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迟早会有什么举动?你什么都记得吗?

如今,Tik Tok有各种晒婴儿的视频。这些小宝贝身怀绝技,能做出各种花式动作。

伴随着这些视频,还有一句流行的话:“宝宝如果不是为了好玩,那就没有意义。”

不知道妈妈们有没有看到一则新闻,一位爸爸刷Tik Tok,发现了一套互动技巧“双筋斗加亲吻”,觉得很有意思,还特意请了自己3岁的儿子来模仿。

爸爸抓住儿子的手,向上翻了180度。结果落地后孩子喊手肘疼,动不了。家人赶紧把孩子送到医院。经检查,是桡骨头半脱位。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没有问题的举动,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问题1: W坐姿这个“天使坐姿”很好看。

回答:这种坐姿对宝宝的发育影响很大。

经常看到已经熟练坐姿的宝宝自然地向后屈膝,坐在地上看书或者玩玩具。从婴儿的头顶看,他的腿像字母w。

其实这种坐姿就是我们俗称的“W型坐姿”。

这是最省力的坐姿,因为你不需要花力气来保持平衡。但不建议会走路的宝宝继续长时间保持这种坐姿。

持续的“W”坐姿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骨盆扩张或髋关节脱位;

长时间保持“W”坐姿,会导致大腿骨内侧旋转,进而导致膝关节内侧旋转,最终导致双脚内翻,容易走八字形;

w坐姿会让宝宝坐得很稳,但正是因为太稳,才会减少和降低宝宝转动身体的机会和自由度。

婴儿会习惯用左手拿左边的东西,用右手拿右边的东西,但无法锻炼他们越过身体中线,拿对面东西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以后写作的必备技能。

“W”坐姿在很短的范围内压迫腿部的部分肌肉和肌腱。时间长了,宝宝的关节发育会受到影响。

比较几种推荐的坐姿:

v型坐姿:坐在地上,双腿自然分开,不会对膝关节等部位造成太大负担。日常使用都可以,也是难度最小的坐姿。

双腿并拢坐姿:双腿并拢,向前伸直。

盘腿坐:双脚相对,膝盖向外弯曲,可以拉伸和加强背部以下的肌肉。

交替侧坐:宝宝熟练坐姿后,建议依次变换各种姿势,因为不同坐姿的肌肉群侧重点不同。

问题2:宝宝小的时候,我们要多抱抱,多帮他练习走路。

回答:大错特错!

学会走路是所有父母的一大顾虑,但帮助孩子学会走路最错误的方法就是“抱”。

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他们喜欢在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把宝宝抱在腋下,帮助他们站立和行走。

其实这个时候宝宝的脊柱和下肢还不足以支撑自己的体重,膝关节还没有做好站立的准备。

“扶站”“扶走”会影响宝宝脊柱、关节、下肢的发育,也会导致宝宝出现O/X型腿。

这时候妈妈们会问:那就不要扶站,不要扶走,可以用助行器吗?

其实宝宝的骨头还是很软的。这不是使用助步车的好方法。即使长时间使用学步车,也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我们走路的时候用大腿肌肉最多,但是宝宝们基本都是坐在学步车里,只能用小腿。

而且在学步车中,宝宝的“短腿”不能完全接触地面,不仅给腿部带来太大的压力,还会使孩子的骨盆前倾,无法自己把握平衡。

所以用学步车真的没什么好处,除了让我们成人偷懒。

其实妈妈们真的不需要太担心学走路的问题。只要宝宝有足够的爬行能力,自然会想办法站起来扶住墙壁或物体。

如果看到宝宝不停的摇晃,妈妈们也不用太担心,因为他们的平衡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需要多加练习。

作为父母,我们只需要在那里保护我们的孩子免受伤害。

问题3:拉宝宝的手腕/手臂,宝宝更不容易摔倒。

答:错误的牵引方法容易造成桡骨头半脱位。

这些动作妈妈们都熟悉吗?

有时候这些动作之后,宝宝会哭闹,不肯动胳膊。

也许大部分父母会认为自己太强势,伤害了宝宝。

其实就是因为过度拉扯,导致宝宝桡骨头半脱位。

外科诊所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的婴儿。桡骨头半脱位虽然没有脱位或骨折严重,但对宝宝来说是“无法忍受的痛苦”。

尤其是学步儿最容易出现桡骨头半脱位,多由外力引起,如:

给宝宝穿衣服时,用袖口拉宝宝的手腕;

走路时,用手握住宝宝的手腕,摔倒;

和宝宝玩的时候,拉着宝宝的手/手腕/手臂,转身;

还有的家长喜欢拉着宝宝,做一个向上的牵引动作。

这些看似普通的动作,很容易造成婴儿桡骨头半脱位。

宝宝们年幼脆弱,与其发生后去医院治疗,不如提前预防。

1,抱宝宝的时候:

第一,不要让宝宝的手臂太直,给宝宝留点空间缓冲意外;

第二,身体不要离宝宝太远。最好让宝宝自然地握住你的手中心。

第三,拉宝宝的手不要太用力,牵他的时候也不要走太快;

第四,如果有必要,请弯下腰,因为宝宝需要你更近的保护他。

第五,尽量把手腕和袖子握在一起。

2.给婴儿穿衣服时:

首先,先把衣服的袖口打开。妈妈/爸爸先把自己的手套伸进宝宝的袖子里,将袖口展开,方便宝宝的手伸进袖子里。

二、妈妈/爸爸把手伸进袖子里,抓住宝宝的手拉出来,避免直接拉宝宝的胳膊。

3.家长在和宝宝玩耍时,应尽量避免用手拉、拽、摔。

如果宝宝真的意外出现桡骨头半脱位,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