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陈廷敬。

清朝康熙年间,由于康熙帝的努力,清朝开始进入辉煌时代。皇帝的睿智使政治环境相对宽松透明,并像《《春夜喜雨》》一样,诞生了珠儿、索玉图、许、等一批政治明星。但是,纵观这些名臣,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珠儿被剥夺了权利,她死了,许上了官后英年早逝...

只有陈廷敬是个例外。康熙61年,陈廷敬从政53年,共升迁28次,一直是文渊阁大学士、高官。清朝没有宰相,一个大学士相当于一个宰相。陈廷敬辅佐康熙半个多世纪,成为康熙朝的重要大臣。难得的是,在康熙千变万化的政治舞台上,陈廷敬死后备受尊崇,被康熙皇帝称赞为:大度成熟,近乎完美。

知道陈廷敬的人可能不多,但他编纂的《康熙字典》几乎家喻户晓。陈廷敬一生安稳,励精图治,成就了康熙的八字评语“赦而老,近而全”。在复杂的官场中,陈廷敬为什么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凭什么能屡任要职而不失皇帝信任,成为政坛常青树?

纵观陈廷敬的仕途,你会发现陈廷敬的一生并没有太多波折。他既没有李光地因贪位忘亲而被官方弹劾的案例,也没有许和许兄弟时而“势如破竹”,时而“罢官消闲”的戏剧性人生。陈廷敬步步谨慎,通过对朝廷脚踏实地的忠诚和与康熙数十年的长期关系,逐渐获得信任,稳步攀上权力巅峰。这种人生哲学和为官之道,就像龟兔赛跑的获胜逻辑一样。虽然慢,但是稳,能笑到最后。

?第一,不怕慢,就怕站。稳定才是硬道理。

陈廷敬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现在他的故居,皇城相府,已经成为山西著名的旅游景点。陈氏家族作为晋商文化的早期代表,早在明末清初就南渡东南亚,北达俄罗斯,财力雄厚,一面富庶。

陈嘉很富有,也很有学问。明清时期,陈家乐享客家鼎盛,人才辈出。其中学者9人,院士6人。其中最突出的当然是陈廷敬。

原名“敬”,自幼才气横溢,“念念不忘”。顺治十五年参加宫廷考试时,顺治皇帝因为与另一考生同名,特意在名字上加了“廷”字。经过宫廷考试,陈廷敬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是明清两代的人才库,官员一般从这里选拔,因此庶吉士也被视为“蓄水池”。

庶吉士的工作很“高尚”,平时的职责主要是向皇帝解释经典和史书,帮他起草诏书,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所以从三十四岁开始,陈廷敬就成了康熙的老师,给年轻的皇帝讲课,交流思想和学习。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地位,陈廷敬在与皇帝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显示出他的才能并获得赏识。有一次,被康熙皇帝称赞:“天天讲学,开导我的心灵,非常有益。”又赐他内外绸缎二匹,作为赏赐。

然而,朝廷是复杂的。陈廷敬虽然深得康熙宠爱,但毕竟初来乍到,官位不大。最重要的是,他是汉臣。清廷虽然创造了著名的“满汉全席”,但满族大臣之间从来没有真正的和睦。有很多事情满族大臣能做,汉族大臣做不到。初入仕途的陈廷敬深知其中的严重性,所以处处小心,事事谨慎。

此时的康熙朝廷看似平静,实则波涛汹涌。借助索图和明珠在朝野的力量,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索党和明党。康熙的两位重臣,同为正大臣,看似和睦,实则各有野心,急于击败对方,执掌政纲。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他们想尽办法拉拢人才,而备受皇帝器重的陈廷敬当然也想尽办法拉拢。

?面对索党和明党的密切关系,表现得相当明智和聪明。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岳父李振业的指点,他知道两党的斗争必然是两败俱伤,只有自己清正廉洁,不同流合污,一心为皇帝着想,才是正道。于是,采取了中立的态度,牢牢记住了李告诉他的“等”字,摒弃浮躁,韬光养晦,让自己像乌龟一样慢慢前行。

