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抢酒射酒令简述2018-04-25
酒令历史悠久,最早诞生于西周。《红楼梦》一出,曹雪芹就借用了各种酒席和酒令,把中国酒文化的高雅推向了顶峰。《红楼梦》中的酒有多种形式,有雅有俗,既能配合当时的情景,又能从侧面衬托人物。因为在酒桌上是为了好玩,所以大多是很多人参与的场面,让人捧腹大笑。这里就讨论一下涉及到的酒序:抢红、射击、拇指斗、占花等等。
首先,抓住红色:
所谓抢红,是骰子游戏的一个名称。也就是说,掷骰子是为了玩,以获得的红点数量来决定胜负。输的人被罚喝酒,所以叫抢红。这种喝酒顺序不限人数,也不需要教育。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参与这个喝酒游戏。
骰子是中国民间娱乐中使用的一种赌博工具。相传为三国时魏国曹植所制,通常用于酒桌上游戏。最常见的骰子是六面骰子,这是一个规则的立方体,上面有一到六个洞(或数字),其对边的数字之和必须是七,所以习惯上是一点四点涂成红色。
骰子酒令在明清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人们根据骰子六面挑点的符号,编制了大量的酒单,主要有抢红、猜红、六序、卖酒等。《红楼梦》里涉及的那个是抢红。抢红的方法是:不管人数多少,掷出六个骰子,每人掷一次,每次如果得到一个“红四”,就取出来,直到六个“红四”都被取光。每扔一个红四就罚一杯酒。《金瓶梅花刺》第六十八回中,描写了西门庆和吴音儿用十二个骰子玩酒令。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各方夜宴开始前,宝玉说:“我们也要下一道令。”袭人道:“温柔点。不要大喊大叫让别人听见你。第二,我们不识字,所以不要那些字。”马斯克·穆恩建议道:“我们来抓红色的骰子吧。”这个酒令是作者轻轻一弹,应该反映了当时贵族家庭最流行的日常娱乐游戏。这篇文章是麝月提出来的,麝月在王夫人眼里是“蠢”的。可见这种酒令真的很随意,没什么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参与。女生应该经常玩,但是精神上追求优雅潇洒的宝玉似乎很无趣,就弃之不用了。
二、辐射:
射盖是古代专家研究和应用《易》的实践活动。射就是猜,盖就是盖。一般来说,射就是把一个物体盖在瓯、舆等器物下面,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经过演变,逐渐成为人们宴饮时一种接近占卜的猜谜游戏。
《韩栋·方硕传》:“尝之,则数校射之,不可胜也。朔自赞曰:‘尝易,请射之。’我没有占卜,而是说:‘我看龙是没有角的,所以叫有脚的蛇,不镇守宫室就像蜥蜴。’上图:“天哪。”给十帛。之后就可以拍别的东西了,连起来,给丝。颜师古注曰:“万物皆置盖下,故可射之,故云射之。”。“从上面的记载来看,汉代时宫廷里流行射击游戏。藏在封面里的大多是一些日常用品,比如毛巾、扇子、笔和墨水、盒子和罐子等。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玉说:“静坐无聊,要有所作为。”众说纷纭,大家在黛玉的建议下决定抽签,平儿抽到了“射”。宝钗说“社稷”是酒令的始祖,是有道理的。因为它起源于古代的占卜术,作为一种酒令,也是从汉代开始出现,到了唐代有了新的发展。李商隐有诗“隔着春——酒,趁它暖我,我提示你怎么赌,在那里,一群一群,我们在绛灯灯下掷骰子”,这种“饮酒令”包含着非常浓郁的文化气息[1]。
红楼梦里的玩法是:甲方先想到一个对象,通过一个成语或一句诗,把它的名字包含进去。并从中抽取一个词对乙方说..乙方必须联想到这个成语或诗句,然后猜测甲方认为的对象,通过成语或诗句说出这个对象的名字。可以看出,玩这个游戏需要的知识量比较大,所以难度比较大,要求也比较高。为了突出这个酒令的魅力,作者不仅制作了众多的参与者,还结合了剧情和环境的局限性。因此,鲍芹提出极限应该是“室内的春天”,也就是他面前的东西。作者对这个酒序的描写,既能呈现红楼儿女的才情,又能渲染大观园的富贵生活,还能突出人物的独特性格,可谓一举两得。具体分析如下:
1,宝琴和香菱:
宝琴在门口抄了红香园的“圃”字,于是给它起了“老”字,香菱在湘云的帮助下射了一颗“药”。书中解释,宝琴涵盖了《论语》中“吾不如吾旧圃”的圃,“药”出自什么典?应该出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药园》。“还好我有空,开了个药园子。”就是用药拍苗圃。
宝琴用的典,出自《论语》节选:“樊迟,请学。子曰:‘我不如老农。’请学会做一个托儿所。说:‘我不如旧托儿所。’离开樊迟。孔子说:‘小人,徐帆!你出好礼,百姓不敢不敬,你出好义,百姓不敢拒绝;你守好信,人家就不敢没心没肺了。如果丈夫是这样,那么四方的人都会背负着儿子。他们如何使用农作物?”“它的意义在于表达了春秋时期很少有人受教育,只要劳动者有足够的体力从事农业生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的知识分子。
湘云代香菱用的典,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药园》:“少年读尔雅,亦喜骚人语。还好我闲的少,还设法开了个药园子。冲破瓦砾,引水浇奶油和牛奶。于之扬帆,金星收天目。申请花椒的人不计其数。第二场雨全是苗,叶子参差不齐。山僧和野老各有各的看法。瓜香露,春净煮。如果老人病了,小孩会跳舞。剩下的几年有几何吗?真的很感谢你。”
两人的掩护和投篮都在红香园的眼前,可以说是这场比赛的典型教材。
2.探春和宝钗: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探春盖了“人”字。宝钗笑道:“这个‘人’字很宽泛。”探春笑道:“再加一个字,两回一拍就不广了。”他一边说,一边加上了“窗口”这个词。宝钗想了想,看见桌上有一只鸡,就射他在用“鸡窗”和“鸡人”两个字,因为她射的是“母鸡”两个字。探春知道自己在拍,就用了经典的“小鸡住在窝里”。他们两个笑了笑,各自喝了一口门杯。
探春用的佳能:鸡窗,指书房。宋楚宗,阿津人,买了一只长鸣鸡,把它放在笼子里,放在窗户上。鸡变成了人类的语言,和楚宗谈学习。“楚宗因聪明而进步很大”(见《游明路》)。后人用鸡窗指着书房。唐代罗隐写了一首名为《元熙张颐人居》的诗:“鸡窗夜悄悄开书,鱼槛春铺渔线。”【2】鸡人,古代皇宫中,早晨用佩戴红色饰物的侍卫宣布黎明,形似公鸡,再用鸡人表示黎明。
宝钗用的经典:摘自《诗经·役君》:“鸡住喧嚣,白日黄昏,牛羊下来。君子在役,何乐而不为?”讲的是一个女人在牛羊黄昏归巢时,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故事。说起“鸡人”,人们往往会想到薛宝钗在《贾政伤逝词》中的谜语:“谁把两袖烟带到宫廷,谁就永远得不到琴上的机会。”不需要一只鸡来筹钱,也不需要一个丫环半夜来添。焦守朝归黄昏,心日日炸。时光飞逝,一定要珍惜,风雨会变。“虽然由于版本不同,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个谜语属于谁。但是,这里面确实有预言感。按酒序,应该是宝钗的,这可能是她以后生活的写照。对比宝钗所用的典,以及宝钗《白海棠赋》中的“白天珍重你的美,藏起你的门”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与宝钗有关的诗歌总是涉及到“等丈夫”这一主题。这些描写与《脂批》中“弃宝钗之妻、麝月之婢”、“悬崖上的放弃”等内容相吻合,可见宝钗的结局是确定的。
3.李纨和岫岩: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李纨写“瓢”字,岫岩射“青”字。他们互相理解,喝了一小口。”文笔比较简单,外人不太懂。好像两个人在打哑谜。
