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化学氯化家庭教育观念的弊端和成因。

1.1思想认识不足,家庭教育过于依赖学校。

调查显示,只有15%的学生家长真正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负有责任,并且能够很好地承担起这个责任。85%的家庭认为孩子吃饱穿暖就够了,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和学校。有些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甚至说:“孩子上学,家长出钱上学,你管他什么?”这种教育理念和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对这些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有的父母或代理监护人教育观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好”,“儿孙自有儿孙”。他们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没用,不读书照样能挣钱。不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会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感觉;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上,由于学校单方面教导,往往收效甚微。虽然有些未成年人和父母住在一起,但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家长和老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他们不能与老师合作教育他们的孩子。孩子出现问题后,家长往往只是感叹孩子没有遇到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导孩子。

1.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

由于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这些学生的抚养权一般交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父母不在身边,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监护人也没有很好的教育,既没有精力也没有教育的艺术。但是,一些亲戚朋友的责任感更差,很多只是口头承诺,这就形成了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出去玩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混在一起,逐渐染上赌博、看色情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比如,2006年3月5日,紫金县育新中学两名初二学生入室打电子游戏,就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很多家庭的老人都有迷信、打牌、喝酒等行为,对孩子也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如果只有一方父母在家,他要承担所有的家务和田间劳动,他无法照顾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长甚至外出打工,从事违法活动,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些家长虽然很清楚这一点,但他们不仅不对孩子做任何矫饰,反而认为这是赚钱的捷径。更有甚者,每当寒暑假来临,把孩子送到他们工作的城市,会让他们接触到一些违法行为,甚至让他们直接成为自己的帮手,做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1.3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据调查,目前农村85%的小学生有常年不在家的父母,孩子缺乏家庭关爱,成长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很多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度敏感、过度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一些学生产生了敌意。有些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的父母,因为经济条件富裕,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在给孩子钱的时候非常大方,没有计划,没有节制。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就靠父母的钱,模仿大人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他们在生活上追求享受,在学习上怕吃苦,怕上进,怕自由,怕懒惰。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大多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拼搏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他们叛逆,有事业心,有上进心。同时,一些单亲、贫困、残疾、成绩不好的特殊家庭,由于家庭亲情的缺失,对孩子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1.4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

由于应试教育的制约,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但在他们眼里,分数往往代表一切,只关注孩子的“成功”而非“成年”,过分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排名的名次。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有志成材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孩子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品格。家庭教育目标的偏差,让很多家长陷入了“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用暴力“逼”“压”孩子学习。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不让孩子在家做家务,还经常建议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自私、冷漠,对集体漠不关心。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非常严重。有的孩子“对窗外事充耳不闻,专心读课本”,没有志向,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不把“学会做人”作为首要任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素质较差。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少数孩子精神空虚,行为不端,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歧途。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诈骗、抢劫、敲诈勒索在农村小学生中时有发生。

1.5教育模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1)期望值太高,家教太严。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非常高,他们渴望“期待孩子成功”。因此,他们严格管教孩子,甚至剥夺孩子至少休息、游戏和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据调查,大多数父母忙于家务或工作赚钱来照顾孩子,更不用说玩耍,交流,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有些家长对市场经济和未来社会竞争的新形势认识有偏差,不分清是非,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偏心。他们鼓励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花招,助长了不当意识形态的形成,滋长了这些学生的嚣张气焰。有些家长过分纵容孩子,不管孩子不正确的言行,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他们认为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尤其是作为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在这方面更为突出。于是,孩子重视享受、攀比攀比的不良心理被养成,有的甚至养成了追求品牌、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傲慢的不良习惯。他们傲慢又迷人,性格变得任性又脆弱。

(3)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过于苛刻。有的家长封建作风严重,家长至上,不顾孩子的自尊心,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不懂的规则。有的甚至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棍棒教育,认为孩子挨打。父母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经常打骂惩罚。有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物质激励,在考试中获得一个名次或者完成一件事,都是物质奖励的回报;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正确的思想教育。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无意与孩子交流。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者对待他人有攻击性和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