尊重孩子,以孩子的整体人格发展为目标。只有尊重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研究孩子的内心需求。老师不能按照大人的要求对待孩子,也没有必要严格管教。老师只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孩子就会自由发展,整个人格特征自然显露出来。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丰富的知识容量使儿童具有现代化因素。这个时候的孩子对自由和平等的要求比其他任何时候的孩子都要高,都要强烈。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扮演观察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从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根据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观,幼儿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深刻理解当前先进幼儿教育理念的精髓,参与专业幼儿教师培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学前教育的热爱,了解孩子的需求,创造有准备的环境;创新精神,结合幼儿园实际研发幼儿工作材料等。

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个别指导的教学形式,如孔子的“因材施教”。然而,它并不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中主动创造的产物。当时没有形成体系,只是适应了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目前,集体教学仍是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般将幼儿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这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有明确强调。众所周知,教学实践中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特点是平分秋色的。在幼儿园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让每一个孩子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到张扬。

(四)运用发展性课程评价,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

幼儿园课程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教育评价在《纲要》中被专门描述为一个领域。事实上,我国的幼儿园教学仍然没有完善成熟的评价体系。蒙台梭利的课程评价理论为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评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不断追求,发展性评价已成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趋势。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系统广泛采用档案袋评价,部分幼儿园也试行了工作抽样制度。虽然在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对孩子的评价中仍然存在片面追求智商分数的足迹。一方面是因为幼儿教师对评价方式本身的把握不够,另一方面似乎幼儿教师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评价模式。应打破传统观念,科学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学前教育评价更加客观、全面、科学,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真正走上素质教育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