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胡适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发现,中国留学生其实是靠教当地人打麻将赚钱的。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惊呼道:“东方文明征服西方的先锋队,谁也梦想不到,但它就是136麻将部队!”

中国造纸网/1/1/view-4660809 . htm

此后,中国麻将“国技”迅速在欧美、日本等国生根发芽,日本也建立了“麻将博物馆”。

现在,世界麻将组织每两年组织一次麻将世界锦标赛。

外国“麻友”人士认为,麻将是中国的国粹,体现了思维的美德,值得作为世界遗产加以保护。

《麻将启蒙书》是怎么诞生的?

上世纪20年代,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到中国淘金。他们惊讶地发现,中国有一个娱乐项目,甚至比风靡全球的电影还吸引人。电影院外面的标语是“麻将可以天天打,好电影不一定有”之类的广告词。惊讶之余,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打麻将消遣。

这时,西方麻将史上出现了一个摩西般的人物。曾在苏州美孚石油公司工作的约翰·巴布科克是第一个尝试用英语组织和规范麻将的人。1924年,他出版了一本《巴布科克麻将规则手册》,教西方人在中国打麻将,这是一本著名的“启蒙书”,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启蒙经典。他在书中统一了英语术语的规范,并拥有版权。从此,麻将有了自己的正式英文名“Mah-jongg”。这本书在通商口岸的城市很受欢迎。从1920到1924,共印了十二版,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也有印刷和销售。

几乎从那时起,中国开始向欧美国家大量出口麻将牌。中华民国税务资料显示,1922年9月,旧金山木材商哈蒙特从上海进口了一批总价值5万美元的麻将牌,并成立了专门的麻将销售公司。这是麻将牌首次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的开始。

为了推广麻将,哈蒙特的公司还开设了免费课程。

美国的麻将牌供不应求。1922年美国进口的13万麻将被抢购一空,价格高达500美元。当年销量飙升至654.38+0.5万双。1923年,纽约公园大道的年度街会,准备邀请中国12人示范打麻将。结果就在街会后一天,用来展示的麻将牌就被看客强行买走了。

当时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甚至指出,大量骨头正从芝加哥和堪萨斯城出口到中国,中国人用这种原料制作麻将牌,然后返销美国,以满足美国市场对高质量手工麻将牌的需求。为了让西方人玩起来更方便,当时出口的很多麻将都在条、饼、万上标注了阿拉伯数字。

到1923年底,大约有15万美国人在打麻将。据报刊杂志报道,1923年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麻将广告,称某教会开设了麻将学习班,正在招生,学费为每人10美元。同年3月号,《名利场》刊登了作者福斯特的麻将推荐文章,他将一场麻将风暴描述为台风,仿佛是一场预警。他写道:“去年4月登陆西太平洋的麻将风暴中心正以其不减的风力继续吹向美国东部,今年早些时候已经转移到美国东部波士顿和缅因州的一些社交场所。据预测,麻将风暴中心将继续向纽约市进军。目前纽约市专门从事麻将教学的专家有十几位。没有私教教麻将的美国人都在如饥似渴地读巴布科克的麻将启蒙书……”

麻将成了美国女人的鸦片。

当时美国社会正处于最辉煌、最繁荣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进入现代生活。正是在这个时期,麻将这种类似鸦片的小多米诺骨牌特别受到美国女性的青睐。

此时,男性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司工作,而女性则越来越自由自在地生活。她们不用整天在家做家务,所以她们在一起度过了很多闲暇时光,麻将也成了她们在丈夫上班后最好的休闲活动。

麻将甚至成为家庭主妇解决丈夫进城打工后顾之忧的“正规疗法”。1924拍的一张老照片,展示了麻将进入美国后的特点。照片中,有四个穿着泳衣的美国女人,在游泳池的浮台上打麻将。这一幕反映了社会现实,就像《绝望的主妇》中的主妇们每周不管多忙都会聚在一起打牌一样。

白人女子瓦雷利被当地人称为“白人中的麻女王”。她一周打九次短时间麻将,外加两次“马拉松麻将”——周日早上打麻将打到11点半,然后从上午11点打到第二天晚上7点,一周打麻将30个小时左右。作为这种受欢迎程度的体现,埃迪·康特(Eddie Conte)为一部名为《当妈妈开始打麻将》的音乐剧写了一首歌,歌词中写道,“自从妈妈开始打麻将,一家人真的很热闹……”

