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大班的孩子

镜头一:早上来到花园,萍萍的妈妈焦急地问老师:“我明年要上小学了。听说有的小学招生要考100以内的加减法。幼儿园教的吗?”我们邻居的孩子和萍萍一样大,他们的口算特别快。我家10以内的加减平均计算怎么会离不开手指?"

镜头2:用于

为了提高孩子的计数能力,指导孩子学习统计,老师让孩子轮流做“考勤统计员”,按照准时、迟到、缺席、男生、女生、总人数进行统计。特特每次都担任统计的职务。

工作人员中有错误。于是,在一次交谈中,老师向这位母亲建议,尤其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创造练习的机会。特特妈妈很惊讶,觉得她让孩子天天做数学习题。

书,连乘法口诀都会背,怎么还需要练习数数?

大班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婴儿期到儿童期的过渡阶段,面临着婴儿期到儿童期的重要挑战。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特别重视,随之而来的困惑也特别多。让我们寻找问题的根源,解读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问题。

“学什么”

家长们经常通过道听途说,大班的孩子数学应该学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

以小学入学要求为准,或者有自己的主观认识。那么大班的孩子数学应该学什么呢?仅仅是加减法吗?真的需要掌握这么高深的知识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各年龄段幼儿应掌握的数学内容有具体明确的介绍。下面,让我们从数、量、形、时、空几个方面来理解。

请稍等。

编号:

1.学会正确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养成认真整洁的书写习惯。

2.能够分组计数,并在20以内倒数;学会区分20以内的奇数和偶数。

3.能够用各种方法计算感兴趣的事物。

4.了解10以内数字的分解构成。

5.学习2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体验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能够根据生活情况进行简单的口算加减法运算。

数量:

1.学会比较三个或三个以上物体的差异。

2.学会将10以内的物体按照数量的不同进行排序或者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

3.对各种量守恒的初步认识。

4.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

形状:

1.认识立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并正确命名。

2.学会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

3.学会把一个实物或形体分成两个或四个相等的部分,要知道分割后的每一部分都比原来的实物或形体小;合在一起,还是原来的物体或形态。

时间:

1.学会看整点,体会时间的不可逆。

2.学会看日历,知道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空间:

学会分辨以自己为中心的左右,体验空间方位(包括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以上案例中,一般妈妈和特殊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超出了大班孩子的接受能力,也是电影。

了解大班数学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在一些无意义的内容上占用了大量时间,还容易因为缺少一些应该注意的内容而导致孩子对数学学习的无知。

连接不够好。所以,搞清楚“学什么”很重要。家长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标准,不要被各种因素影响。

“如何学习”

知道了要学什么,那就来说说怎么学吧。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大班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对于5-6岁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但仍然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所以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时使用具体对象是很正常的。从思维发展水平来说,孩子不一样,家长不能强迫孩子。

特特妈妈让特特通过做作业本学习数学,利用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让孩子背诵乘法公式,并不代表孩子完全理解这些数学知识。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很好掌握的计数和统计,并没有在生活和游戏中得到巩固和练习。

皮亚杰说:“儿童的逻辑和数学知识不是来自于事物本身,而是来自于物体的运算和运动。”

工作内部化。“也就是说,儿童由个人经验建构的数学知识是最坚实的知识,不会轻易遗忘。因此,家长在指导大班幼儿学习数学时,要注意“联系学生”。

寓教于乐,让孩子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数学。"

推荐给你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

按规律排序:找出家里哪些物品有规律排序的图案或模式,根据什么规律排序。比如爸爸领带上的图案是蓝色和粉色的a,毛巾上的图案是两片叶子的大花。

知道整点半小时: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忙看时间,晚上可以让孩子自己定闹钟起床。

学会平分蛋糕:家里过生日,你可以让孩子平分蛋糕,平分体验圈;也可以让孩子帮忙分蛋糕、西瓜、面包等。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一起折叠毛巾、围巾、床单,让孩子体验一个大的物体折叠后会变成很多小的物体。

用多种方法清点感兴趣的东西:让孩子整理自己的衣服、玩具、书籍,并清点每件物品的数量,制作个人物品统计图。

看日历:在日历中找出家里每个人的生日和一年中的节日,统计一年中哪个月的节日最多。统计一年中哪些月份是31天,哪些月份是30天,哪些月份的天数最少。

学会分辨以自己为中心的左右,体验空间方位(包括上下、前后)的相对性。在家里,你可以经常

让孩子帮忙拿东西、放东西,孩子会根据家长的描述找到具体位置。当你去超市买东西时,你可以让你的孩子说出并找到你需要的各种物品的位置。出门在外,可以让孩子记得去旅游。

路线,讨论你家的位置,周围主要的地方,家和幼儿园的距离等等。

口头计算2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外出购物时,可以启发孩子计算简单的消费金额,帮妈妈买单,然后计算是否需要换零钱,换多少钱等等。在家里购买物品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计算。比如家里有五条金鱼,妈妈又买了四条。有多少?

