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大班教学的思考

关于幼儿园大班教学的思考

第一部分:大班教学反思案例

儿童艺术中最有意义的教育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在儿童艺术活动中,应该把儿童的创造力放在首位,而不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应该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

案例背景:

艺术活动《狮子》选自安徽省大班。大狮子的形象夸张有力,是孩子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动物。因此,在本学期的园本教研课指导活动中,我们大班艺术团的两位老师经过协商选定了这个班级。为了上好这一课,成立了由盛玉兰、王春荣、王元和我组成的讨论组。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年龄差异,* * *调整了原来的教学计划。

案例演示:

大班艺术活动-狮子

对原教学计划调整后教学计划的思考

目标:

1,懂得保护动物,爱护环境,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试着画出狮子的主要特征,并添加与狮子相关的背景。目标:

1,懂得保护动物,爱护环境,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试着画出狮子的主要特征,并添加与狮子相关的背景。

3.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将语言视为一种内在活动并贯穿其中是非常必要的。

准备:

1,狮子图片,油画棒,马克笔。

2、儿童操作资料。准备:

1,狮子图片,油画棒,马克笔。

2、儿童操作资料。

3、《狮子王》碟片、电视、VCD。

4.画一幅扇子和一幅狮子。

流程:

1,说话引起孩子的兴趣。老师:什么动物有漂亮的鬃毛?

2.展示图片,让孩子们观察狮子。

(1)问题:你见过狮子吗?它看起来像什么?你住在哪里?

(2)老师总结。

3.教育孩子热爱动物。

(1)问题:狮子有自己的家。我们能闯进他们的家,破坏他们的生活环境吗?

(2)教师总结,

4.老师演示了狮子的画。

本文重点介绍了鬃毛的几种表现形式。

5、孩子画画,老师指导。流程:

1.放狮子王的碟剪辑。

2.对话:

(1)你刚才看到的狮子长什么样?你住在哪里?

(2)老师总结:狮子是食肉动物。皮毛金黄色,雄狮身强体壮,头上有长长的鬃毛。狮子主要生活在非洲草原。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狮子,一些狮子被运到动物园供人观赏。

3.教育孩子热爱动物。

(1)问题:狮子有自己的家。我们能闯进他们的家,破坏他们的生活环境吗?

(2)总结:要珍惜,不能随意杀戮,破坏生态环境。

4、一幅示范画

老师:你喜欢狮子吗?看,老师,这里有一些狮子。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5.老师演示狮子的画法,重点讲解鬃毛的几种表现形式。

6、儿童绘画,老师指导(背景音乐)。

(1)鼓励幼儿画狮子的生活场景。

(2)画一只雄狮或一个狮子家族。

7.孩子们编一个关于他们绘画的故事,并与他们的同龄人和老师分享。这部动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很快接受直观的东西,也很感兴趣。

让孩子对雄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加深孩子对狮子家族的了解。

在教授美术技能的同时,我们应该进行道德教育和环保教育,这将达到三个目的。

欣赏老师的模板画,目的是给孩子一种观察,给孩子美的熏陶。

示范画给孩子直观的印象,介绍头发的几种形式。

声画结合,五场自然融合。

旨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案例反思:从活动过程来看,虽然思路清晰,但从课后效果来看,孩子们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一样的,和老师范学校画的狮子没什么区别。失望的同时,我不禁问自己在活动中给自己分配了什么角色。冷静思考后,我觉得还是走不出老模式:先有老师示范讲解,然后孩子简单模仿或创造。这种方法既省时又简单,殊不知它不仅抑制了孩子的创造,还会让孩子产生盲目服从权威而没有自己想法的心态,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活动结束后,有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何让孩子的作品变得丰富多彩,如何让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如何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分享自己成功的快乐?于是,我重读了大纲,“引导孩子接触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启发他们发现美、创造美。”这段话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觉得这个活动如果调整到下面的流程,也许效果会有所提升!

