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2读后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主
所以《君主论》里提倡的不是内圣外王的“王道”,而是利己主义的“霸道”。君主只应遵从自己的意志,至于仁政或暴行,必须遵从达尔文式的实用主义。马基雅维利主张人性本恶,仅靠君主的道德仁慈不足以使社会稳定,政权稳固,这与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国法家的思想主张有些相似。韩非子的意见是“有许多人无法抵抗邪恶,只有惩罚和刑罚才能约束他们”,而马基雅维利的见解是:“先有权力成就君主,后有法律,血立法最有保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阐述的权力手段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就像韩非子《武竹》中的等兔子的典故一样,要与时俱进,不要沉湎于过去的旧经验。但马基雅维利对人性的刻画,对权力游戏规则的把握,仍然有着深刻的见解,值得反复琢磨。
《王子》是在意大利解体的情况下写成的。列强之间已经脆弱的权利平衡,各方联合连横多变的联盟。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决策者们肯定会如坐针毡。支持谁,攻击谁,背叛谁,什么时候做决定...一步走错可能导致全盘皆输。鉴于当时的事实,马基雅维利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主的具体建议,完全是围绕着统治者如何保护自己的脑袋,扩大自己现有的权力,将政治博弈与道德要求分开,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君主的责任、品质和手段。因此,我不打算在笔记中讨论道德方面的考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只需要有一些见解。
君主应该专心于军队的建立和训练,以免为其他目标分心。因为只有兵法才是指挥官必须掌握的专业,而且这个专业有相当的作用,不仅足以保证继承皇位的君主,也是平民登上皇位的捷径。另一方面,过于安逸而忽略了这个专业,往往会导致君主被迫下台。忽视这个专业是亡国丧权的主因,而掌握这个专业是靠夺权谋国。
不整顿军队会带来无穷的麻烦,让人看不起你。这是君主应该防范的奇耻大辱。武装的人和非武装的人不能相提并论。不要指望武装的人会心甘情愿地服从手无寸铁的人,也不要指望手无寸铁的人会在武装的仆从中高枕无忧:一个人多疑,一个人轻蔑,这两个人是无法共事的。所以,除了已经提到的其他不幸,不了解军事,就无法赢得士兵的尊重,也无法依靠他们的忠诚。
可见,军事应该是国君在此读书的重要任务,平时要好好学习,不能等到战争爆发才临时抱佛脚。至于锻炼头脑,君主要读史,从史书上研究杰出人物的行动,观察他们在战争中的一举一动,研究他们胜败的原因,从而模仿前者,避免后者。最重要的是效仿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行动。那些人自己也以以前受到赞扬和尊重的人为榜样,记住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行动。
如上所述,为了研究事情应该怎么做而忽略事情实际上是怎么做的,这样的人无法自救,往往只会带来自己的毁灭。凡事标榜仁义道德的人,最后都会惹上麻烦。所以,要想作为君主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不虐待好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应用这种认识。
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最值得称赞的是,他拥有上面列出的一些被认为是好的品质。但由于人的条件所限,不可能在性格或行为上样样都有。在这种情况下,君主应该足够明智,知道如何避免可能导致他失去权力的恶名。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警惕自己不要染上那些可能危及政权的恶名。再者,即使是坏事,不做也可能危及自己的政权,所以要坚决去做,不要担心坏名声会招来别人的谴责。归根结底,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东西看似是美德,但转化为行动时,却带来了毁灭;有些东西看起来很邪恶,但把它变成行动,也许能确保君主的安全和人民的福祉。
人们认为,被人说慷慨是好事,但如果君主的慷慨行为赢得了好名声,就会害了自己。大家都觉得应该做好事不被人知道。如果君主真的做到了,谁也看不出他的大度。这样一来,难免被骂小气。所以君主为了维持宽厚的声誉,不得不加重百姓的负担,苛捐杂税用到了极致,滋生了民怨。因为慷慨冒犯了很多人,只满足了极少数人。如果国君看到民怨越来越大,有意改变作风,但只要一改变作风,马上就会落得个小气的名声。
明智的君主不应该在乎吝啬的名声。国库充裕,他有资源抵御外敌入侵。他也可以积极建设,不勒索钱财。反而没有被压榨过的人会认为君主很慷慨,这些人是大多数。而认为君主小气的人,大多是没有从君主那里得到好处的人。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但君主的大度行为有利于激发军队的斗志。比如君主带兵出征,靠抢劫、掠夺和赎金维持开支,他经手的财产都是别人的,所以他必须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大度,否则他的士兵不会追随他。简而言之,君主花的钱可能是自己的,也可能是臣民的,否则就是别人的钱。在前一种情况下,他应该存钱;后一种情况,他要随时随地大方。
