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蒲剧
什么是蒲剧?
俗称乱弹,又称蒲州梆子、山陕梆子,今统称蒲剧,因起源于古蒲州(今永济市)而得名。据诸多出土的戏剧文物和有关资料记载,蒲剧起源于宋,由山、陕地区的民歌和说唱开声,先演变为民间小戏,后又在民间小戏的基础上,接受了古老剧种的艺术成就,逐步发展成为大戏。迄明中叶演变为“乱弹”、“梆子腔”,成为独立完整的剧种。蒲剧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三角地带,远及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民国以来,陕西省的西安、延安、延长,河南省的灵宝、卢氏,甘肃省的定西等市县,都曾建有蒲剧团。明嘉靖年间,蒲州就组建有义合班,进行演出。清嘉庆时有“永乐班”、咸丰时有“三义娃班”。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全区有蒲剧班社20多个。同时涌现出郭宝臣(艺名元元红)、王来(艺名老二盏灯)、祁彦子(艺名彦子红)、郧三吉(艺名白菜心)、吕长林(艺名八百黑)、任金祥、孙广盛、王存才、冯安娃等一批表演艺术家,推动了蒲剧艺术的发展。蒲剧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两个不同的艺术流源,即西路戏与南路戏。南路戏以演传统的上、中、下24本为主,唱词较少,文辞典雅,多以情节奇巧取胜,格调文雅。西路戏则粗犷豪放,重唱功和做功,风格火爆。到本世纪30年代末,特别是蒲剧五大名演员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出现后,蒲剧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西路戏和南路戏的特点逐渐溶为一体,使蒲剧既有火爆激昂的一面,又有典雅细腻的一面,形成长于抒发激情和凄楚的情绪,具有豪迈奔放的特色。蒲剧的角色行当有须生、老生、小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大净、二净、丑角等。蒲剧的特技表演驰名全国,髯口功、翅子功、翎子功、稍子功(甩发)、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及跷功等特技为其它剧种广为借鉴,耍纸幡、彩功等,亦极为细腻精彩。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出。50-60年代,经过整理、改编至今仍上演的剧目有《薛刚反朝》、《赵氏孤儿》、《窦娥冤》(已拍摄成电影)等。近年来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西厢记》、《关公与韶蝉》《阴阳河》、《送女》、《苏三起解》等。专业表演团体除地区蒲剧团外,尚有永济市虹光蒲剧团、芮城县黄河蒲剧团等lO个县(市)蒲剧团。主要演员除已故的王存才(小旦)、阎逢春(须生)、杨登云(二净)、杨虎山(二净)、筱月来(小生)等外,现活跃在舞台上的有张保(须生)、武俊英(小旦)、景雪变(小旦兼闺门旦、刀马旦)、王艺华(小生)、吉有芳(花旦)等。
蒲剧音乐的特点
以粗犷高亢为特点,旧时演唱多用“三眼调”,相当于B调;有时也有“梅花调”,相当于C调。现在多改用D或A调。乐队分文场和武场两个部分。以管、弦、拨、弹乐器组成的称文场;以打击乐组成的叫武场。文场的主要乐器有胡呼(属中音板胡),是蒲剧的主要乐器。笛子(中音管乐器),二胡、三弦、唢呐。二股弦已被淘汰,近来又增加了小提琴、扬琴、琵琶、大提琴与小号等。打击乐有鼓板、指板、马锣、挠拔、梆子、手锣、铰子、战鼓、堂鼓、云锣、碰铃、道锣、木鱼等。蒲剧音乐属板腔体。主要唱腔(板式),有慢板、二性、紧二性、撩板、流水、小流水、间板,滚白等8种独立板式,还有大导板、导板、导爻板、小送板、大送板等。此外还有杂腔、花腔等。锣鼓曲牌有六七十套,变化起来却有百种以上。曲牌分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两种,唢呐曲牌100多种,丝弦曲牌也有60多种。
