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能带来什么好处?

思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高形式,它使人不仅能反映感官直接感知的事物,还能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来进行的。它是一种通过推理或判断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认知活动。它是通过记忆和想象来处理抽象事物,从而理解其意义的过程。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思考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

什么是“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

理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向明确,思维基础充分,能够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简单来说,理性思维是一种基于证据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活动。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

理性思考的例子:

买了橘子吃,吃起来味道不太好,就去找原因,发现只有几个橘子和我买的一样,但是不能用这种方式来定性橘子的好坏。

02

一般来说,理性思维包括三种形式:

1.概念:人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提取事物的本质、总体和内在联系,并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词加以标记,从而产生了概念(通过归纳和总结的方式);

2.判断:判断是一个扩展的概念,是一种肯定和否定事物内在联系的思维形式。(通过性质判断);

3.推理:推理是从已知判断中推导出新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它能反映事物的必然趋势。(通过内部联系推断发展趋势);

03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

感性思维是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官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只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在联系,还没有达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作用,把丰富的感官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这到那,生产过程由表及里的转变,会产生飞跃,成为由概念、判断、推理等阶段反映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与感性思维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排除个人感情和偏好的干扰,以事实和逻辑为依据,有利于增进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和明智决策的思维模式。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性质不同,但相互联系,它们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联系在一起的。理性思维必须依靠感性思维,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感性思维必须发展为理性思维,才能更加深刻、正确、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

04

提高理性思维的方法

多看推理电视剧

推理是由逻辑思维带来的,推理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带来逻辑思维的提高,所以看一些像柯南、迪徐人杰这样的电视剧有利于逻辑思维的提高。看的时候不要只等结果,要用自己的心去推理。

多做逻辑游戏或者题目。

多做一些逻辑性强的项目,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做的时候不要怕困难。试着自己想出答案。如果想不出来,可以看看答案。但是看完答案,你应该明白答案里的解决方法。如果你真的不懂他们,你可以问别人。

有事多想想。

多思考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帮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和了解社会,也有助于一个人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中生存。

手写笔记

保持手写笔记的好习惯,每天坚持手写笔记10-20分钟。在用手做笔记的过程中,头脑和情绪会很快得到整理和梳理。

如何做一个理性的人?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理查德·泰勒。

这个消息让我很兴奋。因为行为经济学是我近年来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领域。

所以,我想用今天的文章告诉大家: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它研究什么。

虽然网上已经有了铺天盖地的信息量,但是这篇文章还是要写的。

希望能帮你提高一点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要理解行为经济学,必须从“理性人”的假设入手。

什么是“理性人”假设?

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在书中,他写道:

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他们的利己计划。我们不说激起他们的利他主义,只说激起他们的利己主义。我们不说自己的需求,只说对他们好。

总之。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基于自己的需要,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客观上有助于整个市场和社会秩序的形成。

面包师做面包是因为他需要用面包换钱;我们买面包是因为我们需要钱买面包。

因此,“买面包”的行为对我们和面包师都是有益的。双方都能从这笔交易中获益。

这是整个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

亚当·斯密之前的经济学是什么思路?这是重商主义。当时的研究重点是国家如何控制对外贸易,如何殖民掠夺,如何通过关税实现盈余,从而提高国家财富(即金银)的积累。简而言之,这是一场零和游戏。

为什么是零和游戏?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有得有失。一个国家实现顺差(即出口超过进口),另一个国家必然是逆差。一个富裕的国家必然会给其他国家带来贫困。总的来说,整个社会的福利状况没有改变。

但随着1760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自由贸易和分工的需求变得迫切。这时,传统的重商主义就不适用了。整个社会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指导他们如何操作和行动。

于是亚当·斯密出现了。

亚当·斯密认为,政府不需要干预市场,只要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按照自己的需要行事,市场效率就可以最优化。每个人的情况都可以得到改善。

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他称之为“经济人”假说。

他认为人是追求利益的,会走“利益最大化”的道路。如果我更需要面包而不是钱,我会用钱买面包;如果面包师更需要钱,他会用面包来卖。

这一假说,在经过老前辈、约翰·穆勒、帕累托等一系列大师的完善后,被发扬光大,成为“理性人假说”。它也成为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理性人”假设。

1.人们对自己面临的一系列选择有充分的信息和稳定的偏好。

2.基于两者,人们可以给每个选项赋予一个“效用”值,来描述这个选项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3.人们会选择效用值最高的选项来行动。

这其中体现的“合理性”在哪里?体现在第二点。

换句话说,传统的假设是,如果一个人是理性的,那么他的“主观效用”一定是正确的、稳定的、客观的——他绝不会认为50元比100元更好。

直到20世纪中叶,这个理论似乎都是正确的。

20世纪发生了什么?心理学蓬勃发展。

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繁荣,揭示了人们的认知过程。

人们开始发现,我们的思维过程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决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准确。

简而言之,传统的理性人假设就像牛顿第一定律。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就像人们发现了摩擦的存在。

这个时候,有必要提一个重量级的:

丹尼尔·卡内曼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的好朋友和老师。

如果说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亚当·斯密式的人物,那无疑是丹尼尔·卡内曼。

可以说,虽然行为经济学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有大量的研究,但直到卡尼曼的论文诞生后,这门学科才完全建立起来。

那么,丹尼尔·卡内曼做了什么?

