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学习形意拳的顺序?

桩功是根本。不练桩功的内气不足,练什么都没用,还是先练桩功吧。五行拳要按照金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原则,按劈、钻、崩、爆、横的顺序练。

下面这篇文章供你参考:

尚云祥论形意拳

作者:杨威

文章来自武当,2003年第4-5期。

第一,桩功有伸筋拔骨,动于无声的特点。

形意拳的桩功主要由三个姿势组成,不仅具有增强体质、奠定技术基础的作用,而且具有搏击、进攻的内涵。武侠谚语说“肌肉虽强,但肉厚身重”。正是因为通过运动使肌膜得到拉伸,关节才能灵活,肌肉柔韧性大,特别是能增加弹性和爆发力。只有运用到武术中,才能做到长、远、强。虽然桩功处于静止状态,但他突出了这种“伸筋拔骨”的隐藏内涵。这正是构成形意拳动作发展、灵活、快速、坚定的基因。事实上,这个特点从站在桩功就开始训练了。

俗话说:“静中之动即真动,动中之静即真静。”从武术技法上来说,沉默中不动,就是看不见,没有准备。锻炼桩功的综合基础功夫。这是内外兼修和身体运用相结合,使其按照技术要求掌握正确的姿势和动作,追求内在含义的训练,使其由静而动,全身而动,步调一致,步入形神合一的高级阶段,为“无拳无心,无心为真”的奇妙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圣人桩功强调“动于无声”的无形内涵和攻击功能。其实“静中求动”的“动”就是“意”的训练,孔子就是神气的内涵和《内经》的修炼。所以这个“动”不仅要“求”,还要“克制”,所以强调“静中有动”因为这种内在的精神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很好的调节和保护作用。此外,在八神运动中,肌肉的锻炼使血液通畅,增加了支撑力,加强了组织和细胞的新陈代谢,因此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练习三个体式是为了改变人的气质,正是因为它不笨拙,不笨拙,而是在安静的大自然中按规矩操作,让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的锻炼。

以上“伸筋拔骨”和“动于无声”两个特征的表现和作用描述如下:

(一)伸筋拔骨的表现和作用

①前额和腹部,这是身体上下的神。有利通过三关,即尾、脊、玉枕、灵根(即丹田)。在“屈龙”中,胯和腰的扭动是身体扭动的神拉。它将增强田单的活力,惠及所有人。(2)后拉、沉肩、坠肘是上肢和手臂的神拉。特别是手肘包裹下落,使肘窝向上。在掌扣正确的情况下,肩、肘、手在一条直线上,要伸展开。此为吉祥,扭伸力大,“三促”(腰促肩、肩促肘、肘促手)强。再加上内意的配合,空气会渗透到关节尖端,双手会有健康感、热流感、空气感,甚至指关节还会时不时发出咯吱声。

形意出拳时,要求“理解三星的额外实力。”不仅肩窝的肘窝要伸展,握拳时出现的腕窝也要伸展。而在桩功站立时,虽然正手俯掌,但手掌要收回,掌指前顶,虎口圆润,也有伸腕之意。在这个技术规则的要求下,虽然意图不硬,但能促进“三促”旺盛,力度可达手指。所以内功延伸,发挥远,鼓励了力量的弹性。(3)双腿弯曲,前三后七,形成“剪刀手”,这是下肢的神触。前腿30%强壮,后腿70%强壮。特别是前脚尖朝前,前膝略前倾,整个腿脚要向内夹紧。然后脚尖外摆(与前脚成45度),但后膝内扣,使前腿与后腿形成灵活而沉重的“夹紧”力。不仅对踏步和膝关节,对小腿和大腿肌肉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因为膝关节反应比较敏感,在桩中也会出现吱吱声。特别是后膝的内扣,配合上身的反扭,在腰部和胯部之间形成一个抽拉。还增加了上肢向前钻和下肢向前推的力量,对腰部的力量也有很大的贡献。从表面上看,这些要求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之处,但它们可以赋予整个身体一个整体,展示力量,打得又长又远,迅捷而坚定,带来巨大的技术效能。这也是三路体式对于培养武术实际效果的微妙内涵之一,也可以说是三路体式的精髓所在。