围绕欣赏例子提出以下问题。第一幅画是老师的作品:这幅画叫什么名字?你怎么知道那是只公狮子?这只公狮子在做什么?它在哪里?通过这个环节,一是让孩子了解雄狮的形象特征;二是让孩子知道,作品的主要内容一定要在醒目的地方。另外,让孩子认识到雄狮鬃毛的夸张特征。

然后展示第二个孩子的作品:

图中有几只狮子?他们是谁?它们和雄狮有什么区别?除了一起打游戏,他们还会去哪里,做什么?这个环节分散了孩子们的思维,奠定了他们创作的基础。

然后比较第一张图和第二张图:

这两幅画中的雄狮有什么区别?鬃毛还有哪些画法?这两张图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这个环节的提问,突破了难点,开阔了孩子的思维,为孩子打开了想象的窗口。

最后,当老师让孩子们再给狮子拍一张照片时,孩子们当然会大胆起来。经过这样的修改设计,虽然过去讨论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论证和解释,但我觉得这个环节一定会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许这就是老师反复演示讲解后小心翼翼地画出与老师不同的图,但大多数孩子还是要临摹例题的症结所在吧!

这项活动给了我什么:

1,幼儿时期缺乏知识和经验,没有固定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孩子积累各种关键经验,比形成概念更符合孩子的需求和可能。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讨论,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开展师生双边教与学活动,培养孩子在讨论中把过去的知识转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培养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并愿意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理解和习惯。

2.艺术创作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活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表现,但自己的想法毕竟是有限的。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入个别幼儿的创作想法和独特表演,既不会干扰集体,也不会限制其他幼儿的创作。相反,我觉得是对孩子创作的促进。但是,如果把这种引进和交流推迟到孩子的作品完成之后,孩子学习、创造和超越的机会已经错过,其意义就很小了。

第二章:大班教学反思案例

活动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猜测和讨论来阅读绘本,了解绘本中蚯蚓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什么。

2.从看绘本中了解日记的基本形式,尝试用绘画来写日记,大胆连贯地说出日记的内容。

3.体验阅读和写日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蚯蚓日记。

2.选择性的把绘本拍成照片,设置PPT投影形式。

3.音效:孩子们的尖叫声和舞曲。

4.向每组儿童提供白纸和蜡笔。

活动流程:

一、直接展示绘本《蚯蚓日记》封面,激发兴趣:

1.出示封面图片理解标题。

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有趣的书。让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封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懂什么?这条蚯蚓有什么特点?(小朋友观察封面故事,知道故事名字《蚯蚓日记》。)

2.引导孩子讨论:什么是日记?

老师:日记到底是什么样的?你是这么想的吗?让我们看看这本书,找到答案。

二、老师和孩子一起阅读,了解绘本的故事内容和日记的基本形式。

1.第一次阅读启发孩子看、想、说,初步理解绘本的故事内容。

(1)引导孩子阅读第一页。

老师:这是蚯蚓的第一篇日记。你知道这日记是蚯蚓什么时候写的吗?(3月1)本来写日记的时候要先记下月份和日期。这一天,谁?发生了什么事?(儿童观察图讲述。)

老师讲故事:原来蚯蚓和蜘蛛是好朋友。今天,蚯蚓教蜘蛛如何钻地。蜘蛛成功了吗?你怎么看出来的?明天蜘蛛将教蚯蚓如何倒立行走。你认为蚯蚓明天会成功吗?

(2)引导孩子读第二页。

老师:第二天,如何在日记里记录日期?对了,3月2号,蚯蚓学会倒立了吗?为什么没有成功?明白蚯蚓没有脚,不能附在树枝上。)

(3)教师引导幼儿阅读第三页。

(播放孩子的尖叫声)老师:你听到了什么?这是谁的声音?他们后来怎么样了?这和蚯蚓有什么关系?孩子们大胆想象和猜测。老师讲故事。

老师:这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对了,蚯蚓的日记本上面有个日期,用来记录那天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如果你遇到一条蚯蚓,你会怎么做?

(4)引导孩子阅读第四页。

老师:昨天是三月三号。蚯蚓做了一件非常淘气的事情。今天是(3月4日)。蚯蚓不再淘气了。他们变得非常有礼貌。老师怎么知道的?让我们来看看蚯蚓今天在日记里写了些什么。

(5)引导孩子阅读第五页。

(播放音乐)老师:3月5日,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蚯蚓可能在做什么?让我们看看它在做什么。

老师:它在做什么?它是怎么跳舞的?为什么他只能这样跳?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6)引导孩子阅读第六页。

介绍故事中的新角色“蚯蚓姐姐”。师:今天蚯蚓日记里有这么一个人。是谁呀?蚯蚓和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

老师讲故事问:蚯蚓为什么这么说它的姐姐?这是事实吗?