蒲剧的板式介绍( 稽古轩主节录)
蒲剧板式主要有[慢板]、[二性]、[紧二性]、[撩板]、[流水]、[间板]、[滚白]七个主要板式和[大导板]、[导板]、[导咬板]、[送板]、[抹板]、[折板]、[留板]、[饶板]、[假间板]、[干砸]十多个辅助板式。
[慢板]
[慢板],蒲剧唱腔的主要板式之一。一板三眼,记谱为4/4节拍,词格为十字句。过去的[慢板]有唱四句、六句和八句的唱法,现在多用两句或三句即转入[二性]。由于[慢板]不能自行落板,常与[二性]组合使用,速度每分钟40至80拍,其特点是字少腔多,不仅旋律性强,舒展大方,委婉多变,节奏稳和,腔幅长,声情多而词情少,而且有丰富的“花腔”。所以,它长于抒情,适合表现剧情和阐述人物心理变化的。多用于生、旦行。净行、丑行不用。
[二性]
[二性],蒲剧唱腔中的核心板式。一板一眼,眼起板落。记谱为2/4节拍,有时因强调变化的需要,常插如1/4节拍,速度约每分钟60至80拍,词格为十字句和七字句两种。为了表现的需要,亦可灵活变化,如三三四、三四三、七三五(似有笔误,存疑)或二二三均可。它可以自行起板、落板,也可转如其他板式,或与其它板式组织成套唱腔。有较强的表现功能,它的特点是:旋律流畅,节奏灵活多变,强弱分明。既可容纳众多词段,又善于同字调紧密结合,既可叙事,也可抒情,可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也可表现缠绵、深沉或悲怆凄楚的感情。生、旦、净、丑各行均可使用。
[紧二性]
[紧二性],由[二性]派生出来的板式。是[二性]板紧缩一倍的结果,有板无眼。记谱为1/4节拍,速度为每分钟约80至120拍,词格与[二性]或[撩板],转入[流水]或[间板]。长于边县欢快喜悦的情绪,如果运用不同的唱法,亦可表现高亢、激越或悲愤的感情。生、旦、净、丑各行均可使用。
[撩板]
[撩板],也是[二性]派生出来的板式。有板无眼,记谱为1/4节拍,速度每分钟约60至100拍,词格与[二性]相同。他不能自行起板,常借用[二性]的上句,或[二性]的头句帽子腔转入[撩板],所以,它常与[二性]、[紧二性]组合。它又分为[空梆子撩板]和[撩板]两种。前者速度较慢,唱词的疏离间隔和腔的长短伸缩性有很大灵活性。[]撩板]速度稍快,字腔匀称,语言性较强,近乎说唱。两者均长于叙事。
[流水]
[流水],蒲剧唱腔中速度最快,通常用语渲染烘托气氛紧凑的板式。有板无眼,记谱为1/4拍,词格以十字句、七字句为主,间有五字句、三字句、六字句。可自行起板落板,也可上承[二性]、[紧二性]再转入[间板]或其它板式。它在演唱中分[大流水]、[小流水][扯流水]、[站字句]、[顶本]等多种变化形式。[大流水]使用大铜器,表现豪迈、雄伟和慷慨激越的情绪;[小流水]使用小铜器,给人以轻快、活波、潇洒的感觉,多表现喜悦、欢快的感情。[扯流水]、[喝场](为何上边没提到?)是紧打慢唱。[站字句]和[顶本]速度较快,词格灵活,节奏上是强起缓落,多表现激怒紧张的情绪,听来如同顶嘴吵架。在一段唱腔只能感出现这种板式时,就意味这戏剧冲突已达到高潮,人物情绪已达到强烈又异常激动的程度。[流水]的特点是唱腔极富语言特征和朗诵性,节奏自由,可快可慢,可松可紧,或整板或散唱均可,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强烈的叙事性中体现出强烈的激情,继而透发出强烈的旋律美来。各个行当均可使用。
[间板]
[间板],无板无眼的散拍体,记谱为“艹”,词格为七字句和十字句两种。由于大、小铜器的不同使用,也分[大间板]和[小间板]两种,可自行起板落板,也可与其它板式组合,常与[流水]上、下连接,也可转入[二性]和其它板式,速度的快慢与行腔的高低有极大的灵活性。它长于表现悲哀、伤情或慷慨激愤的感情,各个行当均可使用。
[滚白]