(二)静态表现和动态作用

经云:静是本体,动是动作,静中有动才是真动,动中有静才是真静,动也一样,身用一源。另一方面,桩功不仅谈论身体使用的效果,而且研究运动的原因。所以,始于“动于无声”。不真动则不知意,不真静则不知性。静是本性,动是意义,不静则真谛无从谈起。如果真义会动,那就是“妙用即神。”所以形意拳要求形神合一,进而追求“虚静中写时,犹在先天自然”和“静而不动,感而相通,无所不能”的高超境界。而这些追求并不是本意,是为了吸引空气,寻求攻防的妙用。三体只是起到运动和身体的作用,也是“动于无声”的开始。其性能和功能如下:

①看筋骨,意为注意上肢的尖端关节。在沉肩垂肘的配合下,手掌和手指会“动”起来,有麻木感、热流感、气感,甚至指关节也会咯吱作响。虽然意图不硬,但能穿透手掌,气贯尖节。注意下肢,前膝僵硬,后膝屈曲,在“屈龙”的配合下,膝关节“动”起来有一种痛、热流、气的感觉,甚至膝关节嘎吱作响。这样可以使下半身填塞牢固,后腿用力,还可以穿透“弹簧”,治疗关节炎、寒腿等疾病。(2)调息归结到根部,就是腹部会“动”。有热流和气感,会逐渐将真气充盈丹田,所以身强,根固,内生于内劲。如果你咽下的液体多了,就会导致腹部,会有腹部咕噜咕噜直下小腹的声音,会让你的腹腔变得宽松顺畅,对内脏和腹部疾病更有利。这就是所谓的“练丹田气”,“练丹田气久”,也就是“固本气根”,“藏真气于秘”,也就是所谓的“申远元气”一以贯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周身皆是。也是让内功的形成和发动有了根。三体是从静止中寻求运动的训练的开始。当通过动作和套路的锻炼,“上下相随”,内外一体,全身完好,明劲发挥得很好。当运动剧烈时,就会“刚柔并济”。这时候站姿要提高要求,要“体悟灵性第一”,用“神的灵与腹相合,动全身,照顾它,感受它。”这是圣·桩功从“静中运动”到“静中运动”最终寻求的深刻造诣。到了这个位置,他就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不假思索地回应”,然后就会得到“无拳无意,无心为真”的奇妙局面。这也是尚云祥先生为我们指出的阶梯,即内外兼修,身体与机能并重,向上位进军。

第二,继承“挣扎”的特长,体现“踢七分”的手法

俗话说:“踢意未失,消息要用后脚戳,与人交朋友的勇气不空,意向如风”,“赚了豆子,周五犁脚趾”,“踢七分手打三”。这些拳重于本质,突出的是要求在踢之前先练上一步的力量。这既是形意拳快速深远的特点,也是犁地连根拔起的绝技。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手法,甚至曲解了上述拳法经典,失去了真谛。所谓“走心如风”,就是把前一步的“劲”变成摧枯拉朽的强风,既猛又快。“耕田”就是要把“金滩”训练得像铁犁一样矫健,从地里拔地而起。用上一步打出的“踢”能如此有力迅速,用在武术上自然要比手的力量大得多,于是就有了“踢七下,散三击”的提法和要求。尚先生晚年所练所教,前几步都强调要练“苦功”,在形意绝技上起到了继承和发展的作用。芷的成就是意义深远的“痛脚”。反过来又挤压了“踢七分”的真正实力。

第三,动作融合灵活。

形意拳的手强调“手肘不要离开肋骨,手不要偏心”,这是形意拳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用上肢保护心脏和肋骨;但也是打法中主要的节能动作,使手臂强壮有力,身体可以靠手臂力量做成。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三促”的力量可以积累和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出洞随身携带”是“老虎抱头”的具体运用,在小臂中抱头于额下,既是保护头胸的“托”,也是起到扭坠作用的“打”,用力量托住头发。是玩和照顾的融合。论出手的力度,强调“横不横,落不顺。”“起于横而不见横”中的“横”是顾,用时蕴含气势的强弱,可用于“斗”。《降顺而不顺》中的“顺”字是“打”,用时有“过黎”之力,无论何时见到都可以用于“顾”。而“兴亡”和“横平竖直”本身就包含了“平中有反,顺中有反”,既相辅相成,又“照顾”,既是“照顾”,又是“照顾”。形式和意义严格要求普通练习,熟练了就能运用自如,形成了“打心眼里关心”的特点。