(7)看完之后,我能得到和孩子一起写日记的简单意义。

老师:看了蚯蚓的日记,我们知道,原来日记是用文字或图案记录你的想法和每天发生的事情,可以让你开心,难过,害怕等。,而且每本日记都标有时间。

2.通过第二遍展示PPT完整阅读绘本,引导孩子写日记。

3月1-3月6日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读蚯蚓日记。

老师:三月七号蚯蚓会去哪里?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第三,拓展孩子的思维,启发孩子大胆想象,尝试写日记。

1.老师们提出了写日记的想法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1)引导孩子自由讨论。

(2)请过来帮蚯蚓写下三月七的日记。

2.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写日记。梳理孩子的经历。

老师:当我们记日记时,我们首先在日记的顶部标出日期(3月7日)。写完日期,会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想好了就在纸上画出来。

3.孩子可以自由尝试写日记,老师上门观察指导。

4.展示个别孩子的日记,并简要评论。

5.把作品贴在书的后面,引导孩子找出几天来日记里写了什么。其实3月1是星期一。三月二呢?.....原来写日记的时候,也可以写下一周的某一天,就是蚯蚓一周的日记。

6.拓展活动:引导孩子写自己的周记。

活动反映:

原版绘本故事图片多,一次集体教学活动故事量过大。所以我在活动设计中选了六张图作为这次语言活动的内容,并修改了日期,让日记呈现出从3月1到3月6日的连续记录,让孩子更容易掌握日记。活动中,我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并与音效关联,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图片,从情感层面了解蚯蚓的内心世界,在日记中感受蚯蚓的情感变化,让他们与蚯蚓的感情有了歌唱。在最后一个环节,孩子们写日记的兴趣也特别高,孩子们在华颂的日记中展示了他们的想象力。

第三章:大班教学反思案例

案例背景:

最近我们园的大班在做“有趣的昆虫”这个主题。在孩子们的眼里,蚂蚁有趣、神秘、可爱,还可以被逗弄。蚂蚁活动往往能吸引小朋友的围观,引起很多话题。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带着孩子去寻找和捕捉蚂蚁。有的孩子用饼干、苹果核、小糖果来吸引蚂蚁,有的孩子用草、棍子来逗蚂蚁。他们看起来全神贯注,极其严肃。由此,我们认为蚂蚁的探索活动可以满足儿童观察和探索的需要,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同时,通过对蚂蚁的认知,引导孩子了解蚂蚁的社会性行为,通过游戏角色的扮演,迁移到孩子自身,发展孩子的社会性。

案例描述:

一、以猜的形式引出题目。

1.小朋友,在有趣的昆虫世界里,有一群可爱的小东西。他们是谁?

2.你在哪里见过蚂蚁?你见过的蚂蚁长什么样?

通过观察和讨论,孩子们明白了蚂蚁是由头、胸、腹、六只脚和一对触须三部分组成的,这也是昆虫的基本特征。

分析:大班的孩子争强好胜,是为了让他们有成功的感觉。所以题目设计很有针对性,只让孩子在昆虫世界里找到答案,通过自己的努力猜出正确答案,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蚂蚁的家吧!蚂蚁的家就像一个迷宫,有很多房间1。哪里适合蚁后?为什么适合蚁后居住?2.工蚁带回来的食物应该存放在哪里?3.工蚁应该生活在哪里?4.兵蚁应该守在哪里?为什么?

解析:为了培养孩子有序、有组织、有逻辑的思维能力,(一)让他们学以致用,在孩子明确了蚂蚁的职责和作用后,请他们给蚂蚁分配房间,并说明这样安排的原因。

案例反思:

最后一个游戏部分。我觉得这部分我处理的不太好。如果在分配角色前给一个问题:蚂蚁王国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让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明确自己角色的责任。关于《春江花月夜》教学的思考:关于笋芽教学的思考:关于平移和旋转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