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般设计模式有哪些?
作为一种体现教与学相结合的活动,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模式一般可以表现为教师预设模式、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学习模式和幼儿自主生成学习活动模式。具体来说:
1.探究学习:学生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儿童的探究本能,促进儿童积极思维,培养儿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儿童科学态度和精神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体验,给孩子足够的支持条件。比如老师带领孩子们秋游回来,发现孩子们对风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孩子们不仅自发地收集了大量关于风筝的图片,还萌发了自己想要制作风筝的基础材料。纸、竹签和线,还要在孩子尝试探索制作风筝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孩子的活动并及时调整和提供材料。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深入思考其中的联系和问题,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我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群体中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体系,是以群体的整体成绩为基础的。”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和学习,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可以分为基于师幼互动和子幼互动的合作学习。具体实施步骤如下:将孩子分成学习小组;空间布局应更自由开放“田字格”、“扇形”或“巧妙组合”,以缩短儿童在空间中的距离,方便群体间的交流和行走;放入材料,注意材料的合作性、相互依赖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作为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和策略的过程中,不仅要为幼儿提供促进其小组合作和积极互动的环境和条件,还要鼓励幼儿的相互依存行为,包括幼儿在小组中的角色分工、相互协商和一定的妥协与调整。
3.体验式学习:一般来说,学习者参与时间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时间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技能和态度。这种方法具有情境性和亲身体验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情境的真实性也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主、自由地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情境,而不是纯粹的个体探索行为和体验活动;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内容的适宜性、意义性和挑战性,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选择能引起儿童思考、探索和积极验证的内容,促进儿童处于最佳挑战水平。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孩子玩购物游戏,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积累、分享对应、分类、比较、数钱等相关经验,学习和总结相应的数字概念。
4.接受式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学习材料和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加工和积极的思考,帮助孩子掌握系统的知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公认的学习往往基于艺术、语言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实践中要注意:掌握十一点的学习材料和内容,比如孩子接受音乐活动时,要根据已有的经验筛选歌曲;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手段和形式,如让孩子观看多媒体视频、情境游戏、动作、绘画等帮助孩子理解,可以加深记忆。
学前教育活动的各种模式各有利弊,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选择和运用。此外,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非常重要。有效的师幼互动不仅能使师幼关系和谐,还能激发孩子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因此,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情境感染、语言催化、情感分享、耐心等待、及时反思等方式,形成师幼互动关系,营造和谐的师幼氛围,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