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班角色游戏的观察与思考
角色扮演是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小班的孩子特别喜欢玩角色扮演,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玩偶之家游戏,也是角色扮演的一种。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象和活动,是培养孩子在交往中的兴趣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小班角色游戏的主要特点
角色扮演是3至6岁儿童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戏。小班的孩子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他们不断模仿成年人的行为。而小班幼儿的特点是年龄小,随意性大,生活经验不足,刚接触游戏,角色扮演能力差,游戏水平低。
(一)缺乏角色意识,易受外界影响
尤其是刚开学的时候,孩子还没有形成规则意识。每当我们谈到玩游戏,孩子们就涌向他们想去玩的区域,主要是玩偶之家、超市和建筑工地。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不拘泥于一个岗位,没有明确的角色意识。他们只是自己拿起材料,有的会对自己说:“宝贝,吃菜吧!”有些人只是拿着玩具走来走去。比如有一次在鹿娃娃家,王心雨正在用胳膊喂宝宝。喂完奶后,她把婴儿放在床上。看到超市里有很多漂亮的果蔬玩具,她就跑到超市买东西,没有回娃娃家继续照顾宝宝。老师提醒宝宝一个人在家很难过,想妈妈,不想回去,说“我觉得超市好玩,就不去娃娃家了。”可见,小班的孩子缺乏角色意识,对游戏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
(二)没有规则感和组织感
在比赛之前,我们会一直强调要把事情安排好。就像我们家一样,爸爸妈妈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但是每次游戏结束后,孩子们的游戏资料都是乱放的,有的塞在柜子里,有的躺在地上,有的摊在桌子上...即使有的孩子把东西放在架子上、篮子里,也不是按照类别随意摆放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也思考过。考虑到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收集了一些资料,同类资料较多,不同类资料较少,帮助孩子分类。在每个材质的柜子和篮子上贴上照片,帮助孩子搭配和整理;每次游戏前,在点评游戏的时候,也会强调物品的排列,展示孩子活动的照片等。,让孩子通过例子知道排列的重要性,也方便他们下次找材料。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游戏情况会好很多。
同时还设置了区域游戏插卡墙,在冰棍上贴上每个孩子的标记,每个区域的照片也打印出来。每次游戏前,孩子们会被要求选择他们想玩的区域,并插入游戏卡。这个游戏区会一周换一次,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应该在哪个区域玩,然后逐渐换成三天。这时,孩子已经逐渐意识到角色和规则,并能坚持一段时间。也是通过游戏前和评论环节,呈现一些相关的绘本故事和孩子玩游戏的例子,让孩子认识到规则同样重要,游戏也需要规则。没有规则,我们的游戏会变得一团糟。
第二,角色游戏中的引导和干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生来好动,靠游戏生活。”怎样才能有效支持小班角色游戏?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和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进行随机教育,引导游戏继续进行。因为小班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孩子的游戏多是平行游戏。孩子经常一个人操作材料,比如抱娃娃,喂娃娃,但是一起玩的时候也会专心做自己的游戏。有的时候,有些话是围绕着模仿素材展开的,比如:陈轩亭拿着奶瓶说“宝宝,喝奶”,然后把宝宝放在床上,盖上被子,而同样是娃娃家的张宏康只是抱着放在一边。这时候需要老师介入,引导孩子“你好,我可以进来做客吗?”陈轩亭说“好的”。进了娃娃家后,看见张宏康在空锅里做饭,没有买菜,就问“张宏康爸爸,你在干什么?”“我在做饭,但我在假装,”他说。“家里有人有空吗?”我问,陈玄庭马上说:“我有空。我准备去买菜,但是不知道买什么好?”张宏康马上说:“我想吃茄子,给宝宝买点鱼和鸡蛋。很有营养。”陈玄庭立刻出发了。在游戏中,我通过一些问题,让游戏成为生活的再现,引导孩子如何娱乐小客人,让游戏的情节丰富。
角色游戏非常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受到孩子的喜爱。当孩子扮演一个角色时,只有当他们觉得自己是游戏的主人,把自己当成能做各种工作的人,他们才能爱上游戏,并从游戏中学到更多。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提高孩子的角色游戏水平,让他们更好更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