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无影脚”参观武术之乡佛山祖庙是真的吗?

本文所有照片均由《黑白之触》作者拍摄,版权所有。严禁未经授权使用!

我在小学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将来成为一名武功盖世的勇士,惩恶扬善,英雄救美。受90年代“黄飞鸿”系列电影的影响,下课后,小男孩总会穿上李连杰招牌式的亮翅白鹤、金鸡独立,嘴里念叨着“佛山无影脚”,幻想自己是电影里的武林高手。

年纪大了,才知道电影里的功夫大多是假的。年纪大了,才知道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都不是功夫能解决的,所以我的“最初的梦想”早就被遗忘了,但童年的幻想依然是美好的回忆。“英雄主义面对千浪,热血如红日”的音乐依然激励着我。

电影中“佛山无影脚”是一个不符合物理规律的艺术过程。然而,佛山无影脚是一个真正的功夫,一个转移和特技创造的黄飞鸿,一个著名的武术家。

佛山是黄飞鸿和大师叶文的故乡。很多武术家(如李小龙、梁赞)都和佛山有着不解之缘。佛山是中国南派武术的发源地,因此被誉为“武术之乡”。

(佛山街头的武术和舞狮雕塑)

今天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佛山,感受武术的魅力。此外,还有顺德称赞的美食,岭南园林的美景。

佛山离广州近,从广州到佛山坐车(地铁广佛线)不到30公里。虽然不如广州繁华时尚,但佛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下四大聚集地”之一(即清代中国四大重要商业中心,另外三个是北京、苏州、武汉)。除了武术,这里还是陶艺之乡、粤剧之乡、广府文化发祥地、龙舟南狮文化名城,至今仍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要了解佛山的武术和历史,禅城区的佛山祖庙一定不能错过。

佛山祖庙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元代毁。明洪武年间(1372)重建,供奉道教信仰的北方真武田璇神。祠堂是佛山所有庙宇之首,集政权、宗族势力、神权于一体,与佛山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祠堂内还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万福台、凌影牌楼、金香池、三门、钱坫、正殿、清镇楼等,多为岭南代表性建筑。装饰性的砖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和宋式斗拱是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华,因此祠堂也被称为“东方民间艺术的殿堂”。

祠堂外的广场上有反映佛山民俗的雕塑:

(婚假-抱抱新的)

(秋——舞华龙)

从西门进去后,首先看到的就是下面的双龙墙。

这面墙是陶瓷墙,两条龙徜徉在蓝天碧水之间,呈现出两条龙争珍珠之势。釉色丰富生动,祥云水波,海洋瑰丽。

佛山的陶瓷工业在明清时期非常繁荣。广东省博物馆介绍的石湾陶就是其代表,有“石湾瓦天下第一”的美誉。时至今日,佛山石湾仍被称为“南方的陶豆”。这座双龙墙是石湾陶工的大型陶瓷雕塑杰作。

双龙墙北侧有醒狮台。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狮子是庄严有力的象征,带来吉祥吉祥的瑞兽。这个醒狮台上展示的石狮都是当地古建筑的装饰构件,而用来搭建平台的红色沙石块则是李成丰清代的建筑遗迹。“醒狮”是舞狮的一种,属于南狮,祠堂每天定期有醒狮表演。

舞狮台后面一座清代岭南风格的仿古建筑颇为醒目,前面的牌匾上写着“叶问堂”。近年来,与叶问相关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尤其是甄子丹主演的四部电影,让这一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历史上的叶问到底是什么?叶问馆的“叶问与咏春文化展”帮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轮廓。

叶问是斗士,是大师,是武魂。咏春是一种拳,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他的一生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思想。在认识、发展和弘扬咏春拳的过程中,他坚持不断探索和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不仅致力于传播御敌制胜的搏击自卫艺术,而且弘扬了中华武术精神。叶文传授的咏春拳,通过叶门直传、复传弟子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使其与时俱进,走向世界,形成了更加开放包容的品格,形成了中国武林独一无二的咏春文化。

