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集中注意力...(数学课上)
听课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按照上述要求做好课前自习后,你会“学了再知道少”,真正明白老师教的重要性;同时,带着问题听课,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从而积极灵活地接受老师的讲课。无数成功和失败的例子表明,作为学生,抓住课堂45分钟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人的大脑就像一辆车。一节课持续45分钟。有的同学开着车开了45分钟,动力十足,精神集中,有的同学跑了30分钟,有的同学跑了20分钟就不再想了,还有少数同学懒得跑10分钟,想开小差。一节课下来的差别可想而知。如果连续三年都是这样,差距越来越大,有些同学到初三毕业就相当于初一的水平了,这很正常。虽然学生们坐在教室里的时间一样,但实际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却大不相同,几乎每个学生都一样,你觉得呢?如果实用,怎么上课?
一是积极做好物质准备
资料准备是指课前必须准备好教材、笔记本、基础训练、实验报告本、作业本及相关文具,以便上课时随时使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的同学缺乏这些准备,课后翻书包,不仅耽误了自己听课,还影响了周围的同学;因为事先没有准备笔或者笔记本,所以意识到要做笔记的时候就会去找。等我找到的时候,老师已经讲完了。这能不影响我学习吗?可见材料准备也很重要。
第二,积极备考知识。
主要是指准备和老师想提问或通过其他方式检查的内容。
第三,生理和心理准备
身体健康是学习顺利的保证,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大脑清醒兴奋,保证上课效率。相反,如果长时间开夜车,上课昏昏沉沉,只能抓芝麻丢西瓜,得不偿失,学习效果肯定不好。
在课堂上,除了要保持大脑的清醒和兴奋,还要保持头脑的专注、放松、快乐和乐于学习。有些同学在课间做了大量的运动,或者说了很多话,但上课时还是念念不忘刚才的活动或话题,无法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影响了课堂学习。所以,只要上课铃一响,我们就必须忘掉一切与上课无关的事情和活动,从而专心于课堂学习。上课也要轻松愉快,愿意学习。科学研究表明,具有热切的学习欲望、豁达的学习态度和愉快的学习心情,容易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厌学怕难,缺乏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学习成绩肯定不好。
第四,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既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活动。所以,被动等待还是主动获取知识,成了学习成绩好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上课考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课前自学中不能理解的问题和单词,认真听讲,有目的地做实验。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细心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防止“开小差”努力做到课上学习,课上理解,课上巩固。为了上课专心,要尽量做到“见三面,听一面”。所谓“观眼三法”,就是上课要注意老师、黑板以及相关的实验和投影。课堂上,老师是导演,要把自己的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传授给大家;有时候我要做一个演员,老师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面部表情都可能向我们暗示一些知识。同时,盯着老师看是集中注意力的好方法,千万不能“以人为本”。黑板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般来说,一节课的新知识点、重点、难点都会体现在黑板上,所以要做到一字不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不断进入课堂,各种投影、视频、实验、模型等。,学生必须努力观察和实践,这可以加强他们的记忆和理解。所谓“听边”,就是把所有的听力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话或学生的讲话或录音上。所以其他所有的噪音,比如教室外的噪音,个别学生的窃窃私语,都被忽略了。只有“听一面”,才能“聚精会神一处”,跟上老师讲课,积极思考,有选择地听重点、疑点、难点,真正有所收获。如果上课“四面八方听”,分散注意力,老师说的话你就听不清了;或者心不在焉,虽然人已经走了,结果却是“充耳不闻”,如何提高学习成绩?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注意力,还可以采用“五到班法”。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做到:用耳朵,用眼睛,用嘴巴,用心,用手。
听到就听。注意听老师讲课,听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问答。
看到就看。认真阅读课本,老师的表情,手势,老师的板书,实验演示等。
马上说。复述老师讲的重点,背诵重点的概念和定理,朗读指定段落;大胆说话,大胆回答老师的问题。
感觉到了就用脑子。积极思考接触知识。
手写的。把老师的教学重点写出来,抄有价值的板书。听课的时候,边听边圈出课本。圈出重点,画出难点。
