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只是配角,情感和精神才是主角。

跳票了半年的“福特?五?8月7日,法拉利(速度之王)终于在中国大陆正式发布。就电影本身而言,《飞车王》是自2065 438+03《RUSH》以来最好的赛车电影。

因为《飞车之王》不仅几乎还原了福特和法拉利之间的恩怨情仇,而且导演詹姆斯·曼高德将各种情感和赛车精神融入到影片中,加上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两位老演员的加入,以出色的演技将观众带入了20世纪60年代。

赛车电影无非就是刺激的赛车场面和老生常谈。虽然快餐式的故事能让观众乐在其中,但往往很快就被遗忘了。不过我可以负责任的说,《飞车之王》还是有能刺激你肾上腺素的飙车追逐场面,也有令人难忘的情感对话和精神寄托。

关于剧情

我相信你们都知道《飞车王》的主要故事。20世纪60年代势力强大的福特是个有钱人。然而,产品设计的平庸很难迎合年轻人的胃口。只有推出时尚的跑车,才能收获年轻人的心。

亨利·福特二世

与此同时,法拉利作为一家贵族跑车制造商,在该领域获得了无数荣誉,但其不计成本的赛车研发和投资也使其濒临破产,而固执的恩佐·法拉利为了获得更多资金继续自己的赛车梦想,不得不寻求被收购。

显然,福特看到了收购法拉利的大好机会,不仅可以树立自己在赛车领域的形象,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提高销量。

电影中的恩佐·法拉利

不过,你可以猜猜最后的结果。在谈判桌上,福特要求控制法拉利车队的要求与恩佐·法拉利的愿望大相径庭,谈判以失败告终。恩佐·法拉利对亨利·福特二世和福特的羞辱促使福特开启了对抗法拉利的篇章。

至此,电影的序幕才刚刚拉开。被羞辱得很惨的亨利·福特二世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一个汽车巨头比一个穷“小作坊”好多倍。亨利·福特二世立即决定制造一辆能在勒芒击败法拉利的汽车。

故事的最后,福特GT40在1966的勒芒24小时中以三辆车同时撞线的成绩击败了称霸勒芒多年的法拉利,并在随后的几年中称霸勒芒。

影片表面上,快车王真实还原了福特和法拉利之间的恩怨,从屈辱到反击,最后到成功反击。这无疑是好莱坞励志电影熟悉的套路,但如前所述,这是一部有着深厚情感和精神的电影。

关于人

片中的谢尔比(左)和迈尔斯(右)。

虽然影片中有些情节与现实有一定的出入,但卡罗尔·谢尔比和肯·迈尔斯这两位主角才是故事中福特战胜法拉利的真正英雄。

想必大家对卡罗尔谢尔比AC都很熟悉吧?眼镜蛇、谢尔比?著名的GT350、道奇蝰蛇等美国顶级跑车都出自自己之手。而福特GT40在勒芒击败法拉利,谢尔比的贡献更大。

第一代道奇蝰蛇

作为一名传奇的美国车手,谢尔比曾经驾驶过一辆流线型、机械增压、经过特别改装的奥斯汀-希利?100S赛车曾创下16国内外速度纪录。此后,谢尔比还驾驶阿斯顿马丁获得了1959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并参加了1958和1959年世界一级方程式大奖赛。

另一个主角,移民到美国的英国人肯·迈尔斯,从未放弃对赛车的热爱。虽然他这辈子没参加过印第?500,并且从未参加过F1,但是对速度的追求促使他不断挑战自我,获得了无数的冠军和荣誉。

电影中的肯·迈尔斯

尤其是1966,迈尔斯拿下了戴纳通和赛百灵两个耐力赛冠军。对于赛车的痴迷,对于速度的追求,对于胜利的渴望,迈尔斯作为一名优秀的赛车手深受谢尔比的推崇。

不仅如此,得益于谢尔比和迈尔斯的亲密关系,迈尔斯也成为了GT40项目的灵魂人物。甚至可以说,没有迈尔斯的参与,福特击败法拉利的壮举很难实现。

影片中对谢尔比和迈尔斯的刻画并不夸张。毕竟作为两个真实的人,还原真实的性格和关系,才能带来更真实的结果。所以影片并没有按照好莱坞一贯的套路一路打造一个超级英雄。

然而,即便如此,观众也能感受到谢尔比和迈尔斯是整部影片刻画的主角,他们是贯穿福特反击法拉利故事的最大“英雄”。因此,它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外观和感觉,这带来了相当艺术的描绘。

