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
发展历史
泸州分水伞厂起源于明末清初,生产历史与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相似,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的“黄金时代”。特别是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泸州分水伞厂在泸州有100多家分厂,职工数万人,主要集中在江阳区的蓝田、泰安、沙湾、弥陀、小市,年产纸伞2000万把。历史上,泸州主要用“大红伞”制作雨具。
70年代以后,随着钢伞和布伞的普及,实用方便的钢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以前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转行了。到20世纪90年代。只有少数人在生产。
本世纪初,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油纸伞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喜欢油纸伞的人逐渐增多,泸州分水油纸伞开始复苏。2007年,江阳区政府将“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CCTV-2、CCTV-10、CCTV-4等多家宣传媒体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泸州分水油纸伞厂逐渐开始复兴。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机会主义者借助分水油纸伞的东风谋取利益。它们在泸州油纸伞旗下被普遍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郑重声明,所有荣誉均由泸州分水油纸伞厂获得。只要标成那样,就是假的。
天下第一——伞王
中国伞王:直径12m,高8m。
1994年,为给泸州建城十周年暨第六届国际名酒节增光添彩,傅祥林等6位民间艺人用88棵老松做伞架,36根与伞骨大小相同的竹子,1800张皮纸做伞面,100公斤油等,,经过70多道工序,历时四个多月。现在它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泸州汾水油纸伞在北京展出:泸州汾水油纸伞受到前副总理李岚清的青睐。并恳请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定传承人、泸州分水伞厂负责人毕请教油纸伞的制作工艺。
历史贡献
红军长征在泸州的叙永、谷林、赤水等地,红军后勤指挥部专程到泸州购买红伞作为雨具。中国著名开国元帅朱德、刘伯承曾在泸州驻军,对分水油纸伞情有独钟。1962年,朱德巡视泸州时,也曾问起油纸伞。当时泸州军区还点了10给他油纸伞。抗美援朝期间,后勤总部在泸州发放红伞50万支支援前线,在大王场杨炳生的带动下保质保量完成,后勤部给予奖金200万元(当时1万元相当于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