事实证明,陈廷敬的判断是正确的。对于一个根基不稳的年轻人来说,稳定才是硬道理。

二是路线正确,站在皇帝的立场考虑问题。

陈廷敬站稳脚跟后,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在处理政务和谏言时,他权衡利弊,考虑周全。他同时想到了皇帝的国家和世界人民。

康熙二十三年一月,陈廷敬调任吏部右侍郎,掌管户部钱财管理。上任后,经过仔细调查,陈廷敬发现铜币铸造存在严重问题。原来古代铜钱往往是为了使用的需要而重铸的,以至于铜钱有轻有重,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前一两银子可以换一千枚铜钱,陈廷敬上任后只能换九百枚。

这到底是为什么?陈廷敬分析了原因,这是商人将铜钱熔成铜并从中获利所造成的恶果。那么,商人为什么要把铜钱熔成铜呢?原来一两银子可以买七斤铜,但是把一两银子兑换成铜钱,就可以得到一千铜钱,把这一千铜钱熔化,就可以得到八斤十二铜钱。换句话说,从铜币的熔化中,商人可以获得每斤12盎司铜的利润。

众所周知,销毁硬币是最严重的罪行。之所以长期不能取缔,完全是利益驱动,导致一些不法商人唯利是图,使得市面上的铜币日渐减少。

发现问题后,陈廷敬在8月份说:“最好的方法不是增加硬币的重量,而是把重量变轻。只有这样,私铸之风才能消亡。”不仅如此,陈廷敬还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意见:“让人民也开采铜矿以增加铜的产量。随着铜的增加,铜钱的价值自然会更加稳定。”

陈廷敬被送进朝廷后,受到康熙的认可和重视,很快这些建议就被采纳并付诸实施。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同年9月,陈廷敬被提升到左都石喻的职位。当时清廷腐败严重,富户争奇斗艳,节俭之人遭人耻笑。随着奢侈的盛行,腐败谋利、违法乱纪的事情越来越多。陈廷敬对此深恶痛绝,并在反腐倡廉、革除吏治等方面提出了重要观点和措施。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陈廷敬写《劝诚除弊,请详议定制》,指出:“贪诚者,为治之要;那些奢侈节俭的人,是贪婪和诚实的根源。欲教诚者,先俭之。”意思是奢靡导致腐败,节俭导致清廉。因此,陈廷敬提出,只有在朝廷立法,才能让世人移风易俗,人们尊崇节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清廉。这一思想的中心是“节俭养廉”,与今天政府提倡的“高薪养廉”相悖,但却是一致的,对于当时现状的改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康熙帝对陈廷敬的慷慨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必须返朴归真,依法治国,务实清廉”。

陈廷敬也不遗余力地打击和惩治腐败官员。三藩之乱时,清朝在西南用兵。由于财政困难,政府打开了捐赠之门,云南巡抚王纪文积累了大量的捐赠粮草。三藩市平定后,王纪文仍有514,600多粒大米和11,615,000捆粮草。按常理,王纪文应该把这些储存的粮草用于军事用途,但他用银行的钱购买粮草,而且数额巨大。

康熙二十四年,陈廷敬上书《铭记事实,匡正国家之祸》,弹劾王纪文。他以为战时不用捐粮草,用的是国库白银。军队凯旋后,他向各省官员发放官俸,差额高达90万两。在获得勋章的第一天,王纪文就被免职了,史书记载从此“清规戒律被整肃”。

