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孩子情绪的路线

把握孩子情绪的路线

把握好孩子情绪的路线,孩子的情绪通常是非常真实和强烈的,往往直接主导他的行为,往往一件大人认为的小事就会引发孩子的情绪波动。我们来看看如何把握孩子情绪的路线。

把握孩子情绪的路线1情绪既是体验又是反应;这是一种冲动,也是一种行为。它包括人在生理和心理多个层面的整合,与其他心理过程有着广泛的联系。孩子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平衡,往往与他们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消极的情绪状态有关。

如果负面情绪过于强烈,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或者被压抑,就会损害孩子的人格成长,造成身心功能障碍。

孩子是情感的“囚犯”

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很真实,很强烈,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行为。一个大人眼中芝麻绿豆大小的东西,往往能引发孩子非常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发一场情绪“海啸”,改变孩子的表情、语气、手势、姿势。

和成人一样,孩子的情绪也可以分为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1岁左右,儿童的情绪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恐惧、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快乐、喜悦、喜悦等积极情绪。

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帮助孩子开发潜在的能力,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甚至影响孩子的人格建构。

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触发情绪反应的情境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情况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就越取决于他的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可以因为妈妈没给他一颗糖而哭,也可以因为得到了糖而破涕为笑,这在大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情感不应该被封锁

对于孩子来说,有情绪很正常。当一个成年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观者往往会知趣地走开,或者试图用好言相劝。

但是,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可能会因此而被训斥,甚至被打,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孩子在生活中的负面情绪要用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情绪一旦产生,就应该疏导而不是封锁。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宣泄对保持心理平衡的作用。他相信说出一切可以减轻精神症状。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感到不开心时,让他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的心理压力。

哭是孩子发泄情绪的重要渠道。很少有孩子没用过哭来发泄情绪。很多时候,哭会让孩子在紧张的状态下稍微放松一点。

有人说过,最残忍的事,是不让孩子眼中的泪滴下来。这句话不是哗众取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强行压抑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体验会更加强烈,积累的能量只能伤害自己。

哭是孩子表达情绪的重要渠道,是孩子情绪的自然表达,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也不是最好的渠道。

因为用这种方式发泄情绪,往往并不能引起周围人的同情和理解,相反,往往会让人感到焦躁不安,以至于成年人会用压抑的方法来进行阻止。

让孩子学会和掌握一些合理的方法和技巧,来发泄除了哭以外的负面情绪,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方法和技巧并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是社会行为规范所允许或提倡的。

谈,这是合理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在遇到矛盾或挫折时,把心中的理由或感受告诉别人,从而找到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

儿童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成人对儿童表现出的同情或宽慰会缓解甚至清除儿童的心理紧张和情绪焦虑。即使孩子说话不讲道理,也要耐心倾听,至少保持沉默,等孩子情绪风暴过后再和他详细理论。

转移也是合理发泄情绪的好方法。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冲突和挫折时,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上,而应该尽快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

比如一个孩子为了玩玩具和别的孩子发生了争执,可以让他在外面玩一会儿,在剧烈运动中把积累的情绪能量分散到其他地方。

不要消极处理情绪。

有些孩子会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压力。激发负面情绪,偶尔使用一些不那么扭曲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暂时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和焦虑。

但如果一些严重扭曲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运用不当,会使孩子陷入更深的心理漩涡,导致他对社会的适应不良,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比如幼儿园大班的一个男生,经常偷偷欺负别的小朋友。大家都怕他,敢跟他生气却不敢说话。有一天,老师让大家集体创作一幅一百只猴子的图画。欺负别人的男孩画了一个孙悟空,骄傲的贴在墙上。

经常被他欺负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画出了手拿金箍棒、腰刀的孙悟空。他们个个怒目而视,杀气腾腾,不约而同地把孙悟空剪贴在小男孩的画像周围。大家看到这一幕,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他们借助孙悟空的手,对平时欺负他们的孩子进行“报复”。即使他们的“报复”选择了一个替代对象,他们也会像报复原来的对象一样,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孩子平时因受欺负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总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发泄或表达。当他们把情绪发泄的对象“重新定位”到一个合适的替代品时,这将产生积极的结果。

同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往往会带来负面的结果。比如一个被父母严厉责骂的孩子,可能会在父母面前“忍气吞声”,但一旦离开父母,就可能会通过破坏玩具或欺负同龄人来发泄情绪。

因为他“流离失所”的发泄对象不合适,虽然他的做法让他暂时得到了满足,但他的态度和行为并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有可能让他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要非常注意孩子如何应对各种心理压力,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发现孩子经常用抑郁、投射、自我惩罚、幻想等方式来摆脱情绪困扰,就要及时纠正,教会他们用积极的方式来代替那些被动消极的方式。这样做会对孩子的人格健康成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把握孩子情绪的路线2第一步,学会接受孩子的情绪。

不管孩子因为什么原因发脾气摔东西,最重要的是,要想孩子很快平静下来,就要接受孩子的情绪。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说,静静地陪着孩子,让孩子慢慢平复自己的情绪。

