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内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数学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和严密的逻辑学科,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厌倦和认知障碍。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精心设计新课程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于学生对自己第一次接触到的事物都有好奇心和探索性,教师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就要不惜工本地设计好导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讲一个小故事,或玩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比如在讲“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时,为了形象地演示两个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理解这五种位置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圆的半径和中心距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用一个大家熟悉的天文现象“日环食”来演示和说明。观看多媒体制作的日环食全过程,使学生有感性认识,体验两个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这些位置关系之间的动态关系。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两张不相等的圆纸片做相对运动,画出运动过程中两个圆位置关系的不同状态。学生动手动脑开新课,可以提高学习热情和效率。这种导入设计可以在上课之初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能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方得信其道。”。如果学生漠不关心,被老师训斥太多,他们可能会对老师产生厌恶和对抗的不良情绪,因此对老师教的科目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对每一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和信任的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被信任、被鼓励和被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对老师的信任和热爱就会从内心升起,从而喜欢上老师,进而喜欢上老师所教的科目。笔者做过一个九年级学生的调查,其中一个是:你觉得原来的数学老师怎么样?结果显示,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对原来的老师充满了热爱和尊敬,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对原来的老师感到厌恶和抱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积极进入情感丰富的学习情境。比如,对学习能力弱或成绩差的学生,少一些尊严,多一些亲切,用微微的微笑、信任的目光、理解的鼓励来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享受“学数学”而不是“数学老师”,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用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认识、体验和理解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素材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种氛围中参与探索、发现和获取知识。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的新开始。初中代数用字母表示数字,从特殊到一般,提高了抽象性,增加了理解难度。平面几何的证明逻辑性强,难度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用心去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有意思”,主动参与教学。比如在讲“权力的知识”时,作者拿了一张只有0.01mm厚的白纸,对学生说:“这张白纸对折28次后的厚度是多少?我们的教学楼有这么高吗?”停顿片刻后,他说:“它的高度必须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学生们很惊讶,老师指出“学完幂,我们可以算出它的厚度约为26844m”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进入新课,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最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四,灵活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局限于记忆、模仿和接受概念、结论和技能,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阅读自学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实践活动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其中,启发式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为了学而教。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凡是学生能想的、能说的、能做的,都要大胆地让他们去思考、去猜测、去探索。比如在几何教学中,学生要尽量亲自实验,通过量、切、折、画来探究几何命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进行探索实验,参与到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受到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尝试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方法,尝试创新。启发式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于学生是掌握知识的主体,要抓住时机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状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