[滚白],亦称[滚板],有板无眼的散拍体,记谱为“艹”。它可分为有韵的[滚白]和无韵的[滚白]两种。有韵[滚白]有韵辙上、下句对称,无韵[滚白]的唱词无一定格律,可多可少,可长可短。根据剧情的需要,及使用大、小铜器不同,分[大滚白]与[小滚白]。呵可自行起板落板,也可与其它板式组合。长于表现悲伤、哭素、哀怨的感情。除净行不用[滚白]外,其它行当均可使用。
除了以上的七种主要板式外,还有辅助板式,如[大导板]、[导板]、[导咬板]、[大送板]、[小送板]、[小抹板]、[留板]、[假间板]、[干砸]十多个辅助板式,这些板式不能独立存在,均依附于主要板体,或作起板的导引,或作落板的结束,或作转板的桥梁,穿插在各种板体之间,在成套的大段唱段中,它有启、承、转、合的衔接作用。
蒲剧的板式变化在相互连接时,有一套衔接规律和连接方法。在速度和节奏方面一般遵循慢、中、快、散,或是散、慢、中、快。既有[散板]、[慢板]、[二性]、[紧二性]、[撩板]、[流水]、[间板]、[滚白]相互往返交替。
蒲剧中,板称为“黑板”,眼称为“红板”。眼起板落俗称“黑红板”。[慢板]起唱在中眼(第二拍);[二性]起唱在二眼(第二拍),[紧二性]、[撩板]、[流水]起唱在后半拍。但各种板式的落音必须在板上(强拍)。
常见唱段的板式
阎逢春《杀驿》:吴承恩
[慢板]王老爷待人好谁不称道…..灯棚下失却他小小根苗。[流水]王夫人那样贤世间稀少…..潜逃。
阎逢春《舍饭》:朱春登
[间板]民妇人她对我细讲一遍,[硬四锤流水]高堂母!…..[慢板]好一似青钢剑把人的心剜。…..[二性]郭千岁抽壮丁来到了门前。……口口儿讲的是我的家园。[流水]思在前想在后心神意乱,……是不是上前去再讲她盘。
阎逢春《跑城》徐策
[站字句流水]只觉得身轻步快马难追,……拳打死张台之子惹祸灾。我为与忠良继后代,[连句流水]求夫人舍子撩衣跪尘埃…..薛蛟薛葵别看他年纪轻,[顶本流水]一对锤一杆枪一见人骇惊。……举步撩袍上龙庭,[间板]直拌得头昏眼花腰根疼。掠一掠汗捶捶胸,急忙上前击金钟。[五锤落板]
张庆奎《芦花.训子》闵德仁
[滚白]我儿跪倒非为别意,为只为他的娘抓养我儿一场了。……[二性]儿跪倒父施礼呀善人你莫恼,我的那李氏善人哪……他也能披麻带孝送你到坟莹。[站字句]为人生于尘世将心放平,……你拉定我的儿跪倒地为你求情。[紧二性]若不是无娘儿将我的心哭软,李氏,我的善人哪,苍天爷奏人情我也不从。……要儿死要儿活处在了你的心。[折板]这是我闵门不贤良,我的儿一死不愿他的娘,休约扯个纷纷碎,把儿的孝名天下扬。
王天明《麟骨床》晋王
[二性]朕将她容貌儿仔细端详,再将她举动儿用心度量。……莫不是瑶池内仙姬下降,[留板]问红尘难得有这般女娘。
王天明《杨门女将.探谷》采药老人
[间板]听说是杨元帅为国丧命,[七锤子二性]不由得年迈人珠泪淋淋……抖一抖老精神我把路引,[间板]悬崖上有栈道直捣敌营。
张保《冯彦上山》冯彦
[慢板]禁公兄他一言将我提醒,[二性]忆往事想前情疑难重重。……看起来那绿林倒堪仰敬。[流水]悔不该拒绝那马武邀请,……我定要图义举扫荡不平。
尧庙红《三击掌》王宝钏
[大导板]老爹爹休道儿愚蠢,[二性]儿有言对爹爹当面细陈。……老爹爹为宰相官居一品,[留板]你怎能悔言失信昧婚姻。
朱秀英《四进士.柳林写状》杨素贞
(叫板)先生既问听我道来。[二性]杨素珍在柳林悲哀喧恸,…….自那日[撩板]田氏女她把毒计想定,……你看我伤情不伤情。
秦翠兰《法门寺.大佛殿》宋巧姣
[间板]宋巧姣下跪在大佛宝殿,[二性]禀太后和千岁细听民言。……可怜我小兄弟生死不见,[紧二性]眼看我宋氏门绝了香烟。……审清了这桩案与民申冤。
王存才《连环计.花园》貂蝉
[二性短起板]貂禅女在王府心如乱箭,思想起张老爷……想是老爷游花园。将身儿隐在花枝下,[留板]等老爷过去再回还。
王秀兰《西厢记.赖婚》崔莺莺
[二性]张先生痛伤心我心难受,老夫人悔婚姻好无来由。……猛想起瑶琴儿放在床头。
丁桂兰《彩楼记.坐窑》刘翠平
儿本想奉高堂朝夕参拜,母慈爱父无情更觉悲哀。……严冬尽冰雪化阳春自来。
田迎春《麟骨床》文嫣
[二性]弃寒舍进张府门庭更换,……[花腔留板]到那时不为正也愿为偏。[紧二性]这才是春光不嫌老梅淡,想老梅它未必不抱春恋。我这里自思忖心暗盘算,[绕板]还需要巧安排待机去攀。老夫人今日命我把花采,[花腔留板]我只将百花园里走一番。
武俊英《苏三起解》苏三
