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印象

我熟悉潮州这个名字是因为我在北京开了一家高密度的潮州牛肉火锅店。潮州在广东省的东部,紧挨着福建。与邻近的揭阳、汕头和* * *,共同组成“潮汕”地区。小镇不大,大概半个广州,一条汉江穿城而过,流入大海。汉江旁还有寒山,因韩愈而得名。来到潮州,正值初夏,热浪滚滚,几乎没有早晚温差。潮湿的空气伴随着鸡蛋花的香味,味道很像东南亚的一些旅游城市。我在这里出差只有两天。当地有同事逛吃的,足迹主要在古城。

我学的第一句潮州话是“贾爸爸”,意思是喝茶。这里流行茶文化。据说家家户户都会有一片茶海。朋友和客户来了,可以边喝边聊,但可以掩盖偶尔沉默的尴尬。走在大街小巷的时候,卖衣服、手机、文具、蔬菜的各种商家也摆了一桌子的茶海。这种混搭在市场的氛围中似乎并不矛盾。买卖不正,进门是客。

潮汕的特色茶叫凤凰单丛,它的名字充满了诗意。有意思的是,我最近去的城市都有自己的茶叶品种,苏州的碧螺春,杭州的龙井。我对茶一无所知,但当我到达当地城市时,我品尝了它。记住这个味道是这个城市的一点记忆。

潮州的街上也有一些凉茶店。牌子上列出了各种症状,对应不同风格的凉茶,仿佛能包治百病。买了一个清热止咳的杯子,店员会详细问我是白天咳嗽还是晚上咳嗽。价格也不便宜,一小杯20多,带着浓浓的中药味。明明叫凉茶,但是很烫,我喝了一身汗。

潮州到处都是这个词,意思开始不清楚了。事实上,它是各种各样的米饭、面条和其他加工食品。最多应该是牛杂粿条,和米粉很像。这里的人爱吃,也很会吃。来自美食之都广州的小伙伴们,愿意认输。她在朋友圈说到了潮州,潮州的朋友回复满屏的菜。请跟着重复,默默留下口水。

北京的涮羊肉把羊发挥到极致,潮汕的牛肉火锅专门玩牛的各个部位。雪花肉放在漏勺里,上下四五遍,肉还带血丝,入口即化。漏勺可以放在汤上保温。吃饭时,当地朋友开玩笑说“没有一头牛能活着离开潮州”

据说潮州人都知道“当当”指的是广济桥。梗“当当”源于Tik Tok广济桥的一个灯光秀视频,红遍网络。

白天的广济桥是四大古桥之一。由于古代修桥技术的限制,桥的中间是用船连接的,供人们连接时通行。断开时,起到泄洪和导航的作用。被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开合桥”,夜晚的广济桥是网络名人Tik Tok,五颜六色的灯光照耀在桥上,随着音乐的节拍而变化。后面寒山上也有灯光。广济桥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案例,是潮州的一张名片。既有历史故事,又迎合了现代年轻人的视觉喜好,让古桥有了第二春。

都说西方是海洋文明,更个人主义,更讲究规则和诚信,东方是农业文明,更集体,更保守。潮州人应该算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开放冒险,有丰富的传统。因为靠近大海,又遇上越来越密集的人口,潮汕人很早就乘坐“红头船”走向外面的世界。在海外生活的5000多万华人中,超过五分之一是潮州人。潮州人占据了全球华人富豪榜1/4的财富。中国前65,438+000富豪中有近30人来自潮汕。东南亚65,438+065,438+0个国家中,约70%的资产掌握在华人手中,潮州人约占一半。所以潮汕人可以自信地说:

李嘉诚先生是最著名的商人,他也捐款修广济桥。

当你去一个有一点历史的城市,你会参观古城,感受当地老居民的生活。大城市的面貌总是千篇一律,衣食住行基本统一连锁,喝星巴克咖啡,逛万达广场,住恒大的房子,吃金拱门。在这种环境下,只有古城才有可能找到当地人原本独特的生活方式。

早上走在古城的巷子里,电动自行车一辆接一辆的驶过,喇叭声让人难以睡个懒觉。大排档上摆着各种蔬菜,新鲜宰杀的鱼,还有不知名的水果。找了人最多的早点摊,买了个春卷,蹲在街上吃。

穿梭于甲地巷,偶然走进一家潮州民居博物馆,8元门票。一楼介绍了一些潮州风俗,潮州话,功夫茶,潮商书信,潮州音乐,潮剧。二楼有一个潮绣培训基地,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做刺绣。不知道是爱好还是生活。四楼俯瞰整个潮州古城,视野很好。不远处,是层层叠叠的旧屋顶,远处,新城的高楼与群山重叠。

各地古城的味道都很相似,从北京的胡同,到苏州的小桥流水,再到伊犁喀山的民居,生活气息浓厚,从房前屋后到小街小巷外都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似乎每个角落的老物件都有一个故事等着你去发现,但不像人们可以隔着玻璃观看的博物馆,它们还活着。

不知道哪个老板想象力和执行力这么好。k歌和揉脚整合成一个新的品类。潮州不止一家“k歌足疗按摩”。可惜由于时间原因,没有时间去体验。但是酸溜溜的画面已经在我脑海里了。我躺在沙发上,手里拿着麦克,脚泡在开水里。一股热流顺着我的腿流到我的头,我感觉到了。男的点“我死了也爱”,女的点“青藏高原”。眼看自己上不了高音,按摩师猛捶涌泉穴,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旅行是一个寻找差异,寻找相似的游戏。

不同中有洞见,相同中有感悟。

各有各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