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巩固小学语文知识的好方法吗?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1.巧设情境,营造快乐氛围,激发幼儿识字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乐趣。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题目,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习。新课程也呼唤有趣的语文教学。教育心理学也指出,儿童主要通过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新单词可以形象地称为“新单词宝贝”或“新单词伙伴”等。孩子喜欢的名词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变成了交友或者打招呼的过程。亲切自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大三学生最容易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适应儿童心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巧妙地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兴致勃勃地积极参与汉字学习。比如我在教一年级“比尾巴”这一课的时候,把生词做成小动物卡片,上面写着生词。孩子们非常开心,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有意识地、独立地学习新单词。课后我随机抽取了12个生词,发现90%的同学一节课全部记住了,有几个同学至少记住了9个。通过这个例子,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孩子童心的释放,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美好愿望。

2.熟练使用游戏,体验快乐情绪。

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虽然低年级孩子的记忆有时候是无意识的,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有时候的无意识是可以终生难忘的,关键看向导怎么带路。

记得初二上学期,班里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男生女生口袋里都装着纸卡,下课后模仿大人的样子玩“纸牌游戏”。我觉得这样不好。这不是“赌博”吗?为此我想尽办法一次次没收,但总是死灰复燃。为什么小孩子这么喜欢玩这个游戏?后来干脆不没收了,开始用“卡”脑。有一天,一个小朋友把我们平时学做的字卡拿出来看了看。我突然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这个微笑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因为我有了新的想法。为什么不利用孩子的爱玩卡牌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阅读呢?下午我安排孩子们回家自己做“卡片”,条件是每张卡片的背面必须是一个生词。第二天,所有的孩子都兴高采烈地把“扑克牌”带到了学校。我教孩子们玩牌的新规则。没想到,孩子们的兴趣这么高。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股新鲜的能量又过去了。有了上次的尝试,我彻底了解了孩子们的心理,于是有了新的想法。孩子们通常喜欢吃外国食物,如汉堡包、可乐和炸薯条。我每天用班级海报请孩子们吃“早餐”。我煞费苦心地做了一张精美的美食卡片,贴在墙报的一角,名为“你今天吃早饭了吗?”每张卡片的底部都是一个新单词,我每天上学前都会换,这样我就可以按照计划给孩子们吃早餐,而每天早上到学校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吃老师准备的早餐。没想到,孩子们真的很认真,每天都坚持吃早餐。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无意识的游戏中,让孩子体验快乐的学习生活。

3.教学形式的变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一特点,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仅仅以单一的形式来进行,否则就会熄灭刚刚被点燃的兴趣火花。是引导学生改变形式,不断满足好奇心的重要举措。游戏是孩子愿意做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到游戏和教学内容的正确组合来玩游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玩中学习、思考、创新。例如,在教高一《识字7》第二册时,教师可以插入以下活动来辅助教学:展示课文左上方的插图,让学生“猜”和“表演”。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注意特点,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词顺序的时候,可以用“查密码”这个游戏。比如“斗”字的笔画顺序,密码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是这样写的:一点一点。这就是“密码匹配”。复习单词组合可以用“找朋友”、“单词链”等游戏。改变学习方式,让孩子玩中学。正如陶行知所说,“我觉得好老师不是教,不是叫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习。”是的,教就是不教。只有改变我们的教学形式,识字教学乃至教学生涯,才能有更好的保障。

4.教孩子如何学习

教学以动态的形式呈现,而结果以静态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中。为了想学的孩子,就去学。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和规律。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中70%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之外的表意功能。比如在“树、村、阳”和“打、抱、扔”的教学中,我曾分析要求学生区分“木”和“勺”旁边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木”是指与树有关的东西,“勺”是指与“手”或“动作”有关的东西。通过正确区分这些偏旁部首,学生可以掌握带“目”和“谷”的汉字。在很多识字教学中,分类识字也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教孩子对相似的单词进行分类,有助于孩子学习独立阅读。比如在第四册《竹笋和芽》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很快地把“口”、“桶”、“树”旁边的单词放在一起,加快了记忆的速度。因此,教孩子识字方法是识字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5.启迪创新思维,体验成功和快乐。

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杨在穗是这样说的:“尊重学生,发展个性;关爱学生,懂得包容;相信学生,诱发潜能,激发创新。”我相信这一点。记得我在给孩子分辨“眼神,阳光,深情,清澈,拜托”的时候,还没等我说完,孩子们就忙着举手表示不同了。一个小孩说:“老师你看,一个目的就是眼睛。”。有太阳的时候是晴天,开心的时候是真的。有水的时候很清楚,会说话的时候可以向人求助。“听到我的两个耳光,我忍不住和孩子们一起鼓掌,我很理解他们,那叫我的期待。后来在这个孩子的带动下,有故事用到了这些话。在老师和同学的表扬下,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孩子们是无辜的。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饱满的热情为学生铺路,帮助学生找到对汉字的童趣,那么识字就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他们会插上理想的翅膀,越飞越高。

受访者补充2011-03-03 14:17最近听了很多初中语文课,发现初中识字和写作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砸”汉字,背字形复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字形的遗忘率高于对音义的遗忘率。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注重识字方法的研究,以突出字体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上,他们尽力沟通字形与事物的关系,增强意义记忆的成分;注意引导学生寻找生词和熟悉词之间的联系,减轻学生机械记忆字形的负担。在这种以方法为导向的高效识字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把汉字分析得零零碎碎,一头雾水。结果事与愿违,字形的记忆被人为复杂化。

案例1:

老师:今天我们欢迎一位新朋友“师”。谁能用自己的方式记住这个单词?