[间板]请老伯莫恼听奴把隐情谈,[二性]我本是良家女父为官宦。……可怜他[留板]走投无路破庙受熬煎。
筱月来《黄鹤楼》刘备
[二性]刘皇叔莫要假伤情,难道说本督内不明。……到时未还荆州地,使吴侯常常挂心中。[流水]秦穆公驾坐咸阳地,晋文公驾坐平阳城。……若不写咱两家便失情。
孙文斌《彩楼记》吕蒙正
[二性]吕蒙正回寒窑风雪当道,恨只恨小和尚恶气难消。……这男踪和女迹定有蹊跷。
杨登云(杨老六)《巴州》张飞注:杨虎山先生的巴州板式同此。词句略有异
[垂头间板]张翼德回营来自思自叹![二性]猛想起我弟兄结义桃园。……忽听的小姣儿他来报一言。
杨虎山《黑旋风李逵》
[间板]奉命改扮下山岗,[七锤子二性]道旁的杨柳换新装。风吹青苗成碧浪,遍野的桃花映斜阳。渔舟激动水波荡漾,有社燕与沙鸥往来飞翔。谁说我梁山无美景,我定要打、我定要打他一巴掌。你看那、你看那黄莺儿枝头吱吱喳喳只叫得得意洋洋。又只见黄莺儿桃花瓣一瓣一瓣鹐(QIAN,禽鸟用尖嘴啄食)将下来落于水旁,落于水旁。[流水]沿溪水随桃花忙把路上,[二性]又只见酒旗儿朝我飘扬。大哥怎样对你讲?为什么初下山就要荒唐?临别言语记心上,又闻得一阵一阵热酒香。酒香引得喉中痒,李逵今日偏不尝。甩开大步往前闯,抖一抖精神走一程。
吴永盛《窦娥冤》张驴儿(丑角,电影《窦娥冤》张驴儿扮演者。)
[一串铃]叫声娘子快从下,……从今后你亲我爱我爱你亲热热活或是一家。
稽古轩按:以上文字从《蒲剧优秀唱腔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杜运佳和畅元发编著)一书的序“让蒲剧唱腔之花更芬芳”一文节选的。文中附录的大部分唱词仅抄录了转板前后的语句,唱词省略的部分以及相关的唱段大多可从清凉茶社和蒲剧艺术小组中找到全部。少量的青年演员的唱段在市面上很常见,可买的到,一般都附了唱词,因此不再录入。又因为《蒲剧优秀唱腔选》中许多唱段未注明板式,著名艺术家的唱段也不多,加上我对于蒲剧的板式也不清楚,因此有许多常见的优秀唱段的板式不能抄给大家,希望各位能补充一些,更希望大家发现文中唱词板式中错误后及时指正(是指有些唱段的板式是我加),以免误人。
蒲剧在陕北的流行与发展 ——深受延安地区群众喜爱的蒲剧艺术
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把秦晋大地一分为二,但却阻隔不了两省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晋南的蒲州梆子象长上翅膀一样飞到了陕北。这里的群众祖祖辈辈爱好秦腔,但对其姊妹艺术蒲剧亦一往情深,挚爱甚笃。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在现在延安地区的十三个县、市内,曾有过半数县先后成立了蒲剧表演团体。这枝艺苑中的奇葩,在延安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展风采。被当地群众亲切地呼为“东路”的蒲剧,不知使多少延安人为之迷醉,受之熏陶!它对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影响和推动延安地区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起到过不可低估的作用。
1.蒲剧在延安地区的发展
对延安地区的蒲剧史,仅从一些散见的资料和零星的访问来看,蒲剧在延安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1私人戏班的初创时期。
早在本世纪初,在保安县(今志丹县)顺宁乡有个名叫任大明的人,成立了第一个私人蒲剧戏班,演员多是流落在当地的山西籍农民和从晋南一带聘请的蒲剧艺人。他们经常在保安、安塞、吴旗等县演出《铡美案》《薛刚反唐》等蒲剧传统剧目,群众非常爱看。几乎与此同时,延安县(今延安市)民间常年活动着一个名叫“雪花剧团”的私人蒲剧戏班,班主是艺名“银圆”的正旦演员杨春艳。上演的剧目有《玉虎坠》《会孟津》《铡美案》《春秋配》等。该剧团还经常在富县、洛川、黄陵等县的描绘上巡回演出,在延安地区中、南部颇有影响。在当时缺戏少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困的陕北山区,老百姓能看到这样的大戏,堪称一大快事。1947年,胡宗南进犯革命圣地延安,任大明、杨银圆戏班遂告解散。