在运动中,武术动作可以保持全身放松,自然,不费力,不需要任何力气,使技术不至于停滞不前,灵活多变。四肢舒展,全身流畅,才能练好动作,找到每个动作应有的独特技巧。甚至练习,找到力量,向高级阶段前进。在桩功练习“伸筋拔骨”的基础上,练习动作时如果能再伸一次,自然就能运用自如,由软到实,再拉长,让其走得更远。所谓“先发展,后融合”,正是为了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打好基础。形意拳在做动作时要求全身和四肢放松,但要处处符合规律,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无处不在,有所克制,回到腹部,从而使动作灵活、沉重、有力,获得动力。此时,为了什么。不确定实地做什么,或者只是用拳头看看。不知进退,不知涨跌。一念之差能上进,一念之差不能苟延残喘”、“遇人则摇三摇二转”等。,精艺对灵活度的要求是自给自足,技巧也一样,哪都去不了。

四是气势迅猛而坚定,体现了“火机一击必倒”的手法

形式和意义最明显的特征是在行动和动机上既迅速又坚定。所以同行们说:“你练不出快速而坚定的爆发力,就不能说你练过。”尚云祥先生70多岁的时候也说过“如果我再有30年过生日,我就再打它30年。”。可惜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这是坚不可摧的事实。王先生专攻形意,锤炼人生,从实践中得来,是一种不同一般的经验总结。大多数人都知道王先生期望值高,不怕暴力。他一生中的事情很多,甚至不计其数,所以在武林中赫赫有名。然而,人们很少知道王先生是一个又矮又弱的人。先生一度认为尚先生不是武功材料,所以一开始就参军了,但李先生不肯收留他。商先生就是这样从自己条件差中学习,获得真知的。尚老师说的其实是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鞭策,绝不是纸上谈兵。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实用价值是巨大而有价值的。因为在形式和意图上以实力对敌的基础是讲究。硬打硬进。尚先生的“硬打”,就是不管对方是动是静,是动是静,对方是刚是软,刚打,软打,不借性,不借他力,盖打,挡打,一碰就发。这叫“硬碰硬”,真的有出招的能力。如果你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坚强。不费力,不费力,完全来自自然和谐的僵化。只有把自己的力量训练得又快又牢,才能达到。像风一样升起来就太慢了,降下来也太慢了。“起如箭落如风太慢,追风追月也不轻松。”这样才能把内心的力量逐渐填满,打好,放下,形势如雷。有了这种突如其来的、迅速的、扎实的爆发力,你就获得了不借助外力而努力,坚持下去的能力。有了它才能体现出形意的真正力量,打火时必须遵循火机的技术要求。所以,尚老师虽然已经步入了软化人的高超境地,但他还在不断充实自己的真实实力,不断修炼自己的实力。教人也是如此,形成一种刚健、迅速、坚定的形意风格。有些高手虽然掌握并善于运用属于暗(软)力本质的、沉浸在纵向力中的化浪力,但还是练得刚柔并济,有时还会去找柔。只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就觉得相辅相成。这已经成了门里的一种时尚,不然就像不上瘾一样,否则不会长久。一句话:“如果你不能练得又快又狠,到了彼岸就没有‘想打就放手’的力量了。”事实上是这样吗?知道的人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明确的答案。

第五,内劲十足,催“三节”惊“四尖”。

练形意拳的内劲,据说是“返璞归真”。因为行动,我们必须放松、和谐和随它去吧。不努力,后天不努力,从虚自然中调整身体,把散在体外的力量融为一体,连同散在体外的神和气,按照拳的规则,被吸收到腹部,与先天之气交融,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由微及微,逐渐丰富,运至全身,和谐细致。随着它的应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就会形成形神合一,一源之用的内在力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使四肢上下相随,心、气、力融入腹部,可以运化全身,逐渐形成内外合一,这就是身、体的内劲。从形意拳的三步功夫来看,基础不好,刚性不全,是无法修炼内功的。在应用上,以腰为主,运化全身,通灵神秘。尚老师是形意拳教练,所以重在练,重在找劲。他修炼的是形神合一,他寻找的是用一个本源的真正力量。不讲形式,不讲招数,只讲找力,所以训练来自于形神的完整和内心力量的饱满。

形神兼备,内功饱满,离不开对“三结”“四尖”的严格掌握和运用。景云:。打卡三段看不到,看到了就不行。“说起‘三段’,练形练意的都知道,躯干、胳膊、腿无处不在。手臂的肩、肘和手,以及腿的髋、膝和脚被分成三个部分:根部和尖端。如果这三段合二为一,腰部占优势,全身就能融为一体,浑然一体。如果分成三部分,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所谓的。拳三段无形,绝不是拳断了再用肘,肘打断了再用。这是一场技巧比赛,也是一场形式比赛。要用“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三个催力。当手被切断时,肩和肘仍然促使它们在切断处用力击打。这样的力度变化,会让手“隐形”,“不知道被打了会不会隐形”,这就是我们奉行的“一拳三段不可见”的秘诀。意、气、力融入腹部,“三节”运化。在这样的手法控制下,自然的三段一个接一个的融合,所有的“三段”都可以这样。自然的体型和力量融合成一个整体,内功会慢慢补起来。

