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门桥的相关传说
传说:桥下有刻耗子石柱 龙子趴蝮保后海平安
辟谣:挖桥时未见传说物 内城根本不会发大水
早上7点,老杨就到了后门桥下,从自行车后座取下拴着长绳的网兜和大塑料瓶,往里面撒了点捏碎的月饼,投到水里,把绳子的另一端系在后门桥避水兽的护栏上。等他去景山公园溜达一上午再回来,没准网兜和瓶子里就有自投罗网的小鱼小虾了,正好带回家去喂乌龟。一旁的钓友笑说:“瞧见没?这石兽除了能避水,还会帮‘钓’鱼呢。” 北京地安门以北有座后门桥,这后门桥位于北京鼓楼与景山之间的南北中轴线上,地安门大街中央,建于元代,距今已近千年。它初名万宁桥,亦称海子桥、地安桥。始为木桥,后来又因在地安门前,而地安门与天安门相对,应算是皇城后门,故俗称之为后门桥。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92年),后改建为单孔石桥,别看这后门桥不过是单孔石桥,其规模仅为卢沟桥的1/10,它在元代的作用,可相当巨大。是元大都、明清北京城起源的重要标志。当时它是连接和扼守大运河与积水潭码头的水上交通枢纽。该桥有大水闸,通过提水放闸,让沿大运河北上的粮船驶入大都水港,相当于大都进食的咽喉,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明清后因河道淤塞,这方面的作用降低,但仍为北京南北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处。后门桥河道淤塞、废弃,桥东西两侧原河道上增加许多建筑物,桥身下半部已被埋入地下,逐渐被人们遗忘。经历多年风雨侵蚀、班驳古老的桥栏仍卧在地安门大街两旁,栏上雕刻的花纹仍然依稀可见,2000年后门桥进行了大规模修整,重见后门桥小桥流水的景观。
桥旁商贾云集,酒楼从立,人来人往,绿水、轻舟、翠树,殷红色的酒楼衬托着雕凿精美的白石桥,景色十分优美。
此次修复,最可喜的是挖出了被埋多年的镇水兽,仍放置原处。传说龙生九子各不同,其中性好水的名曰叭嗄,镇水兽应算叭嗄的一种。我们平时见到的叭嗄,或在故宫台阶边伸一头做排水口,或从石桥中孔拱券上出一头望着桥下之水,很少见过它全身模样的。后门桥的镇水兽可就露出了全身,让人能看到它的整个样子,这很难得。这儿的镇水兽还不少,***六组,桥两面中孔拱券上各有一个仅伸头的为两组,
东西两侧的南北河沿上各有一组,每组两只,合起来***10只。河沿上各组的镇水兽雕又分三个层次,最下面一层是一只从浪花中探出头来往侧上方看的镇水兽。那镇水兽周围的云纹、水纹、波浪、漩涡雕刻得相当精巧,动感十足,似乎就在涌动回流。中间一层很简单,仅一颗龙珠跃起在水上。最精彩的是最上面那只镇水兽。我们可以看到,它也是龙头龙身龙爪,龙爪中还抓着两团水花,可细看其龙头却有几分狮虎相,龙身很短,带龙鳞的尾巴也很像虎尾,整个形象乍看就像只大虎。它趴在河沿边的石块上,歪着头看侧下方的龙珠和玩伴,一反龙高高在上、威猛唬人的样子,显得憨态可掬,顽皮淘气,十分可爱。其目光与下面玩伴的视线相接,以龙珠居中,上下呼应,正是一幅“二龙戏珠”图的完整场面,活灵活现,充满生活气息。
后门桥在元代是个大水闸,水闸提放到什么深度粮船可以通过而不会刮到桥底,应是有严格标准的,湖水的深浅也应有标志。本来完全可以在石桥边刻出一道简单的标尺来就行了,但那不是太单调、太没有美感了吗?于是心灵手巧的工匠们在造桥的同时就雕刻出了这样几组“二龙戏珠”的镇水兽群像,以其三个层次的不同高度位置来体现水的深度,这实在是个巧妙的构思,令人不禁为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 我叫趴蝮 传说中能镇洪水
我可不会钓鱼,要不是在我周围装了个铁护栏,量他们也不敢把绳子绑在我身上。我叫趴蝮(bāxià),住在后门桥的西北面,另外的三面(西南、东北、东南)还有我的三个兄弟。在古老的传说里,我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嘛,我也是其中之一。没人说得清我们趴蝮的样子。头部有点像父亲,不过比龙头扁平些,更接近于兽类,有点狮子相,对了,头顶还有一对犄角。我的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我的祖先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我们家族护河有功,按我们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并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了。
元代后门桥的繁华自打我出生以来,就有了万宁桥。万宁桥在地安门(皇城后门)外,所以人们也管它叫后门桥。元代郭守敬修建了通惠河,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只经过通惠河,便可以直接驶入元大都城内的积水潭。后门桥就是积水潭的关口,所有要进入积水潭的船只,都必须从桥下经过,到达码头后就会有人把货物卸下。那时后门桥附近可繁华了,店铺酒肆云集,买卖兴盛。可惜我没亲眼见过,把我挖掘出来的文物专家考证说,我可能是明代的石雕。不过,我想我大哥(后门桥东北面的避水兽)见证过那时的繁华热闹。文物专家认为,我们四兄弟中只有它是建于元代的。我只是趴在岸边的石兽我重新在后门桥下安家,已经是公元2000年了。原来掩埋在柏油路基下的半截桥身和桥闸石被挖了出来,又补修了新护栏。我的新家安在了桥的西北面,打那以后,我们哥几个就被人们好奇地打量过无数回。凡是凑到身边来看我们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会用手摸摸我的头、犄角或者身上的鳞片。照相机的喀嚓声更是不绝于耳。清晨,岸边总会来些钓鱼的人,把挂上鱼饵的钩子投进水里后,就纹丝不动地坐着,直到有小鱼咬钩。虽然没经历过元朝的繁华,但现在的地安门也是热闹非凡,光是游客就让我看得头都晕了。夏天的晚上,偶尔会有几个衣衫不整的人睡在我旁边,半夜里还能听见鼾声。也许是我们的模样威猛,经历了几百年沧桑,埋在地下又重见天日,难免会流传出许多关于我们的故事,人们把我们描绘得神乎其神,好像有了我们就可以永保平安了。其实,我们只是人工雕琢而成的石兽,变成这副威猛的模样之前,我们就是一块大石头,没什么特别的。 桥下石柱上有“北京”俩字
石大妈,家住地安门外,72岁
听说在后门桥的桥台底下刻着“北京”俩字。后门桥位于鼓楼和景山之间的子午线上,所谓子鼠午马,所以也有人说桥下有个石柱,柱子上还刻了只耗子。这前海、中海、后海的水要是没过了“北京”俩字或者石耗子,就会发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