关于情感

虽然电影叫《福特》?五?法拉利,直译过来就是福特对法拉利,不过把名字改成谢尔比和迈尔斯也不为过。整部电影不仅聚焦福特如何击败法拉利,还讲述了谢尔比和迈尔斯之间的情感故事。

在影片中,由于迈尔斯对赛车的热情和他对机械的天生敏感,他得到了谢尔比的赏识。谢尔比也渴望迈尔斯与他合作,参与福特GT40的项目。虽然两人一开始充满分歧,但谢尔比的真诚和他们对胜利的渴望最终打动了迈尔斯。

尤其是谢尔比和福特高管的博弈,更是影片情感的高潮。谢尔比绞尽脑汁帮助迈尔斯,表现出他对迈尔斯足够的信任;谢尔比和迈尔斯在比赛临近的那个晚上的对比,也说明了他们早已达成了同一个目标的一致,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引用当时电影的对话

迈尔斯:你为什么不睡觉?

谢尔比:我不用开车。

迈尔斯:那太糟糕了。

谢尔比:如果让我来开车,我们就不能组成这么棒的团队。

简单的几句话,看似普通实则感人,影片也得到了升华。贯穿整部电影的情感,显然比电影中福特GT三辆车同时过线的那一瞬间更让人激动和兴奋。

除了谢尔比和迈尔斯的互相欣赏,影片还展现了男人与赛车、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多重情感,可谓将友情、亲情、爱情甚至怨恨展现的淋漓尽致。当然,有些场景可能不是原型人物的真实经历,但作为一部电影,适当的艺术元素必不可少。

关于精神

如果一部电影只是流水账,那一定是烂片。而《飞车之王》刻画的不仅仅是故事的叙事,交织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它还引出了电影的核心“精神”。因此获得了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效等诸多奖项。

肯·迈尔斯和卡罗尔·谢尔比。

虽然《飞车之王》讲述的是福特如何打败法拉利的故事,但和大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影片没有给福特一个轰轰烈烈的赞美,也没有让福特大放异彩。相反,法拉利作为反击的对象,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电影中的亨利·福特二世

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虽然福特此举旨在报复,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卖车和销量。当时福特内部官僚作风很重,亨利·福特二世甚至很多福特高管对赛车都不是那么感兴趣,以至于到处干涉谢尔比的赛车项目,甚至操纵比赛。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迈尔斯在1966的勒芒比赛中已经处于绝对领先,但福特为了实现三辆福特车一起过线的壮举,让迈尔斯减速,最终导致迈尔斯失去了获得勒芒冠军的机会。

1966勒芒24小时耐力赛福特3车拉什线

要知道,如果迈尔斯获得了勒芒冠军,他就能在一年内获得三个世界级耐力赛冠军,这是一个无人能达到的纪录。可以说,福特的“军令状”毁了一个伟大的耐力大满贯得主。

同时,恩佐·法拉利虽然固执,但他从来不想把车队的控制权交给福特,他向迈尔斯脱帽致敬,这足以说明恩佐·法拉利是一个对赛车事业有责任感的人,更尊重车手。

1966的珍贵照片

此外,肯·迈尔斯对赛车的热爱和对荣誉的不屑,将这部电影提升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

尤其是在迈尔斯大比分领先,胜利在望的时候,他没有继续刷新自己耐力三冠王的纪录,而是听从福特的安排,最终无缘冠军。即使没有夺冠,迈尔斯和谢尔比也互相信任,放下比赛输赢,创造了赛车界的奇迹。

福特在勒芒1966击败法拉利后,死亡带走了万里。勒芒比赛两个月后,迈尔斯在加利福尼亚的一条赛道上驾驶福特测试车时死于一场事故。根据记录,测试车辆被撞毁并起火。1966年,迈尔斯去世,享年47岁。

请记住这个名字:肯·迈尔斯。

迈尔斯的死被认为是赛车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尽管如此,他还是留下了一份伟大的遗产,那就是告诉人们,一个无限热爱并倾注全部心血去追求梦想的人,最终会取得伟大的成就,被爱他的人铭记,不管他是否曾经有过名义上的荣誉。......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