说到“四尖”,即头发是血尖,指甲是筋尖,牙齿是骨尖,舌头是肉尖。四大提示的推出,即称之为“启动”,可见其主要依靠精神刺激的作用。也就是说“意义是感受到的,上帝赋予的也是完成的”。俗话说:“怒发冲冠,血轮急速转”。舌滚气降,虽山摇”“虎猛鹰猛,以爪为锋”“勇气在骨,牙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四个提示”的精神力量。平时锻炼的话,可以一直关心。神要去哪里,你就去哪里,你就去哪里。通过头顶、舌尖、齿扣、指扣,来增长它的威望。如果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进攻中,会大大增加消灭敌人的勇气。尚老师的教练强调形意用“神”,以唤起“四分”之气,调动内在五行之“神”,与形体、力量相结合,构成形神全、内劲足的特点。Xi志坚持不懈,锻炼自如。当博纳筋疲力尽时,他可以练习并振作起来。无论是用来御敌还是强身健体,自然都会起到宝贵的作用。

六、单独抓鹰,发挥劈拳的特殊作用。

第一次练拳,钻的是拳,转的是掌,形成三体拳。人们称之为“劈拳”,尚先生称之为“鹰抓”。这样称呼是有道理的。

1.是手掌,不是拳头,所以不能叫拳头。

2.“劈拳之形属金”是拳经的结论。既是掌,又是掌,根本没有斧的形状,更不可能练出斧的力道。完全不符合拳经要求的劈力,说明不是劈拳。

3.据云:“出其境,以鹰捉之。”既然指出起始动作是抓鹰,并且用在五行十二式的起始中,那就应该叫“抓鹰”。说起这个拳法,很普通,练形练意谁都会,但是练起来并不容易,甚至有一种练一辈子都体会不到的味道。为什么?广义来说,五行十二形,一种拳有一种劲,甚至一种拳包含几种劲。而独特的形式和意义,最根本的力量,却在于跌宕起伏,钻牛角尖。所以在拳经里,我讲了很多上下和演练的技术。甚至提出了“不知涨跌”的警告。解释“起伏”在形意技巧中的重要性。如果把“起伏”简单理解为动作的起伏,那就大错特错了。形意拳兴衰的本质体现在“搓劲”上,很少有人称之为“转劲”。而“鹰抓”是练习这种特殊力量的基础拳,所以被称为“形意拳母拳”。俗话说“起来就钻,落下就翻”,起来就走,落下就打浪。不了解“鹰捕”的兴衰,就无法理解形意的真谛。就像商先生说的:“不知道涨跌,就是傻!”我只能做好身体,不能理解重点。“这的确是开启形意的秘诀,是启发和启发后学的好词。所以《捕鹰》被视为开启形意之谜的钥匙,是阳刚之气步入阴柔,掌握刚柔相济之术,坚持纵向发力的关键。所以我努力学习。正是因为在五行拳之外,比其他拳种多了一种叫“鹰抓”的拳种,才特别重视。据说“鹰捕”堪称形意特色之一。

俗话说:“劈拳之形属金,内通肺,外通鼻。”尚老师教的劈拳,除了落掌变成立拳之外,基本和抓鹰一样。虽然这个形状从手掌变成了拳头,但是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到了意义和力的运用,就变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内涵。“鹰抓”手掌翻过来钻过去发挥其“搓劲”。劈拳是前臂曾经是斧头的刀刃,用钻的方式就像砍在斧头前。显然,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劈拳的重点不在拳肘的关节上,而是在两个关节之间的前臂上。这不仅仅是头、肩、肘、手、臀、膝、脚,还有额外的一拳。而且是超越用关节突起打人,在技术上有特殊作用的武术技术练习。