我相信每个君主都希望人们说他善良,而不是残忍,但他应该注意不要误用善良。有些君主是出了名的残忍,但他们给国家带来了秩序和统一,恢复了以前的和平和忠诚。只要残暴能够维持臣民的团结和忠诚,君主就不应该介意残暴的恶名。相对于过度仁慈导致长期失序进而导致杀人抢劫,所以整个社会遭殃,极少数的残暴事件显然要仁慈得多,因为君主下令行刑只伤害个人。但涉及到决策和采取行动时,君主必须是严肃的,避免杯子的影子。君主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以周密的考虑和人道主义的情怀进行调整,避免因过度自信而轻率,或因过度猜疑而偏狭。
被爱比害怕好,还是相反?答案是两者同等重要。既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害相权取其轻自然比被爱更有保障。这是因为,总的来说,这个世界是忘恩负义的、任性的、自吹自擂的、虚伪的、安全无虞的、贪得无厌的。如果你给他们好处,他们的心就会转向你。在患难还远的时候,他们愿意为你赴汤蹈火,他们的财产、生命甚至儿子都可以奉献给你。但一遇到紧急情况,他们就会转身离去,再也不回头。如果君主相信他们,他不知道如何提前计划。他只想完全依靠他们,会毁掉长城。如果友谊是用钱买的,不是建立在相知相惜的高尚情操上,那么是可以用权衡两个来买的。那种友谊不是你真正能拥有的,所以你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索取和付出。得罪被爱的人比得罪被怕的人多,这是人之常情。因为爱情被认为是靠道德约束来维持的,而人性既然是恶的,当然你也不想在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被道德约束。恐惧就不一样了,是靠对惩罚的恐惧来维持的,那种心理是不会消失的。
关于君主是被爱戴还是被敬畏,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是,既然爱戴君主是出于人民的意志,那么君主就管不了我,但是民主敬畏君主是出于君主自己的意志。所以,一个明智的君主,只要尽力避免民怨,就应该只遵从自己的意志,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意志。
君主信守诺言,诚实不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然而,环顾当今世界,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成功的君主并不把守信当回事,他们善于用狡猾的手段愚弄世人,用这种手段征服讲究诚信的人。君主应该选择狐狸和狮子作为他的模仿者。因为狮子躲避不了陷阱,狐狸也保护不了自己不受豺狼的伤害,所以要像狐狸一样认清陷阱,要像狮子一样吓住豺狼。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把兽性掩饰得很漂亮,做一个大骗子,伪君子。
一个君主不一定具备上面提到的所有被认为是好的品质,但是真的要让人觉得他什么都有。我甚至敢这么大胆地说:拥有那些品质,随时随地去练习,肯定会害了自己;另一方面,让人们觉得自己具备所有那些品质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让人们觉得自己富有同情心,忠诚可靠,有人情味,诚实虔诚,让人们相信自己会修行。
君主为了维护政权,往往需要背叛信仰,违背人性,违背宗教信仰。所以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随时适应运气之风和形势的变化。而且,如果可能的话,君主不应该忽视美德,但在必要的时候,他应该知道如何作恶。
贪婪是君主最容易招来怨恨的,也就是强占臣民和妻女的财产。这必须避免。只要财产和名誉不受侵害,大部分人都会心满意足的生活。
君主被鄙视只是因为他被看穿了心思。大家都认为他不体贴,肤浅,懦弱,胆小,优柔寡断。君主应该小心翼翼,像守礁一样防备这些印象,尽力保证自己的行为表现出高贵、勇敢和坚毅。
善行和恶行也会招来怨恨。所以我之前说过,一个君主要想维持政权,往往要放弃理想。一旦你相信你为了维持政权而不得不依赖的群体是腐败的,无论是人民、军人还是贵族,你都得迁就他们的喜好,以满足他们。
君主受到世人尊敬,无非是通过他的野心来显示他非凡的才能。君主每做一件事,都要争名夺利,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才智超群的伟人。一个有明确敌人和朋友,并且毫不犹豫地表现出爱恨情仇的君主,也会受到尊敬。立场鲜明比保持中立要有利得多。原因如下:如果你有两个强大的邻居打架,一个征服了另一个,你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害怕获胜的那个。不管是哪种情况,你公开表态,抗争到底,永远是上策。因为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你不表态,你就注定是胜利者的猎物,战败的一方会暗自说自己是幸运的。你不能再指望有人保护或庇护你。说到底,胜利者不会想结交不愿拔刀相助的多疑朋友,战败的一方也不会因为你不愿和他在一起而庇护你。
事情总是这样:和你没有交情的人会要求你保持中立,和你有交情的人会要求你拿出武器公开表态。为了避免眼前的危险,优柔寡断的君主通常采取中立政策,这通常会带来麻烦。但是,一旦君主大胆表态,如果你支持的一方获胜,即使他再强大,你也要看他的脸色,他对你至少有道义上的责任,所以你们之间才会有友谊;人家绝不会无耻到用这种忘恩负义的手段来压迫你。况且胜利从来都不是那么彻底的,即使是胜利者也完全没有顾虑,尤其是涉及到正义的时候。反过来说,你支持战败的一方,他就给你庇护,你能做到的,就帮你,你们就成了创造命运的生死朋友。至于第二种情况,当形势让你有恃无恐无论哪一方赢的时候,选边站就更明智了,因为你有甲方的帮助去打败乙方,如果乙方聪明,就应该帮助甲方..得到你支持的人一定会赢,但他赢了就在你的掌握之中。
