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喜欢玩看病的游戏?
有些孩子在某个阶段特别喜欢玩一次又一次看病的游戏,很多家长觉得无法理解。而且在和孩子多次玩耍的过程中,每一个重复的故事都让大人感到厌烦,甚至有点累,吃不下饭。
孩子这样表现正常吗?成年人应该一遍又一遍地和他玩这种“无聊”的游戏吗?
《游戏力量》这本书是这样说的:
“很多家长会说,没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玩游戏,但只要你算一算,就会发现游戏的投入产出比很高。就拿我来说,我以前花在唠叨、发脾气、不断催促在一起的时间,比花在游戏上的时间要多得多。
经常受挫的孩子,或者不能通过游戏获得控制感的孩子,通常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我们称之为无力感的堡垒。
深感无能为力的孩子无法自由地玩游戏,这让他们显得软弱无助。有时候他们可能胆大妄为,不计后果,但内心深处却是极其无能为力的。如果孩子害怕受伤,害怕被拒绝,对探索世界缺乏信心,那么他们就会逃避。
为了治愈这些孩子的弱点,我们的方法是全心全意地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树立信心。
能够光明正大的了解身体的隐私,只是孩子玩看病游戏的目的之一。有时候,孩子们不得不扮演医生的角色,假装某人真的生病了。这是他们借助游戏从或轻或重的情绪中恢复过来的典型例子。
孩子扮演医生和护士的角色使他处于交流的强势一方。把注射的一方换成给别人注射的一方,简单却有效。
打针的经历让孩子感到无能为力,让他想起过去所有的挫折,想到自己无法选择做什么,吃什么,穿什么,以及无数其他无法由他决定的事情。
去医院肯定不是他的主意,但是打针游戏可以让他感觉好一点。他看到了成年人的无助、绝望和屈辱,但这一次他无比强大。
游戏可能只是假装的,但从悲伤中振作起来的需求是真实的。孩子们选择这种想象中的游戏,是因为他们需要克服注射留下的真实痛苦。不只是好玩,而是有很强的目的性。它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再次体验这个过程,通过笑声让恐惧得到释放,这也是孩子一次次玩这个游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