1979年与特沃斯基发表论文,提出“前景理论”。

这一理论总结了20世纪心理学的应用,极大地修正了“完全理性人”的传统假设。

它认为人们在分析期望效用和进行决策时会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心理因素会导致我们做出很多“看似不理智”的决定。

这与传统的假设相反。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人在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他每天盼着下班,从周一就盼着周末。他工资不高,也就一般,但就是不肯辞职。为什么?

传统的解释是用效用函数来计算期望。比如他现在的工资是6000,如果他跳槽,有50%的几率他的工资会增加1000,有50%的几率他的工资会减少2000。然后,总预期收益是50% x 1000-50% x 2000,结果是-500,是负数,他不愿意。

但前景理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涨薪概率改为80%,降薪概率改为20%,总收入从-500变为正400,他也会不愿意退出。

为什么?因为“降薪”在他心目中的比重远比“涨薪”重要。

这就是前景理论最重要的成果:损失厌恶。人对损失的敏感度会远远高于收益。

总之是一样的100元。失去100元和找到100元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带来的痛苦会更强烈更持久。

从下图可以看出,同样的量(X值)和主观值(Y值)对应的损失和收益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损失厌恶情绪呢?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是因为在几千年的进化过程中,失去一样东西(比如伤害、食物、领地)对我们的影响比得到一样东西更严重。结果,我们的大脑被塑造成对失去更敏感。

如果你足够敏感,你会发现很多文章的标题都会使用负面词汇(失落,失业,错过,落后...)引起你的注意(包括我,捂脸)。

这背后的原理其实是厌恶损失。

基于前景理论和损失厌恶,卡尼曼、塞勒和一大批行为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有趣的理论。

比如下面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经济学家把参与者分成AB组。他们给A组A的每个人一个杯子,告诉他们:杯子完全属于你,你可以选择带回家,或者以后卖掉。

同时,他们给了B组一笔钱,告诉他们:你可以把钱带走,也可以用来买A组的杯子..

结果如何呢?在A组中,愿意卖杯子的人的中间价格是5.79美元;在B组中,愿意购买杯子的人的出价中位数是2.25美元。

换句话说,对于同一个杯子的评价,两组人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拥有杯子的人认为他们的杯子更有价值。

第二个实验是类似的:

将参与者分成三组。第一组,每个人都给了一个咖啡杯;第二组,每个人给一块巧克力;第三组什么也没给。

然后,经济学家分别告诉他们:第一组的人可以选择用杯子换巧克力或者拿走;第二组的人可以选择用巧克力换杯子,也可以不换。在第三组中,人们需要在杯子和巧克力之间做出选择,并告诉实验者他们更喜欢哪一个。

让我们从第三组开始。56%的人选择杯子,44%的人选择巧克力。虽然有一点差距,但可以普遍认为,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杯子几乎和巧克力一样值钱,偏好上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结果截然不同:

第一组,89%的人选择不交换,只有11%的人愿意交换。

第二组,90%的人选择不交换,只有10%的人愿意交换。

这是什么意思?

人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的评价会大大增加。

简而言之: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拥有的东西更有价值。

这就是所谓的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看似很简单,无非是“损失厌恶”的发展。

但进一步思考其实很有意思。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禀赋效应最基本的条件是损失厌恶,即对损失的敏感度高于收益,这一点无需细说。

但问题来了:

得失是相对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定义“失去”和“获得”?

以实验一为例。参与者得到的杯子本质上是外国的,是实验者捐赠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差距呢?

这是因为A组先拿到杯子,再选择是否出售——他们的参考点设定为“我有一个杯子,你愿意失去它吗”,这是一种损失。

B组的参考点设定为“我没有杯子,你愿意去拿吗”,这是一种收获。

所以,禀赋效应就发挥作用了。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态度会受到“初始状态”的影响。初始状态不一样,我们的参照点不一样,对事物的评价也会完全不一样。

从这个推论出发,又诞生了一个有趣的原理。

请看下面的情况:

有一种严重的疾病正威胁着600名居民的生命安全。现在,对这两组人来说,他们有以下选择:

A队听到的是现在有两个措施。措施1可以保证200人得救。措施2有1/3的几率拯救600人,有2/3的几率拯救不了任何人。你会选择什么?