感知守恒:当家庭成员用不同的杯子喝饮料时,孩子们可以试着为每个人分享尽可能多的饮料。做饭的时候,让孩子用小碗把米饭放进锅里。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小测量员

游戏目标:能够用多种方法自然地测量感兴趣的事物;根据数量的不同,对10个对象进行排序。

游戏材料:吸管、筷子、铅笔、叉子、毛线。

游戏玩法:

1.谁的房间最大?父母陪着孩子用小脚丫丈量房子里每个房间的长度或宽度,还一边丈量一边数数,找出房子里最大的房间。

谁的床最长。鼓励孩子想办法测量家里谁的床最长,要么用小手,要么用吸管、筷子、铅笔等细长物品代替尺子。从一端开始测量端到端,边测量边数,看谁的床最长。

3.谁的腰最粗?父母和孩子用毛线或绳子测量家里每个人的腰围,每个人用的毛线颜色都不一样。量完之后,把所有的羊毛头对齐,然后比较哪根羊毛最长,依次排序,找出谁的腰最粗。

温馨提示:自然测量是大班儿童喜爱的活动,但也是难点。孩子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在测量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探索,选择不同长度的工具去测量同一个物体,会发生什么。

争取时间

游戏目标: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小时,体验时间的不可逆性,懂得珍惜时间;学会把圆分成两等份和四等份;练习正确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学会分组数数。

游戏材料:纸盘、废光盘、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盒、钉子。

游戏玩法:

1.制造钟表。家长和孩子一起用废弃的光盘、纸盘或纸箱作为表盘,讨论如何将表盘分成

四份同样大小的复印件,在十字位置写上数字12,6,3,9。然后引导孩子发现12数字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让他们试着把每个数字写在表盘的正确位置上。

走吧。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想办法让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移动和旋转。你可以把它们穿在一起,用金属丝或钉子把它们连接到表盘上。

2.时钟显示时间。父母模仿钟表报时的声音,发出几声,就正好是几点。孩子迅速将指针设置到相应的位置。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顺时针拨时钟,因为时间是不可逆的。

3.数数。家长引导孩子在时钟上数1小时的分钟数,可以1分钟数,也可以5分钟数。

温馨提示:时钟在生活中非常方便,是功能齐全的数学学习工具。父母在和孩子一起做。

玩游戏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要做强化训练。另外,家长也可以在知道时间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晚上的生活作息表,记下时间和活动计划,引导孩子自己进行。

评价,潜移默化培养孩子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

把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

游戏目标:学会区分20以内的奇数和偶数;分组练习数数;20分钟内学会加减法;练习按规律排序。

游戏材料:准备一个盒子,里面放两三种小水果(樱桃、圣女果)或者干果(榛子、开心果、杏仁),或者纽扣。

游戏玩法:

1.数数。家长和孩子分别闭上眼睛,伸手在盒子里抓一把,然后把抓到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按班级分类。然后用二五或者五,10,10来数物品的数量,看谁抓的多。

2.是单人间还是双人间?把抓到的物品成对放在桌子上,让孩子数有多少,判断是单数还是偶数。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去探索,发现当所有的东西分成两组时,一定是偶数;如果它们没有全部组合在一起,那么它们一定是单数。

3.算算吧。把抓到的东西按类别放在桌子上,比如3个开心果,2个杏仁,4个榛子,用加法算出一个* * *里有多少个。

4.排成一排。鼓励孩子自己用不同的物品组合设计规则,然后进行排序。

温馨提示:玩游戏时,家长一定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耐心等待孩子在反复的操作、体验、思考中找到规律和方法,自己得到答案,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

十点钟

游戏目标:20分钟内学会加减法。

游戏素材:扑克牌(拿出大小王)。

游戏玩法:

比赛前洗好牌,放入扣内。家长和孩子约定一个时间,比如“10”。其中一人先抽牌,但不要。

让对手看到,抓到第一张牌后,如果和1O的点相差很大,可以再抓一张牌。两张牌相加后,如果你觉得最接近10,就可以不抽牌了。两人中卡最接近10分的玩家获胜。

比如一个孩子抽的第一张牌是5,第二张牌是6,加起来是11分,比10多了1分,他就不能再抽牌了。爸爸第一张牌是9点,他选择不抽牌,比10少了10,所以两个人是人为的。

平局。

温馨提示:这个游戏可以两个人玩,也可以全家一起玩。约定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孩子的计算水平逐渐增加难度。

称重并排队。

游戏目标:能够比较三个以上物体的差异。

游戏材料:废酸奶碗或塑料碗、棍子、线。

游戏玩法:

1.自制天平秤。找两个同样大小的酸奶碗,用打孔机在碗边打三个洞,穿上细绳,绑在棍子两端。然后在棍子中间系一根细绳作为把手。制作完成后,检查天平的两端是否平衡。

2.谁最重?找三个大小差不多的水果,让孩子称一下,看谁最重。家长要引导孩子思考,怎么说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次数比较谁最重。

3.猜一猜,称一称。找一些看起来很大,其实很轻的东西,比如棉花、羊毛、卫生纸等。,然后寻找看起来很小但实际很重的东西,比如小石子、铁块等。让孩子猜猜谁轻谁重,然后称重,看猜的对不对。

温馨提示:自制的平衡秤很受孩子的欢迎,家里很多物品都可以称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逐渐体验到物体的大小和材质会影响物体的轻重。家长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孩子比较四五个物体的轻重。

儿童的数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都要和生活、游戏紧密联系。在现实生活和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数学,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简单问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以浓厚的兴趣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