1.2蒲剧团竟相成立的鼎盛时期。
1948年延安光复后,不到三、四年的时间,延安、志丹、延长、宜川等县人民政府,先后接管了本县的原私人戏班,并以此为班底,分别成立了“官办”的县人民蒲剧团。这些剧团(包括六十年代前后游串于安塞、甘泉、延安一带的所谓“赵猫脑黑剧团”十余年间,足迹遍及陕北,有的还多次赴宁夏、青海、内蒙古献艺。所到之处,备受群众欢迎。这一时期,可以称得上蒲剧在延安地区的“黄金时期”,在多数县群众中,蒲剧基本上达到了普及。此期间,在延安地区的蒲剧舞台上,出现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优秀演员,赢得了观众的青睐,进一步扩大了蒲剧在群众中的影响。他们的名字,至今尚为人们传诵。例如建国初期延安县蒲剧团的正旦杨春艳(杨银圆),在延安地区可谓“无人不知”,剧团走到那里,戏迷们先打听“银圆来了没有?”只要有银圆的戏,群众总是扶老携幼,争相观看,只有看他演的戏,才算过了戏瘾。再如宜川县蒲剧团已故团长、小生和须生演员李四德,十三岁即在山西稷山县本村业余剧团学艺,1952年被宜川县招聘为演员。因其天资聪颖、幼工扎实、嗓音醇厚、扮相英俊,使他扮演过的十多个角色无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特别是《周仁回府》中的周仁、《薛刚反唐》中的徐策,更是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令人叫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虽其舞台生涯不过十几个春秋,却已名噪三晋,不仅为观众誉之为“当代阎逢春”,而且为剧界名宿墨遗萍和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所赏识,屡次受邀去山西与之搭档配戏。还有延长县蒲剧花旦宋梅桂主演的《梵王宫.挂画》、《探阴山》,是该团最走红的“王牌戏”/观众中盛传着“宁看梅桂两不走,不喝二两好烧酒”的赞美之词。在1960年陕西省戏曲会演中,宋梅桂以《探阴山》中柳金蝉一角,名列表演一等奖榜首。后又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3“关停并转”的低潮时期。
从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除宜川县外,各县蒲剧团纷纷下马,陆续转演秦腔。但在此“山穷水尽”之际,却有过一段“柳暗花明”的短暂高潮。这便是“文革”后成立的甘泉县蒲剧团。此团演员阵容庞大,且拥有诸如姚建芳(须生)、王桂香(小生、武旦)、王彩云(花旦青衣)等一批造诣较高的尖子演员,在延安地区乃至古城西安引起强烈轰动。外境人到甘泉县如未看到姚建芳、王桂香的演出,无不视为一大憾事。1980年7月,甘泉县蒲剧团应陕西省文化厅、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邀请赴西安演出,首场由姚建芳领衔主演的《薛刚反唐》开门见彩,一炮走红,当演到《跑城》一折时,姚充分发挥了蒲剧老生的走、跑、颠、扑、跌、坐等做工以及帽翅、袍带、水袖、髯口等特技,掌声如潮,经久不息。连演十余场,场场爆满,深受广大观众和文化界专家的赞誉,墨遗萍、李尤白等名流赋诗赞扬。西安的蒲剧观众自从由著名蒲剧表演大师王存才、阎逢春、王秀兰领导的剧团在抗日战争湖器别秦归晋后,三十多年难得有欣赏蒲剧的机会,这次看到甘泉县蒲剧团的精彩表演,大饱眼福,欢腾雀跃,掀起了一阵不小的蒲剧旋风,为延安地区蒲剧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八十年代后期,在延安地区戏剧演出市场一度疲软的严峻形势下,甘泉蒲剧团难以为继,被迫停办。致此延安地区仅仅保留宜川县一个蒲剧团。
