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趣味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会对知识和探索产生无尽的渴望。把“我要学”改成“我要学”,往往能事半功倍。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看不见摸不着。把音乐课变成唱歌课远远不够。音乐游戏有效地打破了音乐学习的空间,在愉快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比如在做一些节奏训练和听力训练的时候,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做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中,磁谱板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节奏或听力练习,可以让学生练习听力和辨别。老师拍一个节奏题,让学生把老师拍的节奏放在磁线板上,或者找老师弹的音高。这样,利用游戏,抽象的节奏训练,听力训练都变成了看得见的高、低、长、短。教师也能及时反馈信息,控制教学节奏,同时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个导入过程,游戏的作用是揭示话题,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达到引玉的作用。它应该是典型而有趣的,简短而精炼的。为了让学生在简短有趣的游戏中快速进入音乐课的角色,显得游戏太短,从而激发学生情绪高昂的进入课堂。比如在新歌教学中,可以通过听强度找位置、传包裹等游戏引入主题。
二、趣味教学是学习音乐的桥梁。
创造是人的本质,是生命力和灵性的自由。奥尔夫教学法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初中生的创造力。学生乐于参与的音乐游戏对发展初中生的独立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游戏可以启发学生创作和发展音乐。正如廖乃雄所说:“在音乐课堂上,游戏性和音乐性必须存在,这样,作为音乐游戏,它才能成为更好的、生动的、有效的教学形式。”
根据赞科夫的理论,声音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发展和形成学生的音乐听觉表征。音乐游戏具有将音乐听觉意象付诸行动的功能,让初中生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听音乐);走进音乐——秀音乐(音乐游戏);回归音乐——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掌握音乐)。比如,在学生学会了“do、re、mi、fa、so、la、si”这七个音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音乐游戏,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旋律。例如,我让七个学生扮演七个小矮人。每个矮人都戴着一顶小帽子,上面写着七音卷名和节奏。让学生试着移动小帽子,编织自己喜欢的旋律,然后唱编曲好的旋律,再发挥想象力,配上歌词。你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歌词选择旋律。通过这种愉快而生动的游戏,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更多有趣的音乐游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所以,音乐游戏是帮助初中生学习音乐的桥梁。
第三,趣味教学符合初中生音乐的特点。
初中生的音乐本身是有认知性和想象力的。老师要教给初中生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音乐作品也是给初中生唱的。学生经常在教学课上自娱自乐。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心态去观察初中生的音乐需求,这就使得初中生的音乐兴趣显得更为重要。
第四,趣味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发挥想象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中“情感化”和“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比其他艺术强大得多,它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不仅是音乐美感的驱动力,也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把握情感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在情绪的喷发和亢奋中用它们进入审美的圣地。音乐审美活动始于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必然伴随着情感因素。
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都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地听歌,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单纯学习唱歌而产生的厌烦情绪,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唱歌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积极、执着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第五,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智力。
首先,音乐可以让小学生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无论是自己弹还是自己听音乐;其次,有趣的音乐教学还可以让小学生的行动和直觉完美结合;最后,有趣的音乐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的耐力和毅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你要知道,一个人的毅力和耐力是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素质。
总之,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抓住机遇,实施创新教育,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