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作文

第一场:仙剑和我(1)

突然又开始看仙剑了。其实在我心里,我一直否认这是一部好的电视作品,甚至是做作的,甚至是无聊的,甚至是低俗的。但就是这样一部做作、无聊、低俗的电视剧,让我哭了无数次。无数次回放每一个场景;无数次在心里哼唱主题曲和插曲。

第一次遇见仙剑,是在一年级的时候,被朋友推荐玩当时国产RPG的经典游戏。我玩了整整一年。可能之后我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专注于一款游戏了。其实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游戏。那时候我还小,不知道虚拟世界也有故事。虚拟的故事中有栩栩如生的人,虚拟的人有情感的心。

时间转到前年冬天,电视剧版《仙剑奇侠传》即将搬上银幕之前,祥子等人正为周日下午电视里的预告片兴奋不已。那时候对我来说是漫长的等待,不是经典的电视剧,也不是对某样东西久违的疯狂,而是一种改变,一种全心的改变。从此,我的高中生活就在那个转折点被砍成了两半。

之后,仙剑电视剧诞生了。之后是一个寒假,我和朋友疯狂的在一起。那个寒假是最快乐也是最痛苦的。十七年来,我第一次在除夕夜离开家,等待一个意外的承诺,等待一个意外的人。

电视剧对原著游戏进行了极大的夸张,比如一个傻逼似的阿奴,比如拜月居然推测地球是圆的,比如九间仙有个女儿,喝酒后失德。我个人认为这些都是失败的。成功之处在于,与游戏相比,刘晋元和唐瑜的丰满和加入让电视剧更加有趣,无论是主题曲还是配乐插曲都适当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

当我玩游戏时,我喜欢赵灵儿,但我一点也不被她感动。

《永远安静》这一集是为林月如写的。其实她从来都不安静,一直都很吵。但是,这样的人是一个内外反差极大的人。现在,我喜欢她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不喜欢赵灵儿。她走到哪里都有人关心她,爱她。

那时候,我一直以为我是林月如,像她一样愚蠢,像她一样执着,像她一样一事无成。我为了馒头放弃了牛肉面,正如我被人们遗忘了拿着“不丢不忘”的铃铛,正如我守着“吃到老”的谎言,突然有一天醒来,“我就这么老了”,临死前只有一张黑白分明,眼神迷离的脸。现在我发现我和她不一样:她的情敌是。

(2)

看到纪念龚长俊的文章,一丝丝的落寞涌上心头。仙剑的第一个结在仙三。03年刚上大学时,室友买了一套正版仙剑三。看着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流畅的剧情,我突然喜欢上了这个游戏。从此每天看舍友玩仙剑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也渐渐对仙剑的整个世界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高二的时候是我最孤独无助的时候,感情上的挫折一度让我走进了命运的死胡同。闲暇时,我拿起仙剑三,重新开始。在仙剑三中,最感人的不是景甜,也不是雪见,更不是长庆,而是一座沉重的建筑,一个出场不多的触目惊心的身影。帕里斯对紫萱的爱是无私的。我们不知道巴黎何时开始关心紫萱。在蓬莱,在冰封的山谷,在锁妖塔,在每一个关键时刻,紫萱的身边总会站出来。这个人不是长青,是巴黎。人与人不同,魔与魔也不同。也许正是这一点,紫萱一直在追求与爱人的长久关系,而帕丽斯却一直在暗中默默关心着这个看似柔弱实则内心坚强的女孩。

我把仙剑系列的结局都演完了,只有紫萱的结局最悲伤。在蜀山巴黎铁塔即将倒塌的时候,我明白了他以后的命运。也许冥界魔王的皇冠已经不属于他了。也许他的敌人会在功散后轻易干掉他,也可能在功散后被打晕。时间太紧迫,来不及考虑。帕里斯深深地看了紫萱一眼,这种希望有千言万语。毕竟魔王的实力不是一般人能揣测的。在与景甜相识十年后,他独自离开了。

