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儿童的兴趣

教育随笔:儿童的兴趣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散文吧?散文是一种非常灵活和随意的笔记或风格。常见的随笔形式有哪些?以下是我的教育随笔:儿童兴趣,欢迎借鉴和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随笔:儿童兴趣1每天午睡前,活动室总要忙碌一阵子。第一,分床送饭。有的孩子吃药,喝水,上厕所。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很快搬到婴儿床...老师送完饭忙着打扫卫生。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在老师忙的时候,从婴儿床里爬起来重新玩。有些孩子甚至会起床,玩带轮子的叠床底盘。

从上学期开始,为了节省空间,班里给小床量身定做了一个轮式底架,每天午睡起床后就堆在外面推,所以孩子们总是对轮式底架感兴趣。每天起床的时候,我都会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床先放在底架上,这样我就可以有机会推着小床,等下一个孩子来叠。

看到小朋友对婴儿床那么感兴趣,想着每天睡觉时的混乱场面,老师忙着各种事情,我突然想到一个非常好的主意。为什么不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管理呢?于是他对他们说:“孩子们,既然你们都喜欢这个带轮子的底架,老师答应你们允许你们的小床放在上面,你们中午可以在上面休息,体验一下带轮子的小床。”“是啊!!"话音刚落,孩子们兴奋地大叫起来。“然而,婴儿床只有三个底架,所以今天我只能选择三个表现最好、最守纪律的孩子。那就让这三个人给明天选三个孩子,这样每天中午就有三个最优秀的人体验旋转小床了……”话还没说完,只剩下孩子们忙着找自己的枕头和被褥,瞬间全部躺下,没有再废话。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的纪律性出奇的好,大家都在想:下一个体验带轮子的小床的人会是自己。

这件事让我再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老师要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善于抓住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帮助老师减轻了不少负担。“对症下药”是工作中的有效法宝。不信你可以试试。

教育随笔:孩子的兴趣2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电视节目。在一次自由活动中,我发现班上几个调皮的孩子在一起,我就故意走到他们身边,手里拿着两个沙袋玩。我的行动似乎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我却暗暗高兴。这是我发现真相的好机会。我看到他们正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孩子们有说有笑。我想,“这可能是教育他们的好机会。”于是我蹲下来说:“你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喜羊羊吗?”“喜羊羊不怕大灰狼”、“喜羊羊肯动脑筋”、“喜羊羊总是助人为乐”,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个不停。我及时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喜羊羊团结同伴,热爱朋友,机智勇敢,遇事肯动脑筋。老师相信你也会有喜羊羊的智慧和精神,成为大家的榜样。”孩子们听着,开心地笑着。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用喜羊羊来提醒他们要团结同龄人,爱朋友,做大家的榜样。渐渐地,这些淘气的孩子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教育随笔:儿童兴趣3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儿童的学习是建立在直接体验的基础上,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班级区总是在添加东西,这让孩子更喜欢在玩偶之家或者小医院之类的角色区玩,看着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很多玩法。真的是,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里的娃娃喜欢和女孩子化妆。她从厨房出来,脱下手套。过去,我常和汉斯和好,和汉斯坐在椅子上。宣萱用梳子给汉斯梳头发,用粉扑给汉斯化妆。我一直说:“快点玩吧,我自己画,一会儿我们一起出去跳舞。”施工区的男生都在玩车。文通和寿平慢慢地把车开到了那里,有时还会拐弯。他们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但他们说,“慢点,要红灯了”。快点,我们要转弯了。孩子们用语言相互交流,学会与同龄人友好相处。这是最大的进步。孩子们每天都在游戏区玩耍。虽然他们在那里玩,但他们学得最多。

孩子独立游戏,老师支持游戏。如果孩子感兴趣,他们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就会积极快乐,从而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教育随笔:孩子的兴趣4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爱惜书籍的好习惯,我不止一次地告诉和教育孩子要爱惜新书,不要随意撕、折、卷书。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经常发现孩子的书不是缺角就是缺页,有的孩子甚至把书卷成纸棍玩。我也严厉批评过几次,用订书机一张一张地订,用宽胶带粘。但是这几天,几本书都被撕了,我真的没有办法。

今天的活动课是绘画。我只是想把纸分发给孩子们。突然,来了一位家长。我顺手把一叠白纸放在桌子上,转身去门口和父母说话。父母走后,我转身回到活动室。哇,好多小朋友围着桌子站着,桌子上的白纸被他们撕了。有些孩子在叠小飞机,有些还在撕。我本来只是想阻止他们,但是看到他们兴奋开心的表情,我突然改变了主意。我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意外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时机,积极引导。”撕纸也是一种艺术活动。我们班的园本课程不是民间纸艺吗,其中就包括撕纸?为什么不根据孩子的兴趣创造一个新的活动呢?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欲望,照顾他们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学习新知识。为什么不呢?

