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研究主题“自主游戏活动的价值及其组织实施策略”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虚拟情境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使儿童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因此,游戏体现了儿童与现实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通过一种虚拟的情境将一种物体的特征转移到另一种物体上。儿童是一个社会中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与成人不同。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样,孩子也需要游戏。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游戏。游戏在孩子的世界里很常见,对孩子的魅力更为独特。

《幼儿园工作规则》明确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指导原则,并指出“游戏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所以要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游戏是孩子发展的写照。认知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根据儿童认知的不同发展阶段,游戏的类型分为感官运动游戏、符号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感觉运动游戏的动机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的快感;象征游戏具有“假装”和“仿佛”的特点;结构游戏是用结构材料来构造的游戏;规则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高层次;游戏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言语能力,提高孩子的独立性。游戏也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玩游戏可以促进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孩子的基本动作和技能,让孩子亲近自然,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满足感。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和老师别无选择,只能进行小学教育。一位教育专家曾这样形象地描述:单纯靠识字和算术是不可能让孩子全面发展的。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长期的耐力。《幼儿园工作条例》提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教育融入到个体活动中。所以要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改变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游戏是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策略,也是保证儿童合法权益的体现。游戏是儿童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和调整,能够更好的将这种教学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幼儿园游戏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具有探索性、发现性和创造性,只能说是游戏中潜在的学习因素,是游戏产生的教育效果,而不是教学活动本身。对于幼儿园教学,要把教学和游戏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起到教学和游戏的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因素似乎无处不在,首先表现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它应该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并与之相一致。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是健康的,至少在体、智、美方面是健康的,能促进幼儿发展的,以教育性为目的。评价游戏时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即以正面鼓励、表扬和肯定为主。要从正面评价游戏,肯定孩子的进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可以看出,从游戏目标的确立到内容的选择,再到组织过程和最终的评价,这个系列的整个过程都应该贯穿着教育原则。在游戏中,也要注意儿童主体性原则,把儿童当成游戏的主人。首先,在组织和实施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通过主观性原则,保证游戏的趣味性。可以说,乐趣是孩子积极参与游戏的强大动力。在整个主体性原则中,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主动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让幼儿在主动的游戏活动中主动学习,积累主动的学习经验,培养主动性。在幼儿园游戏实施中贯彻主体性原则,要保证幼儿游戏的活跃性,创造性也是主体性的表现,在幼儿园游戏实施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关注游戏的发展,在幼儿园游戏实施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只有安排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孩子才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幼儿园游戏的实施有两种组织形式: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强调把游戏作为学前教育的内容来实施,是把游戏作为学前儿童基本活动的体现。这种组织形式主要是创意游戏,孩子更倾向于在自选游戏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学游戏的组织是以游戏为教学手段,开展特定的教学或主题活动。在这类游戏的组织上,老师有更大程度的控制权。这两种形式的学前游戏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独立。他们相互结合,共同工作。

总之,教师要在游戏中抓住随时教育的机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计划教育和随机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促进游戏的深化和质量的提高,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