2.现状分析
蒲剧团体在延安地区的逐渐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因素,又有管理工作问题。从观众方面看,尽管在延安地区同山西隔河相望。群众一贯爱看蒲剧,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中不乏“蒲剧密”,但陕西是秦腔的家乡,爱看秦腔戏者毕竟占多数,加之,蒲剧的老观众日益减少,而不少听惯了流行歌曲的青年人对秦腔亦无兴趣,何论蒲剧。剧团一旦失去观众,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是观众的“断代”问题,此其一。从剧团本身看,体制改革不深入,管理不完善,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加上名演员少,演出质量差,经济拮据,入不敷出,地方财政无力补贴,日子难过,一散了之,此其二。再从一些上级有关领导的知道思想来看,对戏剧的萧条和滑坡不是从改革中找出路,而是抱着“甩包袱”的态度,所谓“自生自灭”、“生死由之”是也。笔者窃以为,此乃一些县级剧团“解体”的重要原因。
3.展望
蒲剧在延安地区能否再度崛起呢?回答是肯定的。延安地区广大群众对这一优秀剧种是不会遗忘的,他们欣赏蒲剧的习惯和爱好是泯灭不了的。随着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单一的秦腔断然满足不了他们对戏剧艺术的渴望。象前辈那样迷醉以蒲剧艺术将在预料之中。如同秦腔的振兴一样,蒲剧艺术在延安地区将重振雄风。
蒲剧须生泰斗--盖天红(作者:稽古轩)
盖天红是蒲剧前辈艺人,工须生。原名康世仁,襄汾县人氏, 后入赘万荣县一王姓人家,遂改名王占胜。长期在夏县蒲剧团演 戏,现在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夏县人恐怕都知道"囔鼻子",因 盖天红说话瘟声瘟气,似鼻子不通,当地称为"囔鼻子"。蒲剧 界老艺人也常背后这样称呼他。
盖天红艺术成就极高,幼功特别扎实,文武全才,唱做俱佳。 称之为泰山北斗并不为过誉。常演的文戏有《雁塔寺》,《芦 花》,《八件衣》,《反徐州》,《捉放曹》,《法门寺》, 《大报仇》,《杀庙》等,武戏有《淮头关》,《宁武关》, 《会孟津》,《黄逼宫》,《盗牌》,《伍员逃国》等,能戏至 少在二百出之外,旧时一个行当的当家演员(行话叫头套,注: 较大的蒲剧老班社都有双套演员,类似于后来的A、B角)都能应 承本行当的所有的戏码,旧时如果应庙会或村镇之邀演出,很可 能要应承管事的人的点戏,一般他们都会点此班社出名的剧目, 偶有刁难的,点出冷门戏,演员即使不拿手,但要能应承,倘若 没有一、两百出戏是当不了大班社的当家演员的。盖天红在旧时 就享有盛誉,没到一处演出,观众就会说:"名字没起错,真是 盖天红!"。盖天红的文戏以《雁塔寺》为最。《雁塔寺》唱做繁重,现 已失传多年,这出戏在城楼上唐王有大段的唱腔, 这出戏的唱 腔优美流畅、瓷实粘弦、富有感染力,尤其身段动作非常优美、 到位,与锣鼓配合的丝丝入扣,抬手、动脚、捋须、搭腿、摆头 等自然的跌宕都在锣鼓点之内。这段唱腔的唱词也非常丰富,每 次表古可表不同的古人。在城楼上把大将赵总兵比古人时,一次比赵云,下一次可能比关羽,再下次可能比伍员,如"闪上了 [念:辽,以下同]我朝的赵总兵,我把将军方有一(的,[念: 地,以下同])比,比就了列国[念:归,以下同]的伍子胥,临 潼斗宝将军的威名震,十八路诸侯各个皆寒心,他伍门犯下灭门 的罪,立逼的将军逃了国.....";还有"闪上了我朝的赵总兵, 我把将军方有一(的)比,比就了三国的赵子龙,长坂坡(啊,拖腔)将军的威名震,七进七出杀曹兵,曹操土台传下一道令, 张郃剜就了陷马坑,一时将军没防住,连人带马跌进土坑,张郃提叉要性命,凤凰点头把身躲,连人带马齐出土坑,一来是幼主爷的洪福借重,二来是将军哎嗨嗨武艺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