此外,君主还应显示其识人之道,提拔人才,对待各领域的优秀人才。他还应该鼓励公民安心工作,无论是在商业、农业还是其他行业,让所有的人都乐于获利和增加生产,而不用担心财产被掠夺,并愿意创业,而不用担心税收过高。君主应该奖励那些积极从事促进利润、增加生产、创办企业或有志于提高城邦或国家利益的各行各业的人。
君主选臣,非小事:是否是好臣,取决于君主是否知人善任。当我们判断主人的智力时,我们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对他周围人的观察。如果他身边的人很有能力,很忠诚,我们说那个人很可能接近智慧。因为他有识人之术,使有才能的人出人头地,也知道用人之道,使人忠诚。但是,如果他身边的人无能或者变心了,我们对他有不好的印象也不能出错,因为他犯的第一个大错就是用人不当。
但是,君主如何鉴别大臣的好坏呢?这里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你只想到自己却很少想到君主,你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种人永远当不了好部长,你永远不能信任他。因为他掌握着别人赋予的权力,他不应该只考虑自己,而应该处处为君主着想,为在此的君主的利益着想。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大臣不逾矩,君主要处处为他着想,善待他,奖赏他,让他觉得亏欠了你,与他分享荣誉,帮他分忧解难。现在,他明白了,国君和他重生的父母一样,天生不贪高官厚禄,不畏变化。双方只要恪守君臣之义,自然会坦诚相待。否则,结果将是两败俱伤。
每个人都喜欢听一些奉承的话,这是所有君主都难以避免的错误,除非他们非常明智或者知道如何做出一个好的选择。人难免对自己的事情沾沾自喜,所以自恋,很难抵御阿谀奉承的瘟疫。如果你试图抗拒它,你将冒被鄙视的风险。这是因为防止阿谀奉承的方法只有一个:让人知道跟你说实话不会得罪你;然而,一旦所有人都告诉你真相,你就不会得到普遍的尊重。
所以,贤明的君主应该采取第三种方法,即选择贤明的人作为自己的大臣,只允许部分大臣有向他说真话的自由,只回答他的问题,不允许其他人或其他话题。但是,君主应该非常详细地询问他们的意见,仔细倾听,并在仔细考虑后做出自己的决定。对于这些意见和每一个提供这些意见的人,君主的行动应该让他们明白,他说得越坦白,接受度就越高。除了这些人,他不应该听别人的意见,应该坚持自己的决定,执行到底。不这样做的君主,要么是阿谀奉承的牺牲品,要么是因为善变而优柔寡断,让人看不起他。
所以君主要经常征求意见,但要掌握原则——他要听,而不是别人要告诉他。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允许提建议,除非他问自己。但他一定不能羞于提问,要耐心倾听相关事项的真相,但一定不能纵容对方不说实话,不管是谁,也不管是什么原因。
很多人认为以贤明著称的君主赢得了贤明的名声,不是因为他英明,而是因为他周围的人提供了建议。这种观点是荒谬的。有一个颠扑不破的普遍规律:一个不明智的君主不可能虚心接受建议,除非有这样的巧合,他把政务完全交给一个恰好事事高人一等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确实有可能治理好国家,但不能长久,因为帮他出主意的人会在短时间内篡夺他的权力。但如果协商的对象不局限于一个人,每个人都打自己的调子,不明智的君主永远无法协调然后收集自己的观点。每个出主意的人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一个不明智的君主既没有纠正的能力,也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一定是这样,因为别人永远不可能对你真诚,除非被形势所迫,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
马基雅维利认为,作为君主,最重要的应该是巩固自己的权威,管理好自己的国家。开光善良的美德是什么?法律是令人信服的,所以君主需要狡猾和威严——“君主必须是狐狸才能知道陷阱;一定又是狮子,为了让豺狼胆战心惊。”聪明君主要是想巩固自己的地位,通常会花以下?思考:重视军队建设;处理好慷慨与节俭、残忍与善良的关系;恪守信仰?类型;避免被鄙视和讨厌;坚定维护威严才能赢对方?尊重;任?忠于;避免阿谀奉承;与平面协调?邓芝
实际上,书中提到的君主权谋的管理方法,与现代管理所追求的“文科管理”大相径庭。并不是《王子》里的观点和想法过时了,而是不同的领域和场景,背景、目标和决策框架都不一样。在政治领域,管理就是权力,而在商业领域,管理就是职能。在权力斗争的领域里作弊是很正常的,或者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理智,或者是更进一步。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往往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所谓能以诈取胜,绝不动武,很多战术都可以在《纸牌屋》里看到。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马基雅维利语言背后的深刻思想的体验。毕竟,有组织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权利的博弈。多了解游戏规则,有助于我们突破权力和信息的垄断,从而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