于是,我给了他们每人一张纸,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孩子们也开心了。他们撕扯着,喊着,跳着,仿佛有着无穷的乐趣。

我利用孩子们的快乐教育他们重新珍惜书籍。我告诉他们:“书是给孩子看的,不能撕。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玩更多的撕纸活动。”孩子们齐声欢呼。从那以后,孩子们的书几乎再也没有被撕过或者折过。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跟着孩子的兴趣走,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教育随笔:孩子的兴趣5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沙子。又到了玩沙子的时候了。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到”沙滩上,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玩沙子的地方。

不知不觉,玩沙的时间结束了。我对孩子们说,“宝贝们,把你们的玩具收起来。我们该回活动室洗手了。”我连续喊了三声,孩子们都安排好玩沙具了,乐乐没安排,还在那玩。我喊乐乐!乐乐说:“我还不想回去。我能再玩一分钟吗?”是的,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当然也不想回教室。但是,我也要给孩子时间感。所以,我说,“好吧!再玩一分钟就好!”“好!”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孩子爱玩,不肯接受玩具的情况。我们要开动脑筋处理这个问题,不仅要照顾孩子的利益,还要让他们遵守一定的约定。类似“再玩一分钟”这样的提示和约定,会引导孩子以愉悦的心情自然接受,以免伤害他们的兴趣,影响他们的快乐心情。

教育随笔:儿童的兴趣6我们班有一个叫君君的男孩。只要他有空,就会有事情发生。一会儿在施工区拆别人搭的积木,一会儿在图书馆区撕书,一会儿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似乎永远不会有安静的时候。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我让孩子们捏自己喜欢的动物,没过几分钟,我发现他把橡皮泥弄得一塌糊涂,桌子上堆满了他弄碎的橡皮泥。于是我走过去问他:“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她调皮地眨眨眼睛,告诉我:“我最喜欢狮子。”“那就做狮子吧。”“但我不会这么做。”所以我帮君君完成了狮子的身体,并让他自己完成尾巴和眼镜。出乎意料的是,君君做得非常认真,直到比赛结束,其他孩子都跑出去玩时,他才离开座位。他还是坚持:“我的狮子还没准备好,我还是要做。”我突然发现,只要君君做他喜欢的事情,他就不会淘气。我决定尽力发现他的爱好。

我发现君君喜欢帮助别人,喜欢玩拼图。所以,我决定一直安排他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他帮老师发零食,让他带领孩子玩拼图。我希望有事情做,君君会停止淘气。

众所周知,孩子天生好动好奇,自控能力差。像君君这样精力比较旺盛的孩子,往往会坐立不安,会想尽办法做出各种动作,很容易引起老师和同龄人的注意。但只要我们了解孩子的性格和爱好,积极创造条件,安排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让他们把精力转移到发展兴趣爱好上,在幼儿园有一个快乐的生活体验,那么他们调皮捣蛋的行为就会减少或消失。

教育随笔:孩子的兴趣7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但是我们怎么做才能把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到正确的地方,充分发挥孩子求知、探索的精神,让孩子增强学习的欲望呢?在“趣味蛋宝宝”的科学活动中,我们让每个孩子带一个蛋宝宝,观察比较自己的蛋宝宝和别人的差异,做一天照顾宝宝的妈妈,看一天谁能保护好自己的宝宝。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在探索中的不同兴趣,感受到了孩子们在知识面前的渴望,深有感触。

第一,掌握当前儿童的科学经验

小班的孩子大多在生活中接触过鸡蛋,如鸡蛋、鸭蛋、鹌鹑蛋,也吃过各种蛋制品,尤其是蛋糕、乳蛋饼。但缺乏对各种常见明显特征的观察和比较,对鸡蛋煮熟后的变化不太了解。我需要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

第二,抓住活动中的每个环节

下学期小班的孩子,随着对周围生活的逐渐熟悉,总是喜欢不停地看、听、摸,积极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和理解。这个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充分调动孩子的感知。第一个环节:通过触摸猜测口袋里的蛋宝宝,比较与蛋宝宝近距离接触的各种鸡蛋的差异;第二个环节: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鸡蛋煮熟后的有趣变化;第三个环节:通过看PPT刺激孩子了解常见的鸡蛋食品。

第三,定位和探索利益和核心价值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本次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三种鸡蛋为例,讲述几种鸡蛋的形状特点,观察鸡蛋烹饪前后的有趣变化,充分调动孩子观察、比较、探究的兴趣,明确本次活动的核心价值。

