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正确干预游戏的方式有哪些?
第一,观察是及时介入比赛的前提。
落实教育,先观察。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的进度做出正确的判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孩子发展和延伸游戏。只有通过观察,老师才能知道孩子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是否只是材料不合适,经验有多丰富,进而决定是否加入孩子的游戏,帮助孩子提高游戏技能。教师只有观察和理解儿童游戏的内容,并在儿童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给予帮助,才能避免以成人的需求和观点干预儿童游戏。
第二,教师参与游戏的方式
(一)平行干预:指老师在孩子附近!和孩子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是引导孩子模仿,老师起到暗示引导的作用,这是隐性的。当孩子对老师提供的新教材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能玩一种方式时,老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干预和引导。比如老师提供了一些硬纸壳和月历纸,旨在通过绘画、剪切、粘贴等方式制作拖鞋等物品,但无人问津。这时老师用这些材料做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然后一些小朋友围了过来!活动继续进行。再比如,老师提供了新的塑料玩具,有的孩子就拿着一种坐在那里。这时候老师就用这些材料来插幻灯片,发夹,汽车,火箭等。,开阔了孩子们的思路,孩子们又活跃起来了。
(2)交叉干预法:指当幼儿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必要引导时,幼儿邀请教师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或教师自己在幼儿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的互动来引导幼儿游戏。当孩子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以起辅助作用。比如孩子玩开店游戏时,“店员”和“顾客”有正常的业务往来。如果扮演“店员”角色的孩子说店里忙,邀请老师帮忙,老师可以作为服务人员在中间介入,巧妙地引导孩子提高游戏技巧。再比如,一个小孩钻进了一个用纸箱做成的火车头,想玩开火车的游戏,但是没有了“乘客”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老师假装成“乘客”,告诉孩子我要去天安门广场,找谁买票。孩子赶紧找了个伙伴,假装指挥,开始玩。当老师和孩子都觉得开心的时候,老师就退休了。一方面静静观察,关键时刻再上台。当孩子的游戏只在一个层面上时,老师要引导孩子进入游戏的高级层面。比如娃娃餐厅有人在切菜,老师走过去问:“你做什么菜?”孩子想了一下,说:“炒菠菜。”老师又问:“你们有人做饭吗?孩子听后恍然大悟,赶紧对另一个孩子说:“你快做饭吧,等一下,饭和菜一起吃。“两个年幼的孩子从同时切菜变成了一个切菜一个做饭。他们在心里定下了同一个目标:“吃饭”,知道米饭和蔬菜要一起上。从而将博弈从平行博弈转化为联合博弈。
(3)垂直干预法:指在儿童游戏中出现严重违规或攻击行为时,教师直接干预。这时候老师的引导是显性的。比如在游戏中,孩子因为争夺装备而打骂,或者在玩“死亡”、“上吊”、“暴力”等游戏时,老师应该直接干预引导,但这种方式容易破坏游戏氛围。
第三,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无论老师如何介入游戏,既然介入,目的就应该是对孩子的游戏行为给予具体的指导。
(1)语言引导。
1.提问。提问主要用于了解儿童游戏的现状和儿童的具体想法或启发引导等。宜用友好平和的提问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比如“你想做什么?”“你打算怎么办?”目的是引起孩子的思考,逐渐学会明辨是非,做出明确的行为判断。比如中产阶级的孩子,随便往鱼缸里扔点吃的。老师看到后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通过问小朋友想看鱼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来学习。他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金鱼的特性,老师引导他寻找答案,而不是告诉他现成的答案。为了挽救小金鱼的生命,他还及时更换了被污染的水。
2.小贴士。提示主要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或者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性的时候。老师用一两个简单的提示性提示,帮助孩子理清思路,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比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的游戏卡住了,玩不下去了。老师使用暗示性语言“让我们一起处理一些。”指导孩子们自己画、切、捏、缝煮熟的蔬菜的工作坊进行得如火如荼。
3.鼓励和表扬。主要是肯定孩子在游戏中的创造性和积极的游戏行为,提出希望。表扬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意志品质,以加强孩子积极行为的产生。比如,老师给大班的孩子们讲完战役中活捉张的故事后,有孩子提议做一个战争游戏,用一块泡沫板做成的顶,然后有的孩子扮成勇敢的解放军战士,还有一个孩子扮成张,游戏就生动地开始了。老师抓住了机会,及时表扬了这些孩子的脑子,提出希望孩子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比如一场体育比赛,两队的比赛规则要求每人先跑30米,然后投三个球,再回头看哪队先赢。有的孩子能严格遵守规则,投不到三个就不回,坚持投三个又没中。老师高度赞扬孩子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坚持,强化了孩子积极行为的产生,也对其他孩子起到了暗示作用。
(2)行为引导。
1.肢体语言是指老师对动作、表情、眼神等的运用。在指导游戏时对孩子的游戏行为进行反馈。例如,老师应该通过点头、赞许的眼神、开心的表情甚至拍手来认可孩子在游戏中的创造性行为。老师可以通过手势、摇头或者面部表情来否定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或者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
2.提供材料。根据中央教育学院IEA课题组的调查,幼儿能否选择活动素材,以及在活动中的自主选择程度,直接影响其活动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儿童的闲置率最高。随着可选材料的增加,闲置率降低,通信频率增加。在可选材料的情况下,闲置率最低,交流频率最高。由此可见,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素材,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要根据情况及时获取新的素材。比如几天没人参观的科学角,老师戴上放大镜,孩子们又活跃起来了。在“小舞台”里,老师们放入魔术箱、帽子等。在时间上,孩子们从原来简单的歌舞表演中加入了新的玩法,花样更加丰富。
3.场地布局:老师期望孩子发展什么样的行为和方向,可以通过场地布局的影响来实现。比如老师想减少奔跑和粗暴的游戏,可以用隔板或者家具把空地挡住,把吵闹和安静分开。再比如,有些角落没人光顾,可以通过换场地来吸引孩子,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规划、设计、布置场地。
4.动作示范。规则游戏因为玩法和规则的限制,必须先学会才能玩。所以老师要给孩子适当的演示和讲解,帮助孩子掌握游戏玩法,理解和掌握规则。在创意游戏中,比如表演游戏,老师可以在小舞台上给孩子演示,既能激发孩子的表演欲望,又能给孩子展示各种表演技巧,供孩子模仿。老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表演,表演中暗含示范。
在游戏时间里,教师不仅要提供有创意的游戏条件,还要提供玩常规游戏的条件,鼓励孩子自己玩常规游戏。在创意游戏中,也要加强孩子的规则意识。简而言之,儿童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巧”字,即巧妙的指导使之延续、完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