叶文(1893-1972),原名叶继文,佛山桑园叶氏家族成员。他从小就有天赋。他师从佛山咏春拳大师梁赞的第一弟子学习咏春拳,后又师从吴与梁赞之子梁弼习武,技艺日臻纯熟。65438-0949年定居香港,设馆授徒,致力于咏春拳的推广普及。

(香港叶问故居复原现场)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叶问是一个很优雅的人。叶问出生在佛山一个贵族家庭。他从小在私塾接受严格的传统儒家教育,后入读香港名校圣士提反书院,接受现代科学教育。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叶问一生以“沉默是金、变通、守口如瓶、静观其变”为座右铭,始终坚持“习武为先”、“重典轻利”的高尚武德和气节,以“谦谦君子、循规蹈矩如儒者”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传统武术家的典范。

叶文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和基本功训练,不断吸收力学和几何原理来讲解咏春拳的戒律。他摒弃了五行、八卦等传统武术中深奥晦涩的词汇,使拳法理论更加简洁易懂。同时,他对训练器材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深受学员欢迎,成为一代武学名师。他的直系和二级弟子分布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数以千计的咏春武术组织和文化机构,如香港的咏春运动会、美国的咏春博物馆、英国、德国、新西兰、南非、马来西亚的咏春体育馆等。在叶问武侠精神的照耀下,咏春拳从佛山古镇广泛流传海外,走向世界。

在叶问的众多弟子中,李小龙是最有名的。李小龙15岁时,在香港师从叶文,练就了一手高超的咏春拳。此外,他还学习了中国传统功夫,如吴京、螳螂拳、洪拳、白鹤拳和少林拳,以及各种武术。

(叶问和李小龙练习贴手)

65438年到0962年,李小龙去美国留学。毕业后,他在西雅图建立了“范缜国家艺术博物馆”,教授中国功夫。在美国期间,他认真研究了中外武术的精髓,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的截拳道。1971年,李小龙回到香港从事影视工作,拍摄了多部轰动世界影坛的电影,使中国功夫享誉世界。他早年学的佛山咏春逐渐风靡全球。

(石湾李小龙陶瓷雕像)

由叶文和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叶门群英发展和传播的咏春,立足武林,与时俱进,面向世界。它不仅仅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开放、包容、进取、爱国的精神,这是在世界民族中脱颖而出的文化精髓。我觉得《叶问》系列和《李小龙》系列很受欢迎。除了精彩的打斗,我们也被武侠精神所感动。

(《叶问前传》剧组用的八把刀)

(早期李小龙电影和叶问电影)

从叶文堂往东走,我看到了一座宏伟的牌楼,四周有一座碑廊——宝崇牌楼。

宝崇牌楼建于明郑德十六年(1521)。原为佛山仙涌埔大塘县马良祠牌楼,1972移至此处。这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石牌坊,饰以大量砖雕,内容丰富,有鸟兽花卉、故事人物等,颇具匠心。“褒宠”二字,是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为纪念马良家族梁卓在本县的功绩而写于方额正面的石刻。梁卓,1908年(1514)明人。掌管礼部,刚正不阿,死于嘉靖七年(1528)。

牌楼下有两门铁炮,分别于1975和1974年在广州沙面和东莞虎门出土。枪身铭文显示,均为清代光年间佛山铸工铸造,恰逢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围攻广州,省官委托佛山乡绅监造大炮,协助防御。佛山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重要的冶炼和铸造基地。鸦片战争时期,佛山铸枪较多,至今仍有不少佛山铸枪保存在东莞虎门等炮台遗址中。