第四,注意感知方式的多样化

在活动中,可以考虑所有孩子的感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创造多种感知方式,让孩子沉浸在一种“探索”和“想象”的氛围中。第一步,通过触摸和与同伴的比较,引导幼儿感知不同蛋宝宝的大小、颜色和图案,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第二部分是活动的高潮,特别是当一个孩子打开了蛋宝宝却没有看到蛋清,孩子们惊叹不已,老师抓住了孩子急于知道原因的心理,很自然的引入了视频,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刻被视频的内容吸引。第三个环节是对前三个过热环节的补充。小孩子都知道蛋宝宝营养丰富,多吃鸡蛋,那么蛋宝宝能变成什么好吃的菜呢?一点悬念,通过PPT给孩子一些感性认识。

对此次活动的后续思考:

1,师生之间积极灵活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探索兴趣。

在老师和孩子的交流中,有一个话题是老师回应老师的回应,太着急接手孩子。如果有孩子说出答案,老师需要进一步提炼总结,让其他孩子也能理解。同时,教师的情绪也要在活动中得到放松。教师的语言和动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活动的发展而变化的。当孩子有一个特别精彩的答案时,老师要用特别的肢体或语言来表达,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2.合理的时间控制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探索兴趣。

这个活动的时间控制有点不足,尤其是第一个环节花的时间比较长。活动刚开始,孩子们不够主动,老师在处理环节上有点拖沓,导致活动不够紧凑。这样一来,在活动过程中,孩子的鸡蛋不小心掉在地上,和旁边说话的孩子差不多,就显得注意力不集中了。

3.及时增加挑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探索兴趣。

在这个活动中,对孩子们来说有很多挑战,比如让孩子们在把鸡蛋送回家的时候告诉母鸡、鸭妈妈和鹌鹑妈妈。在猜蛋宝宝里面有什么的时候,怀疑打开后生鸡蛋和熟鸡蛋的状态,引起孩子探索的兴趣。所以及时加入挑战,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探索兴趣。

教育随笔:孩子的兴趣8今天的活动是语文“饼干是圆的”,以前小班的时候上过,现在还有印象。但我试图抹去过去,我想做一次新的尝试。活动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邀请小朋友们一起享用很多饼干,而是直接给他们看了圆形的饼干。

孩子们,你们都喜欢饼干吗?老师也喜欢吃。看,我最喜欢的饼干是这样的。告诉我,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齐声说圆。)没错,饼干是圆圆的,圆圆的饼干,我很快就把饼干的特点和孩子们的回答结合起来了。孩子们跟着我背诵。

嘿,圆圆的饼干,如果我用手掰会怎么样?(会变成月亮,小朋友的回答都差不多。)好吧,我就掰了,你看仔细了。(我把两个大拇指轻轻放在饼干上,然后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孩子们都很期待,等着我来破造型。实验非常成功。我一掰,饼干就自然裂成两半。当我举起来的时候,孩子们说“月亮,西瓜”,我却没有说船的事。我不着急。我把孩子们的发现变成了一首优美的童谣:用手掰开它,把它变成了月亮;用手掰,把它变成西瓜...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兴奋起来,模仿我背诵:用手掰成小汽车,用手掰成小碗。最后我加了一句:用手掰,把它变成船。)

啊,一块饼干变成了两半。你愿意和你的好朋友分享吗?我把饼干分了一半给附近的小朋友,说,你吃一半,我吃一半,啊啊啊,船好甜。(小朋友看到我旁边的小朋友有半块饼干,都说要吃饼干。好像孩子们都想吃,我就说,别急,我们边读儿歌边分享饼干吧。孩子们都说好。)

圆饼干,圆饼干,用手掰,变成一只船,你吃一半,我吃一半,啊,啊,啊,船好甜。(孩子可以跟他们一起背,但是不会。看老师的嘴型和旁边的小朋友。每次读完都会同时给两个孩子一半的饼干。孩子们太开心了。跑一圈后,孩子们会跟着背诵。

教育随笔:儿童的兴趣9美术是儿童从情感上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理解的另一种语言。是孩子精神成长需求的满足。

这周班级在美术区放了很多开放的资料,看着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当我早上来的时候,许多孩子正在玩一些彩色的画。然后他们找到自己的颜色看,继续往上走。当晁坐在那里专心点蝴蝶的时候,汀来找他,说一起到娃娃家去玩。我当时的想法是,蝴蝶点到一半,晁就走了,可惜。因为他们一直是最好的朋友。我有一种感觉,他一定会和婷一起去娃娃家。不料晁拒绝了婷,说要在这里了结这只美丽的蝴蝶。我只是一直看,全神贯注,旁边小朋友的打闹也没有影响到他。也许是因为他对这些材料非常感兴趣,所以他没有离开他的座位。在幼儿眼里,只要觉得新鲜,感兴趣,他们总会去那里玩,或者自己动手。正因为如此,这些东西才充满了它们所有的魅力。

