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出生命意义的思考

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美国临床心理学家,65438-0905年出生于奥地利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1930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49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作为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长达25年的首席专家,维克多成功创立了“意义疗法”和“存在主义分析”,是久负盛名的本体论——分析论的领军人物。他被称为继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第三个心理治疗学派,于1997年逝世于美国。

二战期间,弗兰克尔全家被关进著名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最后,他的父母、兄弟和妻子都死在毒气室里,但他活了下来,这是一个奇迹。二战后,维克多利用自己在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技能以及幸存的经验,帮助维也纳人民逐渐走出战争的阴霾。维克多随后来到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担任教授,并在加州圣地亚哥国际大学教授意义疗法。

弗兰克尔是言语治疗的创始人,他的治疗理论被称为第三维也纳心理治疗学派。前两个学派是s .弗洛伊德学派和a .阿德勒学派。经过多年的研究,弗兰克尔已经出版了39部作品,并翻译成34种语言。基于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活出生命的意义》成为销量超过1000万册的畅销书,并入选“美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书籍”。它从心理学家的角度,对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发展进行了深刻的观察。

《活着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在1945年从集中营里被解放出来后仅仅九天的时间里写的。最早于1946年用德文出版,书名为《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重点讲述了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经历。三年后,该书在1949再版时,更名为《对生活说是》,并增加了意义疗法的内容。一经出版就成为畅销书,战后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感动和帮助了很多人。1959年,弗兰克尔对原来的两个版本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辑,出版了最新的英文版《人对意义的追寻》。现在这本书在世界上有20多个版本,传入中国后也出现了很多版本,比如《追寻生命的意义》《活出意义》。作为一部国产经典,《活出生命的意义》于2014年由华夏出版社重新装订出版,以纪念维克多·弗兰克尔逝世65438周年。

书虽然不厚,但是书的节奏特别紧凑,内容也很沉重。作者通过这本书向读者传达了对死亡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维克多在集中营的主要经历,这一部分也引出了本书的第二部分,即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换句话说,如果弗兰克尔没有集中营的经历作为背景,那么这本书背后的意义疗法就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会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

二战纳粹统治时期,弗兰克尔一家被关进集中营。进入集中营后,弗兰克尔观察了囚犯的心理状态,大致可以分为恐惧、冷漠和恢复三个阶段。集中营里的很多行为甚至超出了普通人的常规思维。弗兰克尔在书中说,刚进集中营的囚犯除了极度恐慌之外,没有任何额外的无知感,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集中营的下一秒是死是活。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在押人员会陷入一种叫做“暂时迷茫”的状态,甚至对自己在集中营的未来抱有希望,幻想事情会好转,这样自己的未来就不会太糟糕。弗兰克尔和其他集中营的囚犯一样,进入集中营后,短暂的排队时间像挑选动物一样被看守随意安排。也许刚刚自言自语的狱友一眨眼就被警卫带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在寒冷的冬天,弗兰克尔和其他犯人一样,按照集中营的要求,裸体接受检查、挑选和消毒。消毒后,弗兰克尔的身上只剩下两样东西,分别是眼镜和皮带,他的衣服、书、鞋子和包都被没收了。但是剩下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多余的。为了缓解饥饿,弗兰克尔用自己的皮带换了一片薄薄的面包。因为最初的检查和消毒,弗兰克尔深深地意识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再是警察、医生、教师或其他任何职业。来到集中营,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身份——“囚犯”。他们不再有名字,只有编号,弗兰克尔的代码是“119104”。自从进入集中营,与家人分离后,与家人团聚的愿望成了弗兰克尔鼓励自己的动力,也是他生活的源泉。

进入集中营的第一天晚上,弗兰克尔问一个较早来到集中营的狱友,被分到左边的人去了哪里。犯人指着几百米外的烟囱,告诉他“应该在那里找到。”烟囱里冒出一串火苗,那是火葬场的烟囱。一旦身边的伙伴,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包括弗兰克尔在内的新囚犯幻想成真,瞬间感到死亡正在逼近。弗兰克尔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害怕,但在老犯人眼里,什么未完成的手稿,什么金银财富,什么爱恨情仇,眼下最重要的是活下去。在集中营里,每个囚犯除了身体什么都没有。当你几乎失去了生命,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你就不再害怕死亡了。过了头几天,集中营的新犯人连毒气室都不怕了。

