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表演死了怎么办?
对于表演的批评,从表演制度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
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自然需要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给员工施加压力,但这种压力如果超标,就会适得其反。
范晓见过不同的企业,对业绩的处理也不一样,有的看到了业绩的负面影响,干脆不做了;还有人对性能很狂热,但是做不好。这两个极端都值得借鉴。
01?
不搞业绩,死。
员工没有那么大的内驱力。
在2016的小米年会上,雷军提出,“我们制定了2016最重要的战略:开心就好。我们决定继续坚持‘去KPI’的策略,放下包袱,解开绳索,愉快地做事。”
然而2016很快就过去了。回顾这“KPI剔除”的一年,小米业绩一落千丈,2016销量未进前五。2015年小米销量全国第一,2016年华为、OPPO、vivo紧随其后。
本来想开开心心的,2016可能成了小米最不开心的一年。于是在2017的小米年会上,我觉得很累,说要挽起袖子好好干,整体收入超过1000亿。
1000亿是KPI,KPI是业绩。不管小米承认不承认,雷军已经开始重拾KPI。
不可否认,虽然小米也在试错,但管理者的决定是明智的,知道了这条无法走的路,立刻跑回了原来的好路上。
人永远都是懒的。再优秀的人也需要“鞭子”来激励。光靠员工的内驱力是不够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表演其实都是在等死。
02?
搞乱性能,找死。
不要让员工在制度上崩溃。
国内“去KPI化”的企业屈指可数,但搞乱业绩的公司比比皆是。他们不看企业文化,直接看业绩指标,最后赶走一群,累死了。
传统考核难以实施、收效甚微,甚至遭到员工抵制的原因有五点。
1.注重考核,忽视激励;
2.注重评价技术,忽视利益平衡;
3.坚持事情和结果,忽视人和人性,忽视员工的真实需求;
4.员工只做业务考核,员工不喜欢被考核;
5.扣分考核为主,使得绩效考核失去了激发员工潜能的作用。
最典型的就是索尼,号称被“性能主义”毁了。
索尼的业绩指标太苛刻,对各类员工没有区别对待,员工懒于创新,失去激情。
每个公司都有不同的文化土壤,最终水土不服是必然的。
表演是一种药,能治病,乱吃也会中毒。
03?
KPI不是一切。
但是没有KPI,你什么都做不了
公司的首要目的是盈利,所以公司不问过程,只看结果。
这完全符合绩效考核的原则。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老板都是绩效的拥护者。
绩效将预先设定的业务绩效层层分解,形成考核指标,落实到每个具体岗位和员工。根据每个员工的完成情况,决定给“大棒”还是“胡萝卜”。
美国管理思想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认为,管理是在效率和人性之间的选择。
绩效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但是如果绩效进行的太过,就会被批评缺乏人性。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虽然业绩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业绩也是万万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