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在合适的环境鼓励下,创造力极强。在我们眼里看起来可笑又可爱的,是他们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他们眼中的感情色彩。他们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教育随笔:孩子的兴趣10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草地上有许多枯枝,于是停下来玩耍。他们中的一些人把树枝放进土里,一些人把它们折成棍子,还有一些人干脆把它们作为花束送给我...看到孩子们对树枝这么感兴趣,我就带着他们去草地旁边的山坡上多捡些树枝。

捡树枝的时候,孩子们忍不住一根一根的说。“树枝为什么会断?”“我知道冬天来了,小叶子离开了母树,小树枝承受不了小叶子,就和他一起落下来了。”“你看,我捡了这么多,等会儿我把它们放进土里,它们就会变成小树了。”.....孩子们把找到的树枝拿回活动室。这些树枝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有的把树枝折成棍子,开始分类游戏;有的用绿色纸板剪树叶装饰树枝;有的把自己的贺卡挂在枝头,变成许愿树;有些人用皱纹纸将树枝装饰成美丽的花朵...看啊!尧尧画了许多苹果,并把它们贴在树枝上。一根干树枝立刻变成了一棵果树。J.J、佳佳和思思做了三角形、长方形、桌子、椅子、电视机等。具有不同长度的分支...于是,我进一步顺应孩子们的兴趣,充分利用他们喜欢的树枝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自然物的美。比如在数学活动“5以内的口头应用题”中,我用分支和小朋友一起创造应用题;在科学活动“四季的变化”中,我和孩子一起探索树枝从春天到冬天的变化过程。在“冬天多美”艺术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画纸上贴上树枝进行创作…

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支持和增强他们的游戏,就能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发展。

教育随笔:儿童兴趣11刚刚结束了一次美术绘画活动,孩子们已经收集了蜡笔和桌布。当有大声的歌声时,我让他们坐在椅子上。我一听就知道是谁的声音。琴琴环顾四周,忘我地唱着一休哥的主题曲“咯滴咯滴咯滴咯滴……”。孩子们看见我盯着他,看着他。他也感受到了教室里的奇妙气氛。歌声慢慢停了,转过身,脸红了。有些害怕和尴尬的看着我。我对他微笑。

这时,一个想法冒了出来。我一看,离分饭还有十分钟。我对孩子们说:“你们喜欢唱歌吗?”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说:“那我们唱歌吧,把你能唱的好听的歌唱给大家听,好吗?”

孩子们非常兴奋。我说:“谁先来?”和上课的时候相比,我现在的热情高了很多。看着这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我不知道该先叫谁。是秦琴先唱的,所以我请他先唱。他得意地走过来,直接开始“哔哔”叫。我说:“你把歌名告诉大家,我给你带首歌。歌名是……”,他语无伦次地说完这句话,然后开始唱。唱完这句话,他就再也唱不下去了,只有这首。为了不伤他的信心,我说:“这首歌第一场你唱得很好,我们还想听。你在家学好了唱给我们听好吗?”他的头就像一只啄米的小鸡。

从来不举手的程程今天特别激动。他的小手也高高举起。一开始,我没有请他唱歌,因为我知道他不会唱歌。他只是出于孩子和老师的情绪才举手的。但他的小手一直高高举起,我想:就算他不会,也让他试试。他上来的时候还是不会唱歌。对平时不说话的他来说很难,但我觉得唱歌不是重点,兴趣更重要,至少他有唱歌的想法,虽然不会唱。

最让我惊讶的是贝贝。他任性,高兴就高兴做,不高兴就懒的坐在椅子上,什么都不做,喊破嗓子就不理你。今天,他出奇的活跃,一连唱了三首歌。他的发音不清晰,语调也欠缺。不过可以看出,他平时应该更喜欢听歌唱歌。这次表演让他在大家面前展示了自己,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

有很多孩子尝试过独唱,有的只会唱一句,有的会哼曲子却记不住歌词。班里的双胞胎唱了一首《日本歌》,真是可圈可点。我说是日本歌,但我根本听不懂我在唱什么。我问他们也说不出来。我估计孩子们也听不懂,我就告诉他们,他们唱的是日语歌,真的很神奇。)这也增强了双胞胎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小唱歌活动,但既让孩子练习了“我给你带来一首歌,歌名是……”这句话,又培养了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