如何健康地活着,看到家人,成了维克多每天思考的首要问题。有一天,弗兰克尔突然从一个老囚犯那里得知,如果他想在集中营里生活,就必须每天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按照老狱卒的话说,弗兰克尔虽然每天需要干十几个小时的体力活,但每天仍然保持满脸通红,刮胡子,挺直腰板工作。即使他的脚起泡了,他也不能跛行。否则,一旦警卫发现他身体虚弱,就会立刻把他送进毒气室和焚化炉。于是frankl用一种近乎超人的行为,乐观地看待与周围人不同的视角。在每天只有一片面包,缺乏维生素,睡眠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弗兰克尔和他的狱友仍然活了下来,甚至肠胃也比以前更健康了。

经历了恐惧阶段后,集中营里的犯人进入了冷漠阶段。在经历了恐惧阶段后,此时的他们对任何死去的人都没有感情,内心麻木,对身边的死亡逐渐习以为常。相对于第一阶段犯人对周围人死亡的恐慌,现阶段犯人只关心死者身上的鞋子和衣服是否比自己的更完美。进入冷漠阶段后,我们会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对死亡漠不关心,甚至想通过罢工来快速迎接死亡。这时候犯人渐渐变得鬼鬼祟祟,什么都不能打动他们。相反,他们认为生病是一份好工作,是一件幸运的事。

为什么犯人会变得如此冰冷,毫无生气?其实这是它们在极端环境下自然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正是因为人无法摆脱这种凄凉的状态,才把自己包裹在冰冷的外壳里,这样感情才会被延迟,以避免受到外界的刺激。这个时候,人们唯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一起讨论食物问题,用幻想暂时填饱饥饿的肚子,甚至是每天仅有的一片面包。囚犯们将讨论如何完成它。在这种状态下,囚徒宁愿逃避现实也不愿做出决定,更不愿改变,只愿服从命运。与其他囚犯相比,弗兰克尔坚信自己必须每天出去和家人团聚。正是这种信念一直激励着弗兰克尔。

经过一段时间的冷漠,囚犯们逐渐从死亡的边缘恢复正常。但是,从极度紧张的状态中放松下来后,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自己是自由的,就像做梦一样,根本感觉不到任何快乐。正如维克多在书中介绍的,1944年圣诞节到1945年元旦这段时间,其实是集中营犯人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从1944秋冬之交开始就有传言说,苏军会在1944的圣诞节攻占柏林,纳粹会撤退,二战会结束。结果圣诞节到了1944,愿望落空。直到1945年元旦,依然没有抗战胜利的好消息。

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1945年5月8日,苏联军队攻占德国柏林,纳粹战败,二战欧洲战场落下帷幕。从1945的元旦到抗战胜利只有五个月。然而,集中营里的大多数囚犯却因为战争胜利的消息而一次又一次地沮丧和破灭,使他们越来越绝望,严重削弱了他们的抵抗能力,导致许多人死亡。被集中营高压环境摧残的犯人,渐渐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但这种感觉需要重新找回。众所周知,潜水后,潜水员如果减压后迅速从深海浮到水面,会受到重创,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潜水员的正确做法一般是先减压,再慢慢浮到水面。同样侥幸从集中营出来的人,长期被高压摧残。如果不能在减压下逐渐释放,出来后很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有些人从集中营出来,作为曾经的受害者,挥霍自己的自由和快乐,把自己变成压迫者,把曾经的苦难变成为所欲为的借口。有人出狱后,经过麦田会故意恶意踩几脚。同事问为什么,这个人却给出了一个近乎扭曲的真相:“老婆孩子都死了,我也差点死了。踩几个麦子算什么?”,心已经完全扭曲了。另外,大多数人在回归正常生活后,发现家人都被杀了,自己的理想也破灭了,生活陷入迷茫,找不到方向。与家人团聚是支撑弗兰克尔成功走出集中营的唯一信念。当弗兰克尔离开集中营时,他发现他的家人已经死在了集中营里。后来,他没有像其他囚犯一样感到抑郁,也没有像大多数犹太心理学家一样移民到其他国家。而是选择留在维也纳,治疗大量战后需要帮助的精神病人。

在治疗过程中,弗兰克尔发现自己可以从集中营里活下来。“与家人团聚”的坚定信念一直自始至终支撑着他,战后帮助人民走出战争阴霾也成为了弗兰克尔的信念。正是因为这种痛苦,不仅超越了炼狱,而且弗兰克尔将自己的经历与学术相结合,创立了意义治疗法,为人们找到了重生的意义,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光辉的见证。弗兰克尔告诉读者,在意义治疗法中,关键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从事某种事业、爱某个人和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弗兰克一生都在实践意义治疗法,对生活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的他仍然开始学习开飞机,几个月后拿到了驾照。他攀登阿尔卑斯山直到80岁。