4月24日出版的《生活》杂志封面,1924描绘了中国一对老夫妻在打麻将,标题谐音:“帕和马(Paand Ma Jongg)”,底部抛了两张牌,一东一西,似乎在暗示东风传到了西方,两边都流行麻将。

当然,无处不在的中国留学生是把麻将带到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先驱。“他们在天涯相遇,一见如故。他们一谈到外患内乱的祖国,就恨不得马上回去报效。可是船走得那么慢,大家都想家,担心无处可去。不知道哪里突然来了两套麻将牌。麻将当然是国技,听说在美国也很流行。打牌既有家乡味,又适合世界潮流。”这是钱钟书在《围城》开头写的场景,在当时真的很常见。

日本有麻将博物馆。

虽然麻将是中国的国粹,也是由在华留学生带到世界各个角落的,但在有效推广文化方面做得更好的还是日本和欧美国家,尤其是日本。

一个美国留学生拿着美国奖学金去日本学习麻将文化,临行前被希拉里接到。2007年,首届世界麻将锦标赛在成都举行。那时,他在日本的研究即将结束。回国前,他计划去中国这个麻将的发源地看看。当时作者问他为什么去日本研究中国的东西。他说,“日本有世界上最大的麻将博物馆,收藏了各国关于麻将的文物和资料。”

日本建了麻将博物馆,其他国家也组织了各种麻将协会。美国麻将协会主席路易斯·马多(Louis Mado)说:“1999年,我们成立了美国麻将协会,推广这项古老的游戏。”他们还举办了第一届北美麻将冠军联赛,吸引了200多名玩家。

Mado认为,举办这些比赛不仅为麻将爱好者提供了聚会的机会,还能让他们结交新朋友。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参赛者马特·伯格(Matt Berg)说:“我一直在玩网络麻将。我对这次比赛感到非常兴奋。和真正的选手比赛是非常不同的。我期待着参加国际麻将比赛。”

荷兰是欧洲的“麻将桥头堡”。这个游戏在这里落地,然后就传遍了欧洲。2005年,荷兰麻将爱好者成立了“荷兰麻将协会”。随后,欧洲各国的麻将协会相继出现。同年,澳大利亚、丹麦、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荷兰等7个麻将协会在丹麦发起成立了欧洲麻将协会。世界麻将组织称,“截至目前,欧洲14个国家的麻将协会已成为欧洲麻将协会成员。”

现在不仅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联赛,麻将也有欧锦赛和世锦赛。格雷姆说他对麻将的热爱是“至死不渝”。虽然未能参赛,但他孜孜不倦地发展卡友,争取组成强队参加荷兰和奥地利的世锦赛。

打麻将防阿尔茨海默病

人们爱上麻将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人甚至是为了健康而学习打麻将。

“我以前知道中国人可以用各种方法制作食物,但我没想到能把这些方形的‘小砖块’玩得这么漂亮。”56岁的美国人查尔斯·戈尔茨坦(Charles Goldstein)是奥克兰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的销售经理。有一次,邻居凯蒂老太太邀请他去做客。从此,他知道了麻将的新奇。

凯蒂一家是来自香港的移民。看到查尔斯对麻将很好奇,他们开始教他打广东麻将。“我以前喜欢弹钢琴和拉小提琴,但最近我疯狂地爱上了麻将。中国人真聪明。这个游戏学起来很复杂,玩起来很有趣。你永远不知道上帝会给你下一张什么牌。国内有朋友告诉我,打麻将可以让大脑活跃,据说还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本来查理斯只在周末去邻居家打麻将,但为了“防阿尔茨海默病”,他开始在网上寻找卡友。他在facebook上加入了一个名为“超级麻将”的团体,该团体有超过1万名成员,大家在网上交流经验和“预约”。

他们认为在牌桌上可以学到很多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但奇怪的是,“为什么中国不尝试让麻将成为奥运项目?”

(原载世园会,部分资料来源于看历史、华西杜诗报、重庆晚报)

请注明出处。原地址:/1/1/view-4660809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