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孩子的拖延症?
儿童期的拖延甚至会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坏习惯。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改变孩子的拖延症,仅供参考!
1,任务重组
傅鑫指出,拖延症儿童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自我约束改变拖延行为。作为父母,可以通过心理上的“任务重组”策略,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比如,尽量缩小设定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时间距离。以作业为例。以前你规定孩子两个小时完成作业,他绝对不会完成。然后,从现在开始,你可以让他半个小时做四五道题。目标明确的短期项目往往比长期开放的任务更容易及时完成。
2.增加定时活动。
有时候,孩子拖延只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或者对自己做的事情不感兴趣,但如果这种拖延成为一种习惯,就会蔓延到一切。所以,要让孩子拖延的事情变得高效,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比如让孩子半小时做一根绿豆冰棍。在孩子制作冰棍之前,先规划好流程,预估每个流程需要多长时间,以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另外可以加入一些速度游戏,让孩子意识到我也可以这么快!
3.让拖延付出代价
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改掉拖延的坏习惯,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帮助和纵容孩子。其实有的时候,让孩子吃苦是必须的,这也是常说的自食其果定律。例子:孩子总是拖拖拉拉,一次又一次不做作业。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要催他,让他尝尝作业没完成被老师批评的痛苦。孩子被批评后会意识到拖延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几次之后孩子自然会自己加快速度。
4.更改评估角度
不要总是责备孩子,你总是这样“拖延”。提醒孩子时,少说“你慢”,有意识地强调“你可以快起来”。为了强化孩子的“快”意识,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计时竞赛游戏,比如比赛中谁穿衣服快,谁出门快,让孩子多赢。“你比我快”的结果,作为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评价,往往比几百句“孩子,你太慢了”对孩子改变拖延症更有用。
5.为时间设定清晰的界限。
当孩子有了给定的任务,家长只需要给他一个什么时候完成什么任务的节点清单,然后提前五分钟提醒他进入“执行”状态,在时间节点到来之前提醒他一次,让他自由掌控自己的“工作”节奏。其实,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没有人会喜欢自己的行为突然被武力制止。所以,你可以考虑用闹钟或者计时器来帮你。如果孩子年龄小,尽量避免说“稍后”和“很快”这两个词,而应该明确为“10分钟”或“5分钟”,一方面让孩子对时间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相当于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期。
6.坚持,坚持,坚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大家都听说过“21天习惯定理”。的确,有些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不如靠以上几点逐渐成为你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比如早起。一旦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你的身心就会自发习惯像吃饭睡觉一样去做,所以没必要坚持或拖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