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山东地区是哪样的,怎么那里老是爆发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在封建时期一直处于同一-分裂-再同一的循环之中。在经历南北朝时期的乱世之后,隋文帝杨坚成功地消灭了南陈,统一了天下,将中国带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时代。但是在杨坚去世之后,其继任者杨广并不能良好地继承杨坚的统治成果,这让隋朝很快就在各地义军的攻击下走向了灭亡。

隋炀帝杨广剧照

在研究隋朝历史的时候,人们一般会将大业九年时,杨玄感起兵叛乱的事件作为隋朝灭亡的开端。其之后不少世家贵族也纷纷站到了隋朝统治者的对立面,并最终推翻了隋王朝。因此这些反叛的士族一般被视作推动隋王朝崩溃的最主要力量。

但是实际在更早的时候,在隋朝境内就已经爆发了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因为缺乏有效的领导,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不过对于隋王朝的稳定统治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从大业七年开始,兴起的农民起义往往发生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等地区,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并不落后,也并不是新被纳入版图的南朝疆域,这其中的原因就十分引人深思了。

大业七年隋朝地图

隋炀帝远征高丽对于山东地区民力的过度征发

在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其一直希望能够在文治武功方面胜过自己的父亲杨坚,这样做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杨广本就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另一方面是因为杨广的皇位来源并不是特别的正当。

但是杨坚作为统一了全国的雄主,其在开皇年间实行的政策大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论是人口还是国家的生产力都远远超过了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超越自己的父亲,杨广就必须开展一些规模较大的政治活动,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政治地位。

在内政方面,杨广决定迁都洛阳,在当地大兴土木。并且还主持开凿了京杭大运河。这两项工程虽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但也给当时的百姓们带来了相当沉重的负担。

如今的京杭大运河

在国内大兴土木的同时,杨广也没有放弃对外征伐的脚步。在杨广即位的时候,中国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浑等民族都已经表示对隋王朝臣服,唯一一个不愿意承认隋朝宗主地位的周边国家就是位于东北方向的高句丽。杨广自然不允许这样的国家存在,于是其在位时期多次发动了针对高句丽的战争,而山东等地区农民起义的大量出现就和其远征高句丽的行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大业七年的时候,杨广提出高句丽所在的地区本来是箕子的封地,因此其必须遵守臣子的礼节,于是其打算御驾亲征,征服高句丽。在当年杨广在全国范围内动员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辽东地区,打算一举击败高句丽,平定东北方向的隐患。

在古代的时候,由于交通体系不发达,因此想要为数目如此庞大的军队提供后勤补给其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如果只依靠职业军人的话,是很难办到的。因此杨广下令征调全国各地的农夫,投入到帮助军队运送物资的行动之中。而黄河下游的山东等地区,因为距离辽东比较近,因此其被征调的人数也是最多的。

隋朝远征军

这次征调和之前的徭役不同,这些农夫需要运送的距离十分遥远,而当时运力又十分有限,每个人至多只能随身携带两石的粮食,这些粮食甚至还不足以支撑这些农夫从家乡走到前线。在到达前线的时候,即使粮食还有剩余,也远远不可能达到规定的数量,等待这些农夫的将是十分严厉的惩罚。为了逃避这些惩罚,这些农夫不得不选择流亡,最终这些流民们走投无路,只得走到一起,公然反抗隋王朝的统治。这件事在《资治通鉴》中有如下记载:

"又发鹿车夫六十余万,二人***推米三石,道途险远,不足充糇粮,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

除了参与徭役的农夫之外,山东等地区的百姓也有不少被临时征调成为了远征军的一员。在隋朝大业年间,虽然人口数量相比于南北朝时期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想要在府兵制度的前提下,凑集三十万大军,还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这支军队中的不少战士其实都是农民。作为距离前线最近的人口密集地区,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民自然成为了最重要的动员对象。

隋王朝为了征讨高句丽,将山东地区的青壮年男丁几乎全部聚集起来,一部分成为了官军,另一部分则负责为军队提供给养。这让山东地区的农业生产,因为缺乏劳动力的原因不得不陷入停滞,再加上当时糟糕的气候,让山东地区的百姓们难以维系自己的生活,最终只能走向反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