李纨的《瓢》取自苏辙《九天三首》诗中的一句:“瓢挂壁空,九天若一乐”;邢岫烟的《绿》是唐代刘希夷《新丰送友人》中“泪随黄叶,愁引青生”这句话的典型。以及杜甫《论雪》诗:“瓢弃无青,炉似红。”已经收录了五个字,盖,射,底[3]。总的来说,这三个字都和酒有关。“绿”字也与酒密切相关。从唐代到宋代,传统酿造的酒(包括浊酒和清酒)都是绿色的,所以宋代有很多描写绿色酒的诗词。比如龚超上溯到《松山集》,《雪浪寄诗三韵》说:“开瓮鸭头青,磨刀鱼眼妒”,石昊的“志锋”“瓢”“瓶”都可以解释为《说文解字》中的一种酒具。
4.宝玉和宝钗: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钗答“宝”字。宝玉想了一想,才知宝钗这是在演戏,指的是自己戴的通灵玉,便笑道:“姐姐取笑我,我却打中了。说的时候别恼,只是你妹的‘钗’字。”他们问,“怎么做?”宝玉道:“他说‘宝’,底下自然是‘玉’。我拍的是‘簪’字,古诗词曾说‘打掉玉簪,红烛寒’,我就拍了。”湘云道:“不能用时事,两个都要罚。”香菱连忙说道:“不仅时事,还有消息来源。”湘云道:“‘宝玉’二字无由来,不过春联上或许有,诗词书籍上却无记载。”香菱道:“前天我看了岑家洲的五言律,有一句话,说这镇上有许多宝贝。你怎么能忘记呢?后来看李义山的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不生尘’。我甚至笑说,他的两个名字原来都在唐诗里。”
宝钗的“宝”字字典,反映了唐代的诗《送张到》:“此镇多宝,勿累贫。”宝玉《钗》字典见唐代郑谷《府间墙》:“断玉簪,应谈长山。”社稷本身就有隐晦的含义让人去猜测。正如作者用谜语作为预言一样,他也用佘福引用的诗歌作为人物未来遭遇的暗示。尤其是宝玉和宝钗更明显[4]。显然,这里的“小心别累着穷”的意思,与后来失传的“雪夜破毯,寒冬咽喉痛”的意思相呼应,是贾家败落,宝玉流离失所的写照。《诗卒》中“断玉炼红烛”有多处“玉炼”,但本文用的是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断玉与柴的意思,应该是为柴与老阎两个女人分东西的结局埋下伏笔。
香菱补“宝钗不出尘”,出自李商隐《残花》:“残花哭露,不留春,谁点谁不怨。若藏梦,宝钗无尘。”此诗惜“残花”留春,使宝钗日日被尘封。据吴世昌先生考证,这首诗被认为是“永远在我心中”。诗意的一面,无论是“怨天尤人”还是“独自生活”,都是一个年轻女子的寡居生活,她的“孤独”苦难被“残花”掩盖。这个“颜”字重复了宝钗《白海棠赋》的句子,显然还是夫妻分居的意思,而香菱说这句话里没有“玉”字,与“射”无关,只是说“人名本来就在唐诗里”。香菱随口带出来的这句话,可能就是作者重新命名宝玉宝钗的原始依据,充分体现了作者刻画人物的独创性。
《红楼梦》中的宴席铺张浪费,酒品五颜六色,风韵高雅,趣味低俗。曹雪芹可以说是第一个把人物与酒品、诗词甚至最后的结局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人。从敦诚敦敏等人的诗中,可以看出曹雪芹善于饮酒,对酒情有独钟。他充分利用书中各种可利用的元素,如酒食、酒、酒具、酒单等等,为人物和情节服务。这些描写都是白说的,有借酒消愁的情节,有借酒闹事的事件,有借酒画人的妙用,有借酒藏尸的效果。
参考资料:
张希玲:《论酒序的描写》,世纪桥,2008年第7期;
[2]蔡义江:《红楼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第1版,190页;
[3]蔡义江:《红楼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第1版,191页;
[4]蔡义江:《红楼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第1版,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