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太宗开始,唐朝对外征战时有府兵战斗胜利的纪录吗
“谈到府兵战斗力的问题,网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府兵在太宗初期就已经崩坏得“不堪征战”,既然战斗力那么差,那么征战主力的必然不是府兵而是兵募,甚至由此推断是蕃兵,于是有了唐前期对外战争的胜利主要依靠外国雇佣军。
这个说法最早来自陈寅恪的《论唐代的蕃将与府兵》,收在《金明馆丛稿初编》里,唐风资料版有下载。陈寅恪引用了《贞观政要》里魏征的原话来推断,查了下,原话是这样的: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太宗召征及王珪,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简取。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还充杂使,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魏征实际上是本着爱惜民力的考虑,希望以保证农业为主,不要点选未成年男子入伍,否则“租赋杂徭,将何取给?”史载封德彝死于元年六月,这件事必然发生在贞观元年,所以陈寅恪强调的那句“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这个“比年”也就是前几年,指的应该武德年间,而不是贞观年间,ms在控诉老李降低军队待遇造成人心低迷,“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并且出主意说,“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如果提高军队待遇,自然军心大振,不必人多,后来太宗也是这么做的。翻查史书,确有武德八年在泾州的时候,军队疲惫不堪的说法,因此魏征指的前几年连年征战令府兵不堪承受,实际上是指武德时期唐军与突厥的对峙。
由此可见,陈寅恪援引此例证明唐开国府兵就“不堪攻战”,太宗高宗时期用兵主力必非府兵的结论
难有说服力。其实他自己在《隋唐制度渊略》一书的兵制部分谈到这个例子,说得就很明白,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唐代府兵兵农合一,魏征担心征兵夺农时而进谏,此番却是如此说法,只能说陈寅恪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未免太过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