在奖廉惩贪、治吏方面,陈廷敬清正廉明,主张具体可行,确有独到之处。它在康熙帝大政方针的实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提倡他人诚实的同时,陈廷敬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有一次,有人拿着女儿的礼物来庆祝他的生日,想成为陈廷敬的得意门生。当时布衣中的富有地主,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获得官职,往往通过送礼来收受贿赂,投靠贵族家庭作为自己的门生。陈廷敬痛恨以权谋私,也从不接受这样的门生。当他得知对方的目的后,便将他拒之门外。谁知对方贼心不死?他们在门外守了几天,在一个月的一个漆黑的夜晚,闯进了陈的家。当他们看到陈廷敬时,他们跪不起。然而,即使如此,这仍然无济于事,陈廷敬大声谴责它。

陈廷敬不为金钱所动,也不为家庭关系所动。其弟陈,是河北武安县知县,深得民心,有“陈青天”之誉。任期届满后,陈写信给他在北京做官的大哥,要他在北京另谋高就。

深知官场险恶,陈廷敬应弟弟的要求,给弟弟写了一封信,劝他知足,不要逃避公务,还是回到家乡管理自己的田地和庄园,照顾好年迈的父母,以诗为伴,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收到信后,陈回到家乡,赡养父母度过余生。

作为一个清廉的官员,陈廷敬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尽管他是宰辅的官员。他经常背诵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的话,说自己饿的时候总是半饱,所以被称为“半饱俗人”。他过着节俭的生活,他的饮食很差。他冬天只吃咸菜,感觉很好吃。他写了一首诗说:“碎杯易酸苦,京中多旅人吃人。Somo冬天味道不好,菜根占了菜花的春天。”陈廷敬已经在北京当官50多年了。他已经收拾好了行囊,但只有几套老房子,准备卖掉,回归晚年。

第三,乱世,避其锋芒,龟缩如龟。

陈廷敬始终奉行清官原则,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信任和赏识。然而,它伤害了明和锁两方的利益,使他们非常愤怒,寻找各种机会来打击。

他们发现的第一个目标是陈廷敬的弟弟陈廷彤。“明”和“锁”党用阴谋陷害他贪污,间接打击了,使他在皇帝面前的形象下降。而陈廷敬却守口如瓶,不求弟弟解释,只呆在家里,战战兢兢地写了一首诗,“穷才可以做官。”。

接着,明、索两党对亲家的打击,使深陷其中,经历了一场重大危机。张勋,山西高平人,与陈廷敬同为顺治变法中的士人。两人都是老乡,又是同年,于是结成了儿女亲家。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张勋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山西路御史顾问陈子之斥其为“上任未久,品甚多”。据说他在福建任政治使节时,国库损失了三十多万元。这就是康熙时期震惊朝野的章昊腐败案。康熙帝历来以奖廉惩贪为主,对此事非常重视,并要求直隶总督于成龙、山西巡抚马谡共同审理此案。

庭审回来后,于成龙向皇上报告案情时,兵部尚书张玉书趁机说“被弹劾的张勋在京有亲戚(指陈廷敬)为他办理此事,应一并调查!”此时此案还涉及许受贿,于是许在康熙身边行贿,并劝康熙帝:“张仪用银,有给钱者,陈廷敬也!这笔钱的收款人高士奇,与许干的学问无关。”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陈廷敬知道自己处境艰难,再多的辩解也只能招来更多的是非,于是他保持沉默,等待案件的真相。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张勋因“贪污白银九万余两”而滞留。康熙皇帝意识到陈廷敬被冤枉了,但他没有理会。对此,陈廷敬深有感触,赶紧去给康熙皇帝上书“倚老卖老,诚心祈求恩宠回国”,向皇帝道歉,恳求他回家孝顺。

事后,陈廷敬对李光地等人说:“真的是许逼着张勋做了巡抚,还要钱。后来银不要交了,教他入伙。又是许大笑道可以看出,陈廷敬在公婆腐败案中牵连很大,但他确实是无辜的。但是,既然我们是无辜的,为什么还要一再忍耐?