不要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说“不要哭了,因为妈妈不要你了”。这种说法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让孩子的心情变得更糟。

我见过这样的场景。当一个孩子在玩拼图游戏时,他不能把它拼对,所以他把玩具扔在地上,开始哭。

当时孩子的爸爸什么也没说,只是抱着孩子,让他在怀里哭。等了5分钟左右,孩子的哭声渐渐小了。他从父亲的怀里抬起头,看着满地都是玩具。他和父亲一起把它们捡起来,然后和父亲一起认真地把它们放在一起。

所以,当孩子有激烈的情绪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说,给孩子时间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但无论做什么,一定不能有情绪。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可以深呼吸3~5次,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和孩子说话。

我能理解我们在面对孩子激烈的情绪时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无论如何都必须做到。

第二步,帮助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发现孩子不开心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玩,你可以试着问孩子“你不开心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玩吗?”?」

这时候根据孩子的反应,给他一个选择建议,比如“上次能不能一起玩捉迷藏”,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孩子的成长和独立很重要。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纠结于自己的情绪。我们看到一个有情绪的孩子,经常会说:“你自己都不行,还懂得发脾气。”这种说法是在和自己的情绪做斗争,没有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只要问题解决了,情绪自然就消失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你还需要掌握引导技巧,比如说说话要慢,要清晰,必要时要和孩子重复,说话时情绪要稳定。

第三,分享是释放情绪的好方法。

你要多和孩子分享,也要让孩子多和你分享,让分享成为家庭生活的一种习惯。

我经常和女儿分享我的经历,有开心的,也有不成功的。因为我想让女儿知道,爸爸妈妈也会有很多无奈和不好的情绪。这很正常,但是一定要想办法释放情绪。

每天都会和女儿分享发生的事情,从幼儿园到小学。回到家,我会问她:“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吗?平时女儿说的都是一些积极向上,令人愉悦的话。

但是,女儿有时候会说,今天没有开心的事,有不开心的事。这时候我会说:“真的,你告诉我,看妈妈能不能帮到你。”

认真听完之后,我会给女儿我的建议,或者给她一个拥抱。

这个习惯一直伴随着女儿的成长,对女儿影响很大。她的女儿总是积极地看待问题,她会说:“一切都会好的。”

分享积极向上的东西,让大家在家庭氛围中感到轻松愉快。分享不开心的事,会让大家在家里有被支持的感觉。

第四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一起释放情绪。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仅仅是照顾孩子的生活,给孩子水果面包,还包括偶尔放下自己的角色,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帮助孩子缓解情绪。

周末可以选择休息一天和孩子玩枕头大战。

在客厅或宽敞的地方,准备一些枕头或靠垫,然后准备小凳子或椅子,和孩子一起拍打椅子、凳子或沙发,让孩子发泄不愉快的情绪。这个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是释放情绪的有效方式。

第五步,有效转移注意力。

用更有意义的东西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因为弄坏了心爱的玩具而发脾气哭闹,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伤心了”,温柔地抱着孩子,让孩子感觉到你理解他的情绪。

然后试着引导孩子去关注他更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我们来踢足球吧”或者“我们来玩捉迷藏吧”。当你告诉你的孩子,你必须让事情变得更有趣,更吸引人,更有趣。

不要进行无效转账,比如“别哭,我给你买个汉堡”或者“只要你不哭,我就给你买个玩具”。这种无效的转移,只能培养孩子的坏习惯,让孩子觉得只要发脾气就能得到平时得不到的东西。

这样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以为玩具坏了妈妈可以买新的,这样孩子就不会珍惜自己的东西了。

孩子经历失去心爱玩具的悲伤也是重要的人生经历,但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有效的方式积极引导孩子,逐渐让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

具有四种主要人格的儿童的指导要点

制止孩子发脾气的四个步骤说完了,接下来我们进入“四种性格的孩子的指导要点”部分。

好动的孩子焦虑。当他们心情好的时候,他们会跳舞和喊叫。当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发脾气或者摔东西。

在孩子激动的时候,如果你在公共场所,你要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让孩子控制住。如果你在家,你可以允许你的孩子释放他的兴奋。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良情绪一定是孩子发泄出来的,而不是压抑或藏在心里的。

反应型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主动型孩子,但不同的是,他们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容易改变想法。

通常,承诺是好的。你一听别人的话,就会后悔自己的选择,或者改变主意。家长需要反复和孩子确认,让孩子认可自己的决定。如果孩子后悔了,家长可以说:“我觉得这个很适合你。”让孩子接受自己的选择。

能接受的孩子,情绪波动不是很大,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被忽视。

父母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问孩子:“你是不是有点难过?想哭就哭吧!过来给我一个拥抱。”这种孩子不需要反复说,说多了会压抑自己。

敏感的孩子,内心是比较脆弱的,很多不经意的小事都会让这样的孩子产生不好的情绪。

家长要多关注这类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他们一些关心和引导,让他们的情绪得到化解。不要对孩子说:“你哭什么?”!这样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