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条例》对幼儿园游戏提出了哪些建议?

第一,缺乏正确的游戏观

1.用教育教学活动反对游戏。

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训练过程。而游戏,我们通常认为是盲目的活动,没有教育活动那么直接具体。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如何解释儿童的“为什么这样玩而不那样玩?”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问孩子:“你在做什么?”孩子回答:“我在搓饺子。”问:“你搓饺子干什么?”答:“喂宝宝。”很明显,我们会发现,孩子每一个具体的游戏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有成果的,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在独立游戏的过程中,他们获得情感体验,传递知识,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以及教育活动。

2,游戏只被视为调节器。

儿童游戏通常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是根据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以及特定环境的偶然刺激而自发产生的。而我们却未能将游戏纳入有目的、有系统地影响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背景中,往往让儿童在教师的宏观关怀下,在不规则、不规律的情境中愉快地参与,以打发时间。游戏只是成为孩子学习后的一种放松和调节。

3.轻视游戏的价值,更重视教育。

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全面的人格品质。在教育过程中,通常表现为对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素质关系的定位。班级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游戏是儿童自发活动的主要形式。游戏能否成为教学的组织形式,取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教育中,人们往往更重视知识的传授。游戏虽然不以获取系统的、具体的知识为目的,但对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重课轻游戏的现象主导着幼儿园教育。

第二,游戏环境和条件不利。

1,游戏时间不足,空间狭小。

为了让孩子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得到发展,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园里有明显的知识效果,孩子基本上没有时间做游戏,整天沉浸在读书、写字、计算中。即使有了儿童游戏,也往往局限在某个地方,活动范围也受到班级界限的制约。为了避免安全事故,老师一般会带着孩子在眼皮底下活动。

2、游戏素材单一。

物质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孩子玩耍的工具。孩子们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不同的玩具和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老师提供单一的素材,孩子游戏情节的发展会受到限制。一般来说,给孩子提供室内的结构游戏和室外的大型玩具,比如创意游戏和冒险游戏。

第三,教师在儿童游戏中起着导演和指挥者的作用,游戏不是儿童的自主活动。

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主题、指定内容、确定游戏规则。比如“玩偶之家”,为了保证孩子参与游戏,不管孩子喜不喜欢,老师都指定孩子参与的角色。xx你是爸爸,xx你是妈妈,xx你是娃娃。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孩子可能体会不到游戏带来的快乐。从他内心来说,也许他宁愿做一个娃娃,也不愿做一个父亲。这种方法往往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使孩子“固定”在一个地方,无法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无法充分认识到孩子是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老师过分强调给孩子的压力,让孩子无法独立体验游戏的快乐。老师永远扮演着导演和指挥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