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有效的数学综合实践是学习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前提。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综合实践题;(2)数学综合实践的形式;(3)数学综合实践可以先于教材知识;(4)要全面推行过程化;(5)要学习先进教育。传统教学不太注重将数学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接触的是停留在一张白纸上的数学;而数的计算、几何、统计这些知识都是按照各自的知识体系线性结构发展的,学生感受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形象地说,学生眼中的数学知识就像相互平行的直线。它们没有交集,无法形成完整、坚固的结构。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题卡,弱于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造”。《数学课程标准》认为,这些与课程结构相关的问题应该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来解决。因此,在教学课程标准中,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其中,第四条知识对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对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数学教学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积极开展相关实践和研究,对于顺利实施数学新课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有效地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本实践研究的前提。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年龄差异,学生在智力结构、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时,要体现不同年龄、不同班级学生的定位差异。大三的孩子兴趣广泛,但坚持时间短。他们对显而易见的有趣的事情感兴趣,却缺乏合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意识形态层面还很不成熟。新课标实验稿对1-3年级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三个目标:1,体验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经验,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比如,初中数学老师在讲授“认识人民币”时,把教室设计成“文具超市”,每个孩子分角色,用人民币“购买”自己需要的文具,有的孩子大胆砍价。这些都是基于孩子原有的社会生活经验,课堂成了社会的缩影。低年级的孩子已经通过不复杂的开放和独立的活动,尝到了动手和大脑探索的成功和快乐。比如三四年级争做节约(实践活动)小能手,五年级测量花坛面积。六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可以利用课后长方体家电包装盒的长、宽、高的数据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学习比较的知识后,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分组测量大树或建筑物的高度。第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不一定非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调查,小制作,小设计,小课题研究,小调研报告等。比如高一学了统计,画了“我的作业很棒”的实践活动反馈表,高二学了确定位置,画了去学校的路线图,测了方向,高三学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你的房间有多大”“你家离学校有多远”的活动,高四学了简单统计,运用统计知识学了“六一活动数学问题”,学了平面图形。活动可以以校内外结合的形式进行,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进行,也可以通过作业进行,作业需要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可以持续数周或数月,称为“长作业”。第三,数学综合练习可以先于教材知识,或者复习巩固知识。比如让学生在一年级学习元、角、分的知识之前,先去超市了解商品的价格,先了解和接触人民币的单位,感知商品的价格。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主导作用。比如五年级数学十进制计算后,我以“生活中的十进制计算”为主题,对课堂上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复习。课前安排学生回家,在家里收一些票据,比如电话费、电费、水费、超市购物发票、医药费收据等。,并要求学生了解这些发票,如何收取费用以及他们每个月的开销。在课堂上组织交流,重点计算学校每个月的电费、水费、电话费。在此期间,学生综合运用了图表、数字、公式等知识。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小数计算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感受到了小数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学会了看各种发票,了解家庭和学校的一些开支,受到了节俭的教育。第四,要全面开展一个过程。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展了一个过程;(1)提问和请求阶段;(2)实践体验阶段;(3)问题解决阶段;(4)表达与交流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活动的过程和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并摘录有代表性的小文章发表在学校自己的刊物上。第五,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听的时候可以忘,看的时候可以记,做的时候可以学。”handson(动手)是一种流行于美国和法国小学的科学教育方法,它来到了中国。这种方法是让教师设置适当的活动和任务,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积极的科学态度。对于强调动手实践的综合数学实践活动来说,动手实践的理念和方法是非常实用的。在许多活动中,学生必须进行动手实践。五年级学习了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后的综合活动“如何测量土豆的体积”后,同学们真正体验到了自己动手的瘾,也确实得到了测量方法。第六,开发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材。它结合了教材知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编译的内容可以是:有趣的变化,计算中发现规律,生活中的可能性,拉彩带,有趣的余数,神奇的珠子,钟摆游戏,简单推理,粗心大意,变化不变性,生活中的估计,测量身高体重的知识,时钟,生活中的重叠现象,除法和组合,我们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和实施,应发挥教师的智慧,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我以“树有多高”为例。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比率的含义和基本性质,并能发现比率和简化比率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较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挑战性。六年级综合实践:无论一棵树多高,教学都可以分为两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量与量之比”,首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在同一地点测量不同长度的竹竿时,高度与影子长度之比相等”的规律。教学前,教师要做好活动准备,如找几根同样长度的竹竿,准备好卷尺或米尺;学生测量时,教师要考察学生的测量是否准确,操作是否有误差,使测量的数据尽可能准确。第二个环节“讨论做”,教师要用发现规律启发学生解决“树有多高”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先讨论如何测量,然后分组测量,最后交流。当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大树的高度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继续按照这种方法测量教学楼、旗杆等的高度。活动组织的有序与否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因此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课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为小组活动做好各种准备,以提高活动课的教学效果。既然是活动课,就要让学生充分体验解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较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如何求比——测量树、旗杆、建筑物的高度之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测量。它们应该是通过极点的长度与在同一地点测得的影子的长度之比相等的定律间接得到的。因此,发现和运用这一规律是这一实践的重点。“数量对数量的比率”——发现法则。通过在阳光下将几根长度相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学生可以知道影子长度是什么,如何测量影子长度,并同时意识到和发现相同长度的竹竿的影子长度。在此基础上,地上竖起几根长短不一的竹竿。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量每根竹竿的长度和影子长度,计算出杆长与影子长度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子长度有长有短,但每根竹竿的杆长和影子长度之比相等。“议而行之”——应用法律,这部分教材没有讲解如何应用法律。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量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子长度,计算杆长与影子长度的比值;然后测量树的影子长度,找出它的高度。用这种方法实际测量了一棵大树的高度和校园内建筑物、旗杆的高度。当然,如果不同时测量竹竿的影子长度和大树的影子长度,用上述方法计算树的高度也不会得到准确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同时突出阴影长度的测量。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在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数学知识。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拓展和深化,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与其他学科一起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