沿着碑廊向北,我看到了另一座牌坊——肖杰刘放牌坊。这座牌坊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示阴辽之孝。在清朝,按照历代惯例,皇帝可以给所有失去丈夫的女性立一座贞节牌坊。这虽是过时的封建文化,但装饰精美,匠心独具,神韵十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穿过牌楼,来到舞狮场,这里每天上午下午都有正规的武术和舞狮表演。武术有拳有兵器,拳拳凶猛,刀枪生风,引得观众叫好。最美妙的是唤醒狮子。以前在恩施和襄阳看过南狮表演,但是没有这里的舞狮精彩。且不说上蹿下跳、辗转反侧的高难度动作,光是“狮子爬山”的瑟瑟发抖就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我在“黑白感人”头条等平台上传了视频。有兴趣的可以搜一下。)

舞狮馆西侧是武术表演馆。这里是佛山另一位武术大师黄飞鸿的纪念馆。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了解这位我童年的心上人的一生。

黄飞鸿是清末民初的洪拳大师,岭南武术大师,救死扶伤的医者。他尚武善良,隐忍克制,更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正人君子。

黄飞鸿在65,438+02岁时跟随父亲黄麒英学习武术,并在佛山和广州出售武术和药品。65,438+03岁时,向铁桥三号第一弟子林福成学武,得其真传。65,438+06岁,在广州西关七水角开武馆,弟子众多,成为著名的武术家,对南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莉可·洪飞)

电影《功夫》里,“娘娘腔”裁缝的功夫叫“铁线拳”。现实中,铁线拳属于少林外家拳的内功,专门用来训练桥牌手。是“粤十虎”之首铁桥三的绝技,后由徒弟林福成传授给黄飞鸿。

除了武术,黄飞鸿的狮艺在广州也很有名。电影里有很多黄飞鸿舞狮的镜头,甚至有一部叫《狮子王争霸》。历史上,黄飞鸿以表演狮子出洞、打滚、采灵芝、上楼、吐丸子而闻名,其中“飞铊采绿花”更是大名鼎鼎,堪称完美。黄飞鸿还首创了女子舞狮,他的妻子莫桂兰和女弟子邓秀琼表演了高超的舞狮艺术,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黄飞鸿-莫桂兰夫人)

黄飞鸿还在广州成立了义光会,扶贫救急。后受刘永福(晚清名将,曾出现在《广州》一文中,撰写白云山能仁寺“老虎”摩崖石刻)之邀,出任广东民团总教练,在抗日保台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1925年,黄飞鸿死于广州。

下图为“包”修复现场。相信看过《黄飞鸿》系列电影的朋友对这家药店都很熟悉。

下图为油画《在黄飞鸿训练黑旗军》:1888年,黄飞鸿在刘永福任黑旗军总教头。1894年,黄飞鸿在台南与刘永福率领福字军,指挥黑旗军和台湾省起义军在台湾与侵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几个月的抗战,几万日军全军覆没,在抗日战争和保卫台湾中立下不朽功勋。

我们大多数人通过电影和电视了解黄飞鸿。事实上,由于黄飞鸿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影视普及之前,他的小说和粤剧就以广播的形式广为流传,一个艺术形象——佛山黄飞鸿——早已深入人心。

早在1933年,黄飞鸿的弟子朱雨斋(林世荣的徒弟)写的第一部小说《黄飞鸿传》,就介绍了黄飞鸿。之后的40年代,以黄飞鸿为题材的小说达到顶峰,小说的成功促使黄飞鸿的形象出现在舞台、电影、广播、电视上,成为武林中家喻户晓的人物。

(电影《黄飞鸿西域雄狮》中的道具)

在黄飞鸿纪念馆的展览被称为“天上人间的飞鸿”。的确,黄飞鸿已经成为中国斗士的文化象征,具有刚正不阿的英雄气概和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武术文化。可以说是“飞过雪地,飞过泥泞,留下遗产”。

黄飞鸿纪念馆南侧是一系列明清古建筑,最北的古建筑是清镇楼。

清镇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是供奉北帝圣父圣母(明真皇帝和善圣皇后)的殿宇,又称“父母殿”。它是祠堂古建筑群中最新的建筑。清镇楼高16.63米,是清代佛山古镇最高的建筑。站在清镇楼上可以俯瞰佛山镇。甚至比供奉北帝的正殿紫霄宫还要高,体现了“父母为重”的寓意。