众所周知,哲学有三个著名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哲学的三个问题看似普通简单,却无时无刻不在指导和指引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哪里?”简而言之,把“目标”的意义传达给我们每个人。作为对弗兰克·维克多集中营生活的回顾,《活出生命的意义》一经出版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维克多创立的“意义疗法”被认为是继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第三个维也纳心理治疗学派。

《活着的人生意义》首发于1946。当时二战刚结束,民生萧条,经济崩溃,人们对未来生活迷茫,缺乏信仰感。如何尽快恢复民众信心,恢复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当时国家和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作为一名医学心理学家,维克多除了帮助人们走出战争的阴霾,还经常会收到很多人关于自我发展的问题。比如一个老人因为妻子的去世伤心欲绝,甚至一度想过自杀。维克多问他:“如果你死了,你的妻子怎么活?”男人直接说:“如果我死了,我老婆一定会幸福健康的过好每一天。”接下来,维克多告诉老人,他应该让自己快乐,并设定一个健康生活的目标。

正是因为不断的求助,维克多发现自己之所以能从集中营里活下来,源于“与家人团聚”的坚定信念。相反,那些没有从集中营里活下来的人,或者日常生活中的迷茫和冷漠,都源于自我人生目标的缺失。哲学家尼采曾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知道你为什么活着,那么你就能活着”。人生缺乏目标的人,让自己越来越像行尸走肉。基于此,维克多发展出从事某项事业、爱某个人、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和意义疗法三大标准逻辑,帮助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方向和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战后社会。那时候的人很迷茫,没有方向和追求,缺乏社会信仰。相反,毒品、酒吧、舞厅等诸多精神鸦片源源不断地摧毁着人们内心的麻木。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成了大家思考的问题。根据意义疗法,维克多告诉我们,从事某种职业,爱一个人,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将是我们活着的动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退休的领导和员工结束了忙碌的工作,瞬间失去了人生信念和动力。没有了人生的目标和信念,小我会瞬间产生一种逃避社会的错觉。相反,当我们一直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和人生信念时,即使遇到荆棘和障碍,我们也能化险为夷。比如,虽然只有49岁,但被誉为“真正的钢铁侠”的埃隆·马斯克平均每十年就要遭遇一次人生的黑暗时刻。很多黑暗的时刻甚至足以让马斯克破产死亡,但他坚定地改变了人类的信仰,让马斯克走出了自己的黑暗时刻,变得更加强大,更加辉煌。

《活出生命的意义》虽然出版了近70年,但它所传达的思想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在网络、电视、游戏等娱乐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人是空虚孤独的,缺乏信仰和目标,就像回到了书籍刚刚出版的那个动荡年代,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迷茫,仿佛在警告人们“摧毁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恨的,而是我们所爱的”。

越来越多的娱乐媒体让人们不自觉地陷入著名的“二八现象”,即全球20%的财富将占据全球近80%的资源,而全球剩余80%的人将被边缘化。针对“二·二八现象”,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指出,只有一种方法可以缓解“边缘人”的能量和不满,那就是这80%的人每个人嘴里都有一个“乳头”,这就是著名的“乳头乐论”。所谓“奶头乐理”,是指由于生产力的上升,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为了安慰这些“被抛弃”的大众,他们的生活应该充斥着大量的娱乐活动,比如网络、电视、游戏等娱乐媒体。

基于著名的“奶头乐理”,随着游戏、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兴起,尤其是众多短视频软件兴起后,越来越多的人精神迷茫,失去了奋斗目标,没有创新思维,不愿意多思考、多提问、多思考,只想对眼前的蝇头小利和短暂的荣耀保持沉默,渐渐忘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奋斗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从2017开始看,已经看了四五遍了。简单的阅读让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认知上的感悟。

第一,跳出舒适区,走出内心的“体制”,突破传统,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刻意实践。

第二,探索事物背后的底层逻辑,跳出画面去看画,找到自己的人生密码。

第三,跳出类比思维,打破“羊群效应”,从全局角度出发颠覆创新。

第四,输出倒逼输入,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用爱去影响别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五,增加延迟满足感,提高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

6.多思考,多要求,一直多思考,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找到自己奋斗的动力和目标。

最后,我献上“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金句: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活下来。

自卑与超越,美丽新世界,娱乐至死,硅谷钢铁侠,精神分析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