1986上海高考理科第一名王军在介绍学习方法时采用了“五听一讲”的方法。每节课的听讲和思考都是高效的,所以我一步步进步,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2)将自己课前自学获得的新教材的理解与老师讲课的内容进行对比,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在主动理解中纠正自己的错误,做到既“事前思考”,又“事后聪明”。
通过听课,我知道如果对新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一致,甚至有时理解比老师的观点更深刻,我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如果你的理解和老师的不太一样,有时完全错误,那就要认真思考问题,分析错误的原因,有意识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由此可见思维的重要性。
所谓“超前思考”,就是在老师解释之前,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课堂上,老师提问之后,总有思考的时间。这时,有的学生被动地等待老师的解释,有的学生则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将思考结果与老师的正确解释进行对比。同样说明思考的方法是正确的,错误说明这个方法行不通。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就不会走这样的弯路,离成功解决问题更近了一步。
“事后诸葛亮”就是事后明白为什么,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人们所不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都有独特透彻的理解,但是需要老师的讲解,让我们豁然开朗,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3)举手,多说。有些同学上课不主动举手,怕自己答错被嘲笑。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有错误就需要学习。大多数老师不会批评回答错误的学生。所以,请大胆发言。尤其是学习一般或较低的学生,长时间不敢提问,理解能力是无法提高的。问题留在心里,长期不解决就会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严重的知识缺陷。不敢提问是很多中学生学不好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不要问问题。有的同学有问题不举手,在最下面提问,或者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这是非常不正确的。提问时一定要举手,否则教室会很吵,影响学习效果。
我们也要想到,很多人经常举手回答一个问题,不可能所有人都去管。对于举手的人来说,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回答,二是增加自己上课的责任感,增强注意力。就算没有机会回答,也没关系。第二层意思最重要。
(四)积极参与讨论。有时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这个时候,同学们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不要做局外人,不要“把自己关在外面”,自觉参与到小组或班级讨论中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成了“布尔巴基小组”的学习小组,经常讨论数学问题,对数学进行了雄心勃勃的整体改革。他们总是一个人起草初稿,然后大家各抒己见,有时激烈到大喊大叫。初稿往往被“砸得粉碎”,然后他们另起炉灶。一篇文章要经过多次评审,一致通过就不允许发表。后来,最权威的数学著作《数学的元素》在他们手中诞生,其中涌现出维尔、迪东等一批世界级数学家。
由此可见,讨论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5)记住课堂笔记。俗话说,“好记性胜过烂文笔。”有人做过研究,如果不做文字记录,两周后会忘记90%以上。因此,你必须在课堂上做笔记。
怎么做笔记?不要每个单词都死记硬背,一边听课,一边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记录重点或难点;有时候可以记住典型的题目;可以记住黑板上的板书和图表;你可以把自己不明白、不懂的地方写下来,以便课后问老师;你可以记住老师补充的:老师总结的重要规律。一定要重点记忆。记的太多,会占用思考的时间,反而会降低课堂学习的效率。
有些科目,比如历史、政治、生物、地理、化学等等,可以直接记在课本上适当的位置,不一定要记在笔记本上,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方便复习。
(6)做好课堂练习。课堂实践是学习中从理论到应用的实践活动,是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做习题。
做题时要坚持理解消化,立足理解,不要急功近利。要认真审题,认真阅读和思考习题,搞清楚题目的条件和应该怎么做。习题是课本知识的延伸、拓展、进化或迁移。不仔细分析思考,就抓不住本质,答题也容易出错。有时候因为一个字的差别,问题的内容要求就大相径庭。还要认真答题,符号题的每一步都要遵循正确的思维规律。回答完后,你必须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是练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很多同学愿意答题,却不愿意检查,以至于会做的题粗心大意,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习惯。检查时,重点检查问题的正确性和问题是否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