这就是陈廷敬的智慧,他知道乱世如虎与你同在,避其锋芒,龟缩如龟,才是上策。如此低调,既可以节省精力,为自己在康熙心目中的形象加分,也可以为以后的反击寻找机会。

回国后,陈廷敬更加谨小慎微,勤于写书,对政治事务守口如瓶,就这样过了三年。再看看许、、等人,他们也被牵连到这场风波中。和陈廷敬一样,他们也是康熙身边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表现却大相径庭。许和被撤职后,他们更加直言不讳,受贿更多。虽然被辞退了,但他们仍然留在北京写书,每天在南书房值班。如果所有的字都不是许修改的,就不能称之为旨。整个清廷,无论满汉大臣,都归他门下。

许的招摇,在康熙面前说不得,看不过去,康熙二十八年九月上疏弹劾许。然而,高士奇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康熙帝知道许和招摇、爱管闲事,气愤地说:“汉人铤而走险,极其可恨。”于是,徐和高一起被赶出了京城。

次年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徐、高被迫离京后不久,又被起用为左都刺史。此后受到重用,一直是文渊阁的大学生。

虽然与、许等人互相尊重,是挚友,但他们从未像高、许那样自我介绍,栽党夺权,也从未参与过彼此之间的权力斗争,所以能在避开锋芒后重新登上政坛。当时在“三五成群,广交朋友”的政治氛围下,满清官僚表现出一种独善其身的道德情操。陈廷敬老而慎的政治风格赢得了康熙的赏识,因此被评价为“老而宽厚”、“慎而慎”。

第四,到了该出手的时候,像乌龟一样咬住对手。

被朝廷重新开审后,陈廷敬深受感动,他知道自己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面对明珠当道的现状,陈廷敬仔细琢磨康熙的心思,准确把握他的政治使命。

一次,皇帝问陈廷敬一个问题。谈话中,当陈廷敬随口说出“明郭襄”四个字时,康熙大怒,说:“清朝从来没有设立过什么郭襄。怎么会有阿明·郭襄呢?”就是这句话,让陈廷敬敏锐地意识到了康熙帝对明珠的反感和态度,也让他知道反击明珠的时机已经成熟。

随后,陈廷敬立即搜集证据,趁着康熙检阅水师的机会,设计了连环参,直接和间接参与了明珠、索托、徐干学、高士奇四大臣。正如陈廷敬所料,这位过去地位稳固的帝国重臣再也经不起风雨,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

弹劾的结果是,珀尔被罢工剥夺了权力,她的主张被处死。许去了的办公室后,她抑郁而死,而却被逐出了她的家庭。

陈廷敬的连载参与不仅拯救了自己,还帮助康熙铲除了双方在朝廷长期存在的纷争。在关键时刻,一向稳重的陈廷敬采取了强硬手段,消灭了珀尔、高士奇等人。它的动作突然而迅速,像乌龟觅食,咬住目标绝不松手。然而,陈廷敬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清康熙皇帝的朝廷和国家。

当政治的风烟散去,陈廷敬流传千古,却只有他主持了《康熙字典》的编纂。康熙四十九年(1710),皇帝上书,命张玉书、陈廷敬编大字典。开始编纂后的第二年,张玉书就去世了,只剩下陈廷敬一个人担任首席执行官。

《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方字典。全书42卷,47035字。这部词典的编纂在汉字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词典编纂奠定了基础。当陈廷敬领导编纂这部词典时,他已经70多岁了。这部词典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部词典,是他的心血之作,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部大词典的编纂组织了30多人的编辑队伍,其中包括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律。父子在一本书上留下了名字,一时成为美谈。遗憾的是,词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无法亲眼看到《康熙字典》的出版。

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帝派太医来看他。他于4月去世,享年73岁。康熙带领大臣侍卫倒酒,并派满汉大臣前往吊唁。康熙皇帝亲自写了一首诗,举行了葬礼,非常隆重。比如说郑雯。

陈廷敬最终老死。一代清朝名士,仕途坎坷,变幻莫测,如履薄冰数十年,终于明白了官场的奥妙,有了个好下场。就像和兔子赛跑的乌龟,慢慢跑到终点,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