也许是命运吧。紫萱最终没有和长青在一起。十年后,一个隐蔽的小住处,沉重的建筑,迈着沉重的脚步找到了景甜,找到了紫萱。“她还好吗?”一句问候,十年伤心。看着橱窗里的玉人,转身走了。“你没看见紫萱修女吗?”相见不如无情。我只知道她很好。夕阳西下,衬托出重点楼狭长的身影和落寞的神情。当紫萱最后问别人时,景甜的回答颇有深意,一个路人。紫萱生命中的过客。

玩了仙三,感觉平和了很多。看看巴黎和紫萱,我明白了很多。原来爱情还可以这样。仙剑三是我接触最早的单机游戏,也是我心目中无法超越的经典。玩了很多别的单机游戏,那种感觉都找不回来了。今天看到龚长俊的离开和上海软星的解散,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对仙剑的策划并不熟悉,甚至叫不出名字,但我想我对仙剑游戏的热爱是我对他们最好的祝愿。

最后写一句祝福。仙剑走过了十几年,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希望龚长俊的离开,软星的解散,不会是仙剑的终结。软星策划开发人员龚长俊一路走好,祝大家一切顺利,把最美好的祝愿留给仙剑的未来。同时希望大家能买到正版的单机游戏,我觉得买仙剑系列的游戏化69也不贵。一个月少上两次网,少抽两根烟,少喝两瓶酒,少去两次餐馆,什么都有。在网上到处找盗版网友让我很痛苦。难道我们要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目中的经典毁在盗版手里吗?当仙剑系列因为盗版彻底解散,你去哪里找盗版?你去哪里找那曾经的经典?

镜头二:成长需要细心呵护。

有一天,由于兴奋,我随便翻了一本诗选:袁轻俗,郊岛瘦,姿态万千,但自信压倒一切。突然,隔壁房间传来动感的音乐。相比之下,是隔壁房间的孩子学会了唱火辣情歌。失望,失望!我不禁感慨:我一定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仔细看看现在的社会,不禁增加焦虑。诗词歌赋让位于流行歌曲,京剧昆曲让位于日剧韩剧。歌德康德难求,言情武侠大行其道。如果是淫秽暴力的噩梦,那就是勾结。不忍看,不忍听。没有文化的熏陶,就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健全的人格,胸中就没有野心。一个没有野心的人能做什么?如果整个国家都是自然的,国家就不是国家了。

目前一些名曲名句被篡改为商业用途,不同艺术门类的欣赏、引用、组合都要服从一个崇高的主题——美。席勒的《欢乐颂》被贝多芬谱了曲并广为传唱。用世界名曲做广告歌,两者都是艺术主题的再创造,但效果完全不同。前者是审美的升华,后者是审美的毁灭。只有前者的东西,比如说,才能使我们在成长中得到美的教育、熏陶和享受,陶冶我们的气质。

我们的成长应该摆脱庸俗事物的干扰,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有句话说,你在一个柔软的日子读历史,你在一个新鲜的日子读圣经。也就是说,意志懈怠的时候,读史要头脑清醒:谋士、谋士在国之舌;金戈马铁,江山万里在血泪中。读史书可以培养诚信。也指骄暴时读经:老庄之道,清净无为是是非;菩提心,灵台无尘。阅读儒家经典可以培养安静节俭的美德。中国浩瀚的书海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是我们成长的真正养分。

我们的成长,需要人文品格的培养,需要先贤的教诲,需要修身养性的静修,需要道德的节俭,需要自己性格的塑造。是一种独特的人文性格。盛世济世,贫穷独善其身,其中也蕴含着胸怀宇宙的人文关怀。现在,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各种与人类生存相关的最质朴的人文品格都被忽略了。最典型的就是哲学被冷落了。自泰勒斯以来,古希腊,一个哲学的盛世,早已“早晨起床难”。古典哲学的高潮也在黑格尔之后戛然而止。哲学家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哲学成了被忽视的财富,“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如果不去思考人生旅途和成长过程中的生存价值和人类理想,我们就会淹没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浪潮中,成为一些哲学家所担忧的符号。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量大、物质财富日益增长的时代,更容易陷入精神空虚和灵魂飘零。以美培养情趣,以传统文化铸造气质,以人文品格指导人生,才能彰显人生价值,守护成长征程,规范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