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条件和艺术家自身创造死灵的条件

《死魂灵》讲的是一个外表体面的资产阶级投机商,乞讨钱财,走遍俄罗斯,向地主购买“死魂灵”的故事。

作者通过基奇科夫独特的视角讽刺和揭露了地主阶级的贪婪和残酷,描绘了一幅专制农奴制的丑恶和腐朽的画面。这里是马尼洛夫,一个每天甜蜜做梦,内心却无比空虚的寄生虫;有一个封闭,迷信,智障,多疑的女人,守着钱。有一个流氓反派罗斯托夫,专门吹牛撒谎;有外表粗如熊,内心凶残如狼的索巴卡维基;也有很有钱却过得很穷的抠门老头,比如泼希金斯。作者通过对这些丑恶嘴脸的生动描写,令人信服地表明,俄国农奴制确实到了垂死的阶段。

这部小说的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发展的条件

一方面,在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俄罗斯的高贵族已经开始欧化到脱离民族传统的程度。彼得统治时期,留着大胡子、穿着飘逸的东方长袍的贵族们,在言语、衣着、住房、社会责任等方面都纷纷模仿欧洲的“凡尔赛宫”。在此期间,贵族的孩子接受法国女家庭教师的教育——一是学习法语作为母语,二是学会极少量的俄语,只够管理仆人,以备不时之需。因为他们和农奴之间是有关系的,这种只局限于上流社会的盲目欧化,奢侈、排场、攀比,使得他们和农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另一方面,1812年卫国战争的胜利,强化了大多数俄罗斯人对西方的优越感和优越感。这使得他们主观上与西方失去了更多的联系。当时俄罗斯人的生活环境与西欧完全不同,所以不具备接受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基础。更准确地说,俄罗斯缺乏商业、工业和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在西方政治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相反,当时有社会底层的农奴群众,被捆绑着,毫无生气,也就是所谓的“黑种人”和社会顶层的贵族、宫廷。因此,1825年12月党内起义爆发时,整个俄国都为之震惊,起义的影响迅速波及到当时俄国社会的各个领域。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它使俄国的一些进步势力清醒地认识到推翻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必要性。

显然,以上两个因素为这部作品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艺术发展的条件

《死魂灵》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它的特点是揭露和批判现实,所以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现实主义文学根据事实描述生活。它详细分析了人类行为的冲突趋势,并描绘了个人在克服周围环境带来的挫折方面的斗争。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在40年代完全成熟。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和别林斯基以他们辉煌的创作实践和卓越的理论概括建立了这一新的现实主义流派。

俄罗斯文学中的这种现实主义批评倾向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适应这样的社会要求的。

19世纪初,俄罗斯文坛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多种文学流派并存。在古典主义和感伤主义衰落之后,浪漫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而带有政治批判现存社会制度倾向的现实主义才刚刚萌芽。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些作家,如冯维新、拉吉舍夫、克雷洛夫、格里巴·叶多夫等都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来,现实主义在普希金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最终确立了它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主导地位。

随后,果戈理的出现及其相关作品的诞生,再次在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坛引起轰动。

果戈理继承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成果,把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向前推进了决定性的一步——把讽刺和批判的锋芒明确而强烈地指向了俄罗斯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开创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个新时期,成为俄罗斯“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这一流派的特点是对俄国专制和农奴制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尖锐的揭露和讽刺。可以说,以后的俄罗斯进步作家都是走了果戈理的路。

就这样,到了19世纪40年代,果戈理的创作趋于成熟,以揭露、讽刺、批判俄国现存社会制度为特征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完全形成了。

第三,艺术家自身的条件

尼古拉·瓦列维奇·果戈理1899年4月1日出生于波尔塔瓦省米尔格勒县索洛昆斯镇。

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太富裕的地主。他博览群书,热爱喜剧。他曾经用俄语写诗,用乌克兰语写剧本。他经常带年轻的果戈理去剧院,所以果戈理从小就受到文学的影响。

他在中学时就试图写剧本。果戈理在学校节日晚会上亲自登台表演。他特别擅长扮演老人的角色,老师们都说他有演员的天赋。可见他从中学开始就展现了自己的文采。1825年爆发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也给他的青年时代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十二月党诗人赖利耶夫和普希金的许多优秀作品,提高了他的思想和文学修养。

1831年,果戈理在一个作家的家里遇到了他仰慕的普希金。第一次见面,普希金就爱上了这个俄罗斯小巫师,经常和他聊到深夜,给了他大力的支持和良好的影响,对他文学创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普希金为他提供了剧本《陛下》和小说《死魂灵》的主题。果戈理一生都保持着对普希金的敬意。

同年5月,在普希金的鼓励下,果戈理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乡村的迪康卡梦魇》,第二年春天又发表了第二部。从此,果戈理开始显示出他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主导作用。

从1835年到1841年,果戈理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加深和扩大了对首都彼得堡现实生活的理解。在普希金和别林斯基的帮助下,他也提高了自己的认识。他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因素在不断加强。他逐渐把目光转向彼得堡的现实生活,开始把“无名之辈”作为自己的英雄。在此期间,他出版了《彼得堡故事集》。

这件外套是彼得堡故事中最好的一件。它发展了普希金开创的写“小人物”的传统。短篇小说《外衣》的出现,意味着果戈理此时已经开始触及俄国官僚政治。

这一时期,果戈理从讽刺个别地主和官僚发展到嘲讽整个俄国官僚。这种发展从剧本《钦差大臣》和小说《死魂灵》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喜剧《钦差大臣》于1836年4月19日首次上演,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它的成功标志着果戈理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完全成熟的时期——他的批判性和讽刺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发挥。在这部剧中,果戈理用“可怕的笑声”嘲笑了尼古拉反动统治的整个官僚体系。剧本的台词是:“不要怪镜子丑。”钦差大臣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俄国贵族阶层,尤其是其官僚集团的丑恶。

1841年,果戈理在罗马完成了他的著名小说《死魂灵》的第一部分。这部作品是果戈理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第四,读者自身条件

在俄罗斯人的观念中,“灵魂”是不会“死亡”的,但讽刺的是,俄罗斯这些腐败的地主阶级,不过是一大群已经“死亡”的真正的“灵魂”。正是因为作者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如此准确,当时的所有俄罗斯人都成了《死魂灵》的读者。

综上所述,《死魂灵》是在以上四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