在庙里,石柱的对联叫“道德教化,神秘父母,大有作为”。武当山金顶也有一个父母堂,堂上的对联也是一样的。2016年,101岁高龄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为越吉颁奖。

再往南,我们来到了凌影庙,这是佛山祖庙的主要建筑,这里供奉着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北方皇帝。在珠三角地区,供奉北帝的庙宇很多,佛山祖庙规模位居第一。也许你会好奇,北方的神是怎么供奉在南方的寺庙里的。别急,下面为你揭秘。

对当地人来说,凌影庙是一个供奉神灵的圣地,但对大多数游客来说,它是一座岭南建筑装饰的“艺术博物馆”。寺内的许多陈设和装饰独具特色,充满岭南特色。

下图为庙前“狮子滚绣球”镀金双面镂空木雕座屏,华贵富贵,瑰丽流畅,展现了佛山传统木雕浓郁的艺术风格。

比如下面这个狮扣曲耳青铜鼎,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铸造的。动物造型栩栩如生,整体稳重庄重,大气端正,流畅规整,铸饰繁复多彩,布局精美。它是凌影寺重要的彝族祭祀器皿之一,充分反映了清代广佛地区的铸造技术水平。

下图为八宝仪仗,制作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曾用于北帝巡礼,作为礼仪用具,加强威风。八至十六件八至十六件八宝法器配以道教“暗八仙”图案(扇、剑、鱼鼓、玉盘、葫芦、笛、花篮、莲花)和佛教“八吉祥”图案(轮、螺、楼、伞、花、鱼、坛子、结),表现了佛山北帝的信仰。

下图为祠堂神——真武田璇神,也供奉在武当山上。《武当山》一文还介绍了真武大帝刚出家时“铁杵磨针”的故事。真武大帝是北方神。他是怎么来到岭南的?原来唐宋时期珠江三角洲发生过多次水灾。北帝是传说中的北方水神,所有兴风作浪的龙虾蟹都会归他管。禅城人邀北帝坐禅城。奇怪的是,从那以后,禅城再没出过洪水。广东人有以水为财的观念,北帝崇拜成为珠三角的民俗,蕴含着风调雨顺、平安昌盛的美好祝愿。

这尊真武坐像面部饱满,眼神慈祥,面带微笑,留着漂亮的小胡子,十分庄严珍贵。是中国最大的明代真武坐像,国家一级文物。

下图是明代的漆木造像,分别陈列在祠堂的前厅和正殿。有24个不同面部表情和不同动态服装的雕像。特别是雕像微微前倾,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结合寺内阴暗的环境,能给人一种神秘、庄重、威严的感觉。

庙墙上的雕像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凌影庙的南面是金香池和凌影牌楼。金香池凿于明代郑德八年(1513)。清朝雍正年间,四周是石头,四周是雕花柱,才成了这个样子。现在佛山人对着池中象征北帝座下龟蛇二帅的龟蛇石雕投币,祈求吉祥如意。凌影牌楼建于明朝景泰二年。因明朝景泰皇帝将祠堂命名为凌影庙,牌楼建筑尤为精美,富丽堂皇,不同寻常,飞檐青翠,典雅凌云。

古建筑群最南边的建筑是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它是中国南方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古戏台,其中的隔板上装饰着大量的金漆木雕,看上去金碧辉煌。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以前剧团每年组织一次班乘红船出去四乡演出。为了祈祷旅途平安,下课后的首场演出选在了万福台。可以说,万福台见证了粤剧在佛山的历史和发展。

转万福台,向西拐,穿过藏经阁,来到佛山祖庙历史文化展览馆。路过一个摊位,展示着“饭上刻字”的手工艺品,一粒小米粒上就能写下笔画清晰的汉字,令人叹为观止。

让我们走进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佛山的历史和文化。

任何一个城市都很少有寺庙像祠堂这样对佛山如此重要,祠堂是明清时期佛山人的信仰高地和精神归宿。至今挂在祠堂堂外的对联“二十七亭拜此为祖,亿万年唯我独尊”,是佛山祠堂地位的精辟写照。