B组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

有两种方法。措施1会杀死400人,措施2有2/3的风险全部死亡,有1/3的几率不会有人死亡。你会选择什么?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A组和B组面临着完全一样的选择。措施1全部救出200人,死亡400人;措施2都是1/3生存几率,2/3死亡几率。

那么,我们可以期待的是,两组采取的措施1和2的比例应该大致相当。

如果A组有80%的人选择measure 1,那么按理说B组应该有80%左右的人选择measure 1。

但是发生了什么?在A组中,很大比例的人选择了measure 1;相应的,在B组,大部分人选择了措施2。

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初始状态”不一样。

对于A组来说,两个措施都是“获得”的框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倾向于保守,也就是选择能把包留下的策略。

但是对于B组来说,这两个措施都是“损失”的框架。这时,人们的“损失厌恶”就表现出来了——宁愿冒更大的风险,也不愿眼睁睁地看着损失白白发生。

也就是说,当我们收到一个“亏损”的框架时,我们的潜意识反应是冒险。即使冒险的结果可能更严重,我们也不想白白失去。

这就是著名的“框架效应”。

同样的事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用不同的“框架”传达给对方,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

理性思考的好处

毫无疑问,在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机制中,伊斯兰教赋予了理性巨大的作用。足以说明这一事实的是,用Charillat的术语来说,如果你失去了理智,你就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过分夸大了理性的作用,以至于让理性来评判查里拉特的法令;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几乎抛弃了理性的价值。

有人认为安萨里在哲学上采取最终立场后,忽视了理性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知道安萨里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正如格尔达维博士所说: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这样一个观念:从伊斯兰教的观点来看,理性与查里拉特并不冲突;宣传自由理性就是宣传信仰。

信仰与理性密不可分,安萨里指出:“理性离不开经典;经典离不开理性。主张纯粹从众,完全脱离理性的人是无知的;那些只满足于理性而忽视圣典和圣训之光的人是自我欺骗者。你一定不是这两种人之一。你应该两种来源都有。因为理性知识就像食物,而慈善知识就像药物。”

在此基础上,安萨里强调理性知识与Charillat的知识并不冲突。他说:“有些人认为理性知识与查里拉特的知识是直接冲突的,两者是不相容的。这种猜测源于洞察力的盲目——我们请求主保护我们不受这种现象的影响。

“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觉得查里拉特的一部分知识与另一部分知识冲突,无法调和,所以认为这是宗教的矛盾,自己也相当困惑,所以容易背叛宗教。其实是无能导致了宗教矛盾的想法。真是浪费。唐!”

理性是真主赋予人类的,它使人类能够通过对真主造物的观察和思考来认识真主。但是,理性不是无限的,也不适合理解一切;有些事情,理性必须无条件接受,作为不争的事实。这些事实是先知传下来的。因此,安萨里认为,理性应该确认两个事实:确认安拉的存在;确认先知的圣品。如果确认前一个事实的方法是已知的,即观察安拉的创造,我们如何确认后一个事实?

安萨里通过真实的例子把我们带到了这个问题的另一面。他认为“人是由身体和思想构成的;心指的是灵魂的真实,是知道安拉的位置,而不是死人和牲畜的血肉。身体的健康决定它的快乐,身体的疾病导致它的痛苦和毁灭。心灵也有自己的健康和健全,只有那些带着健全的心灵而来的人才能得救(26:84);同时,心灵也有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决定了心灵和后代的永恒毁灭。正如安拉所说,“他们心里有病,...”(2: 10)

“对真主的无知是一种致命的毒药,追随私欲和违抗真主是一种恶性疾病。认知安拉是排毒剂;是克制私欲,顺从安拉的良药。要治愈心脏病,你需要一些药,就像身体需要一些药来治愈一样。身体的药物通过它的一个特性对康复产生作用,智者无法用理性去理解,只能遵从医生——接受这些药物的先知;先知可以通过圣品发现那些药物的特性。同样,我坚信家庭作业(Ibadai)的范围和数量是由先知们定义的,理性无法理解其有效性的确切形式,所以它应该效仿先知们——那些借助神圣物品而非理性功能的光芒来理解家庭作业特征的人。”

接着,安萨里总结道:“一句话,先知是治疗心脏病的医生,理性的效用和作用是:让我们认识到上述事实,并相信和认可神圣的产物;承认自己无法理解什么是圣品所知;握住我们的手,把我们交给圣物,就像把盲人交给向导,把不知所措的病人交给慈悲的医生一样。理性的作用止于此,除非你明白医生告诉你的话,否则你无法染指其他内容。”

这样,伊玛目安萨里澄清了确认圣物的问题,指出了理性的第二项任务,并用三件事说明了这项任务的范围:第一,他认识到圣物的必要性,并相信它们;第二,理性无能,只能理解通过圣品才能理解的东西;第三,服从先知,跟随先知。

安萨里以简洁而令人信服的风格论述了这个问题,这是他隐居期间努力的结果。他告诉我们:“然后,我坚持了近10年的隐居打坐。期间我经历过无数次:有时是直觉,有时是证据知识,有时是信仰的接受,所以我深信:……”

安萨里用下面的话结束了这段话:“这些东西是我在隐居期间获得的知识,我确信这就像是见证。”

安萨里确定了理性接受知识的取向,从而将其从各种迷信、幻想和盲从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