七、有一些说法和做法和一般的不一样。

除了上面提到的“抓鹰”和劈拳,还有一些动作和理论和一般的不一样,但是和拳经比起来,还是很有道理的。以下节选,供读者学习和参考。

(一)五行拳的顺序。人们练五行拳,大多是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形成了劈、崩、钻、炮、横。而商先生则说:“当你谈到五行时,你就不得不谈克制。练五行拳是为了治病,强身健体,改变气质,提高技能,所以一定要按照五行共存的原则来练。即按照金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原理,按照劈、钻、崩、爆、渡的顺序进行练习。就中医而言,遵循五行对身体有好处。就杂技而言,内外兼修更有利于身体使用。总之,无论是练拳还是治病,都要按照五行来做。否则一旦钻塌顺序颠倒,就会出问题。因为,劈属金,崩属木,合练,形成金克木;钻属水,炮属火,形成水火。不是相辅相成,而是相互促进。讲五行不合理却违背了生克规律。当然,效果并不理想。”

说起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这在国外是众所周知的。而且中医是根据阴阳五行理论来治病的,这一点在国外尤其为国人所熟知。中国武术应该走向世界,形意拳早已被外国武术爱好者所了解和练习。现代人的教学或著作中,经常说五行生克,五行的一个拳属于什么,五脏哪个部位练好。但是练习的顺序不对,原因说不通。以后外国人会调查五行拳健身养生的真相,我们无法自圆其说,纠正也不利。这不应该妨碍脸受到任何虚荣心的影响。

(2)钻石拳属于五行拳之一。一般来说,有两种运动(主要是手中的不同)。一种是前拳只向内翻,缩至腹前,后拳从嘴前钻到前拳。两个拳头如此交替。另一种是前拳先变掌,后拳从上钻时,拳向内转,撤至腹前。这两个练习和尚老师教的不一样。

俗话说:“钻拳之形属水,内通肾,外达耳”。毫无疑问需要象形的意思。我们说钻拳如电,不是指速度,而是指形象。在古代,电的意思是雷暴中的闪电,所以又叫“像闪电”。也就是说,钻拳在动作上有“闪”的形状。说它“肾内”,就是帮助肾腰的作用和功能。尚老师教的钻拳中,前踏前退半步,同时正手拳回勾胸。正手向前踏的时候,同时继续把钩住的手掌向身体上侧晃动,形成一掌。后拳由口前至前掌钻透胸部时,正手掌同步变拳向下扣至肚脐,拳心向上。这种训练方法的正手换手,然后勾回胸部,直到向前向上摆动。这个连贯的动作,既有挥臂抖腰的力量,既“如闪电般”又有活腰助肾的作用,还有独特的内裹力量,符合拳经要求。

(3)鱼形拳属于十二形拳之一。总的来说,就是学娃娃鱼,意思是娃娃鱼,也叫扬子鳄,猪女龙。我们知道,在马学礼和戴龙邦流传的十大图形中有一个“龙形”。当然也没必要学龙之类的其他动物。是李洛能先生加了两个造型。这是其中之一。* * *是十二字形,在河北流传后流传更广。我们来看看河北来的手写老谱,有戴龙邦写的《六合拳序》。它说“鱼”而不是“云”。据说有“浮水之精”,标为“剪刀股”。“森英士”和“鲶鱼”有很大的区别。尚先生说:你不知道什么是学其他形状的鱼。你觉得巨龙的“巨”很凶,有人说它是水族箱里最聪明的,所以误以为它是来取经的。其实“鲶鱼”是一种鳄鱼,不是水族箱里最聪明的,但也和它一样笨。它是游泳而不是漂浮,但它是在水里,只有头和背的上半部分露出水面,它是直线向前游的。它的爪子是掌状的,不是轻的。但在旧谱中,“森英士”的意思是“剪刀股”,也叫“香油”,有的叫“卖油的”。在动物界被称为“水上游客”,音译为“银芦”。也就是称之为“水上游客”,说明它真的有水上漂浮的本质。我们要学的是鱼,而不是凶猛的扬子鳄“鲶鱼”。尚先生还说:鱼呈灰褐色,不到一寸长,有六对细长的腿,常见于雨后的死水表面。它浮在水面上,动作很轻很快,呈左右曲线运动。“鲶鱼”和“森英士”绝不相似。根据拳经,要学的是“浮水之精”,而不是凶残。我们实际练习的是从左向右前进,而不是直线前进;练鱼拳时,手形只是拇指和食指伸出,其余三指卷曲,明显像昆虫的爪子,不像鳄鱼的爪子。从以上几点证明,我们应该学鱼而不是鲶鱼。说明商老师说的,教的都是对的。“森英士”和“鲶鱼”的谐音是游动和凶猛,所以人们认为是向它学习,写“鲶鱼”。如果真的要模仿其形,取其意,学其技,那就大大违背了拳经,动作的意思就更不一致,离它更远了。尚老师独特的传真出错能力,对形意拳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4)鸟形拳,也是十二形之一,是李洛能先生在十形之外增加的两形。大多数从业者承认他们研究的是鸟类,而不是动物。但现代词典中并没有“鸟台”这个词。尚先生说:“鸟台,又名鹳无”,是幼鹰的一种,又称“秃尾鹰”。它的尾巴很短,猎人经常用鸟来磨爪子,尤其是用来抓兔子。拳经指出“鸟台有垂尾之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它的内容,不知道它的性质,更不明白它为什么有垂尾之能。因此,一些书籍和文章要么遵循同样的模式,要么进行推测,甚至怀疑或否认“拥有垂直尾巴的能力”。尚先生明确表示:“野生4t经常站在很高的树枝上,经常头朝下、头朝下,目的是为了偷窥狡猾的或野生的鸟,以便及时发现,迅速捕捉。这是其他动物不具备的特征,所以我们要学习它的竖尾能力。”