生:“十”字加一个短“一”。

生:“王”字去掉一条横线。

生:和“土”字差不多,只是下面的“一”更短。

生:“二”加一纵。

生:我觉得就像小飞机的形状。

生:我觉得像墓碑上的十字架。

老师:嗯,学生们不仅说了许多熟悉的词,还用他们的想象力来赞美你。

案例二:

老师:小朋友,怎么记住“菜”这个词?

生:盘,上下结构,上面有草书前缀,下面有菜子。合起来就是“菜”字。

老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菜,上面的草字头,下面的彩色去掉三笔,组成“菜”字。

老师:很好。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菜,上面是难脱的古,下面是五颜六色的脱三笔,合起来就是“菜”字。

老师:很好。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菜,上面去掉花字,下面去掉彩色,组成“菜”字。

识字教学既要讲究教学方法,又要遵循汉字的构词规律。不能随意想象、肢解甚至“碾压”字形。再比如有人把“文”分为“月”和“菜”三部分,把“文”翻译成“太阳照在器皿上,使水变暖”。这不符合结构规律,这种编造会扰乱汉字构形的系统性。汉字除了一些笔画简单的单个字外,都可以分解成两个或几个小部件,统称为部件。虽然汉字很多,但是组成这么多汉字的部件是有限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汉字,记住它使用的部件和部件的组合,然后记住这个汉字。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有了“构件”的概念和意识。

比如二年级学生用的“鼻子”这个词,就是一个容易出错的词。在单词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这是一个有上中下结构的单词,并要求学生注意“左下竖不能突出。”有了这样的教导,“鼻子”这个词显得支离破碎。

“鼻”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自我”,下面是“麻痹”(麻痹加上病的头就是麻痹)。是形声字,上面的“子”字(“子”是“鼻”的声母)表示意思,下面的“比”字表示声音。“子”,怎么会和“鼻”扯上关系?在联系生活,与婴幼儿建立“你我”关系时,大人往往会指着自己的鼻子问孩子:“我是谁?”孩子也会指着大人的鼻子说:“你才是爸爸。”另外,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很生气,通常会指着他的鼻子骂他。《说文解字》中解释“子”的本义是鼻子,但在古籍中,并没有可以说是鼻子的“子”。后来,通过甲骨文的研究,专家发现甲骨文的甲骨文中有“病”字,表示他的鼻子有病。如果围绕这些,加强词论的讲解,渗透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学生学起来会更轻松,更扎实。另一方面,这需要教师储备文字学、文化学方面的知识。

第二,训练简单化的机械重复和巩固

听课的时候,翻翻大三学生的语文书。研究发现,儿童在学习新单词后,总是会复制大量的相关单词。先不说学生能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话。轻语书里的空白处,被一堆没有棱角的文字包围,会让人感到难过。再看看学生的作业本。为了使学生能够“按照笔顺的规则正确地书写汉字”,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不得不用十六个田字格完整地显示新字“口”的笔顺。这对于一个注意力正在发展提高的七八岁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相当艰巨的工程。

低年级的识字和写字教学要遵循“多认少写”的原则,不要求写的字一定不能让学生跟着写。过多的临摹容易导致学生书写姿势和书写技能不良,使学生厌恶阅读和书写,让《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阅读的欲望”落空。

识字教学不能靠单一的重复抄写来巩固,而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识字与阅读、识字与写作、识字与游戏联系起来。比如有老师在实践中编了一个游戏活动,叫“背单词猜单词”。这个活动简单易行。具体操作是:学生A用食指在学生B的背上写字,然后让学生B猜这个字是什么。学生A和B交替进行,谁猜得多,谁就赢。这个活动不限于两个人,也可以在两个小组之间进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A用食指在学生B的背上写字,是一种空洞的做法。学生B通过触觉感知学生A的手指动作,然后分析综合判断学生A写的是什么字。这是一种写作的心理练习。这种游戏带有竞赛性质,学生愿意参与。

第三,方方面面,写作指导“精”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课文词汇表中的单词不是教学的内容,最多算作“原材料”或“待加工的粗略内容”,写作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和优化。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并不知道教什么,而是“什么都教”。

比如“杏”花的“杏”,老师教的是“书写顺序——先上后下”;强调“舒展”,用漂亮的比喻——像小女孩的裙子,像小鸟的翅膀,补充基本笔画的写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舒展”有“足”。

这种万无一失的写作指导极其“精细”,淹没了教学要强化的写作要领。老师口若悬河,学生没抓住重点,却贴出了自己宝贵的练习时间。要知道,写作属于运动技能领域,技能主要是通过练习形成的。

奥斯伯特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教育学心理学,那就是我们的孩子已经知道的东西。”综合解释其实就是老师把学生当“0”,忽视学生已有的写作经验和技巧。老师在学“木”字的时候不都讲“拉伸”吗?学生把“先下后上”写成“先下后上”吗?

教,应该教,不应该教,简明扼要,切中要害。这个字应该教什么?我以为“木”和“口”的组合变了,和正常的“木”和“口”不一样,字体是平的。哪一笔最能表现这种变化,毫无疑问“木”字的中间和竖要写得短一些这些内容教的是一种部件组合后的变形,一种有规律的变形。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应在学生学习汉字的园地里精耕细作,而应“突出重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让学生精心培养,形成自己的写作技能。

第四,追求完美,学习汉字的过程是“理想的”

学生每次练字,总是习惯性地左手拿着橡皮擦,右手拿着铅笔,仿佛一落笔就准备“犯错误”。再次翻看学生的抄写本,发现很多学生的抄写本都被橡皮弄皱了,田字格留下了反复书写的铅笔印子。一问,才知道是老师让学生把潦草的字擦掉重写的。如此严格的要求,体现了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但从学生学习汉字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缺乏科学“学”汉字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