祠堂供奉的主神是北帝真武,又称玄武帝。玄武最初是中国古代对星星的崇拜。古代天文学家选择二十八颗星星作为观察四季的标志。二十八夜分为四组,每组七夜,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以动物形象命名:东方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统称“四象”。

玄武之形为龟蛇组合,位于镇北,主导风雨。唐五代时期,玄武发展成为居住在镇墓中的将军,是尊崇北极魏紫皇帝的四圣神。宋元时期,真武信仰从民间的习俗信仰和道教神灵发展成为皇帝供奉的国家仪式。到了明代,从皇室到民间,对真武的崇拜达到了顶峰,真武也从武神演变为文神,从地域神演变为国神。

(宋代宣武铜像)

与南海接壤的广东是一个水乡泽国,对治水之神北帝情有独钟。明清时期,北帝崇拜成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供奉北帝的庙宇遍布各地,神灵受到尊崇和崇敬。一般家庭也供奉北帝宝座,所以北帝庙就成了广东民间的香火庙。佛山祖庙地位特殊,因为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整合社区、御敌救灾、团结部落、民主自治的核心作用。

(佛真义仓送米现场:佛真义仓是佛山的一个救济组织,位于祖庙铺麒麟社。每到灾年,佛真益仓就开仓救灾。)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早期被称为“龙庙”。佛山的前身由十五个自然村组成,村民祭祀五谷的社坛有九个,俗称“九社”。龙庙是九社村民的祭祀中心。

佛山祠堂的祭祀仪式既有春秋时期的官方神谕,也有民间祭祀活动,其中“北帝巡祀”是最大的祭祀活动。正月初六,北帝坐于太庙,三月初三,九月初九,北帝出巡,当时“传数十件,闹十余里”。场面相当热闹。

(北帝巡视现场)

除了历史习俗,展厅还收藏了大量明清时期岭南工艺美术的精美佳作,包括青铜冶铁、漆雕造像、金漆木雕、礼仪仪式等。,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使得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殿堂”的祠堂名副其实。

(灰色雕塑,三福,程响)

(灰色塑料扇形风景)

(清代铁蛤蟆)

(漆器雕像)

(五件供品:一个香炉、一对花瓶和一对烛台作为祭器)

祠堂历史文化展到此为止。再来看看祠堂的其他景点。

展厅前有一座京堂古寺塔,铸造于清朝雍正九年(1731)。这是一座阿育王塔,里面有遗物和佛教文物。它最初存放在古寺塔的斜坡上。后殿毁于战火,塔被修复并移至祠堂。

城楼西侧是孔府花园,由当地一批尊孔士绅于1911修建。是佛山尊孔活动的重要场所。

进入公园后,首先看到的是古洛芝兰牌楼。四柱三门石牌坊由石雕和拱门支撑。它小巧玲珑,具有岭南古建筑的特色。正面的“古罗芝兰”题字,背面的“留在季华”,都是对佛山的赞美。

石牌坊对面的石台上有一对青铜三头鹤香炉,是对北京紫禁城养心殿三头鹤香炉的模仿,是吉祥长寿的象征。

花园深处是孔庙,一座单檐建筑,宽三间,深三间。寺内建有孔子石像,下有上述“五祭”,东西壁嵌有孔庙碑拓片。

园内还有三元阁、文魁阁等建筑,都是新世纪新建成的仿古建筑。飞檐上翘,亭台楼阁相连,古意盎然。

除了浓浓的人文气息,园内假山嶙峋,池鱼璀璨,花木稀疏,亭台楼阁,景色十分优美。

在佛山祠堂往南不到三公里的地方,还有另一处古迹——通济桥,建于明代,横跨洛水河。它是佛山建造的第一座大木桥。但经过反复改建,加上周边河道环境变化较大,现在看到的是2000年后新建的通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