有些书和文章把“鸟台”写成“马台”,这是不对的。因为“马泰”是匹坏马。十二形中已经有一个马形了。学它有“蹄子”的力量。既然你学会了奔马,你当然不会再去学劣马了。在一些著述或口述中,因为不知道“鸟台”是什么,有人就写成“鸽子”,这当然是不对的。还有人形容它是“一种传说中的类似鸵鸟的动物。”如果真的和鸵鸟差不多,那也只能走好,没有“垂直升空的能力”和“把东西拿下来的力量”,所以说它和鸵鸟差不多是一种误解。也有人写书把“鸟台”的形状写成“鹳”的形状。虽然现代辞书中找不到“鸟台”二字,而“兔鹳”被称为“鸟台”,写为“鹳形”,但与十二形的传统叫法并不相符,因而不恰当。这些错误应该得到澄清和理解。

至于鸟的平台造型的手法和动机,则有更多的猜测。有人认为它是“臀上一拳”,或者认为“臀打”是它的技术核心,更有甚者认为它有“摔东西砸东西的力量”,这其实是错误的。尚先生说:“鸟形台既不打臀尾,也不打臀,纯粹是为了省力,打肋腹,使两臀自上而下包裹,绑在肋上形成力,向前挤压,撑起。需要学习鸟台的垂尾能力向前向上运动,所以所谓的‘砸东西的力量’是可以练习和使用的,但除非拳经所指,否则不是这种形状的特长。”正所谓“就像一个劲的弓,五行相合,各显其能。”这种打在肋骨和腹部的动作,真的是鸟形力量的来源。

但在拳经中,已经说了头、肩、肘、手、臀、膝、脚是七拳,也叫“七星”、“七淫”。但也有人写道:“对于七智者,即头、肩、肘、手、臀、膝、足,十四用是拳之要义。”这种把人头列成偶数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当然也是错误的。而且,所谓“十四用”,就是拳经中所说的“十四种打法”,即七拳周围十三处,加上臀尾,即所谓“上下十四种打法,皆逃不过丹田之气”。但事实上,它仍然错过了“击中肋骨”,成为郭和尚云阳的绝技。如果再加的话,精髓应该叫“以上十五种打法,皆不出腹”。正是因为有了“肋腹”,人们才不知道,因为有了垂尾,才产生了一些误解。实际上,在动作的表现上,是用两臂代替尾巴,使两臂用筋绑起来,包裹成一个整体,如尾巴的形状,向前推,向上撑。这就是学鸟平台垂直尾的实力。鸟舍的尾巴比较短,所以练鸟舍形的手臂也比较短。魔刀拳虽短,但由于是腹部直接发力,并借助腹部跳动的力量,攻击力也很大。通常在使用鸟形平台时,用拳头攻击对方腹部,很容易切断空气伤人。所以在一般的使用中,拳头往往会变成手掌,称为“捂手”,既容易控制对方,又不会伤人,所以被形意的前辈们常用。一旦碰到对方腹部,就会用力,会让对方无法站立,双脚离地。虽然你很努力,但也不会害人。这就是尚先生“竖尾能力”的秘密,非同一般。形意拳各分支之间虽然有差异,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或者说各有所长。知其形意者甚少,尤其尚先生晚年所教,分歧甚多。把握该书的特点,有利于读者借鉴,也有利于弘扬他的道。

(编辑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