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与“内容提要”
扩展数据:
《阿昌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以“我”对大母亲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介绍了大母亲。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龙母不同的人的名字以及名字的由来。我家是封建家庭,等级森严。即使是保姆也是不同年龄的称呼。我奶奶最长,所以我叫她“阿昌”。我妈和阿昌是平等的。我按照孩子的说法叫她“龙妈”。我是大三学生,所以亲切地叫她“阿妈”。
文章第一句所谓“有说”,是指作者在《晨花夕拾》的第一篇《狗猫鼠》中提到了龙母,是一个杀死藏鼠的女工,用谎言欺骗少爷,似乎给人以不好的印象。于是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不经意间暗示了对大母亲的不满。
然后在文章的第二节介绍了“龙母”这一称谓的由来。“龙妈”这个称呼,原本是代替了我家一个以前女工的外号。
这真的让我们觉得她比孔乙己还要难过。毕竟人家知道孔乙己还有自己的姓,大妈妈连自己的姓都不知道。直到30年后,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还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可见她的地位是多么卑微。
鲁迅先生曾说,旧中国妇女几千年来都没有赢得做人的地位,是“禽兽不如”的。这位姓氏已被遗忘的老母亲,不就是千千和中国农村女性的典型代表吗?
第二部(第3-12节)和大妈妈腻在一起。
这一部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级(3-5小节)是关于成长的。
在这里,作者主要选择几个典型的例子来写自己对大母亲的厌恶。第一,他厌倦了母亲的啰嗦(“她经常喜欢大惊小怪”),甚至怀疑是他的大母亲在家里挑事(“家里出了点小乱子,不知怎么的我总怀疑和这个“大惊小怪”有关)。
二是厌倦了母亲对我行动的限制(“不许我走路,不许我拔一根草,不许我翻一块石头”);第三,我厌倦了我妈睡觉的空间(“她睡觉的时候把脚和手都伸出来,在床中间放一个大字,让我没有翻身的空间”)。
这些东西完全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换个角度,也许不能说她很讨厌。“我一直喜欢看切切茶”不就是说大妈妈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人吗?
“不许我到处走”不就是表现了大妈妈对“我”的关心和责任吗?“睡觉的时候,她又把脚和手伸过来,在床中间放了一个大字。”是因为她白天工作太累了吗?这不正好说明了大妈妈的勤奋吗?
第二关(6-12节)就是写讨厌的长妈妈。
这个层次主要是针对很多让长妈妈们恼火的“规矩”和“理由”,重点是过年的规矩。从压岁钱到问候,再到吃橘子,写得很详细。这些对小时候的我来说太讨厌了,但在读者,尤其是外国读者眼里,是要作为民俗来欣赏的。
鲁迅曾告诉他的日本朋友增田,在他的《早晨的花》中,“关于中国的风俗和琐事太多了,不加评论恐怕不好理解”。鲁迅对中国特有的源远流长、神秘奇异的民俗风情的描写,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第三部(第13-29节)尊大母。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关(第13-18节)写的是大母有“伟大的神力”,对大母有“前所未有的尊重”。
这第一次致敬,是因为我大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前半段令人毛骨悚然,但因为“我”认为这与“我”无关,“我”并不觉得可怕。
但是,当大妈妈说一排女人脱裤子就能挡住大炮出来的时候,我不禁惊叹,但没想到她有这么大的力量,从此我对她特别推崇。这是从“无聊”到“尊重”的第一个转折点
但随着“藏老鼠事件”的发生,这种尊重逐渐变薄,甚至“完全消失”。在这里,作者再次提到了“藏老鼠事件”,可见这一事件在青年鲁迅心中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那么,什么是“藏老鼠事件”呢?根据鲁迅在《早晨的花》开篇作品《狗、猫、鼠》中的介绍,藏鼠是鲁迅小时候非常喜欢的一种小老鼠。有一天,他发现藏起来的老鼠不见了,他的龙妈妈告诉他:“昨晚藏起来的老鼠被猫吃了!”
于是,“我”从此讨厌猫。后来,“我”意外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这只藏起来的老鼠其实并没有被猫伤害,而是用它长长的妈妈的腿爬上去的,被妈妈的脚踩死了。
从那以后,“我”就特别讨厌大妈妈,对大妈妈说的话做的事都特别厌烦。在两个关于尊长母亲的故事中间,作者再次穿插这个“藏老鼠事件”,一是为了让文章激起波澜,二是为了和下面写的尊长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关(19-29节)写的是对大妈妈的“新敬意”,因为她给我买了期待已久的《山海经》。
第二次致敬的原因是我的远房叔叔对《山海经》的生动介绍。对年轻时的我来说是多么的诱惑啊,那就是“人面兽,九头蛇,三脚鸟,有翅膀的人,没头两乳为眼的怪物……”!
就在我想快速看一下的时候,舅舅不知道书在哪里,因为他懒,我也不好意思逼他找。问别人,别人“拒绝如实回答我”;
我想用压岁钱自己买,书店离家很远。即使我去,书店也关门了。我大妈妈来问《山海经》讲的是什么?虽然我跟她说了,但我知道她不是读书人,所以我觉得跟她说也没用。但就在“我”几乎完全无望的时候,我大妈妈给我买了《山海经》。
这部分的积累是非常充分的,这让大妈妈山海经的到来显得不同寻常。“我”不仅“仿佛遇到了晴天霹雳,所有人都惊呆了”,还感激地说,“别人拒绝做或做不到的事,她都能成功。”感叹大妈妈“权力确实很大。”
如果说写在龙妈妈脱裤子挡炮前面的“神力”不可避免地包含着难以置信的讽刺,那么,在这里用“确实”来修饰“伟大的神力”就完全表达了我的感激和敬佩。
可见《山海经》的故事在我和大母亲的交往中意义重大。完全颠覆了我原来对大妈妈的不好印象,我终于从“累”“烦”变成了“敬”大妈妈。
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山海经》。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山海经》和阿昌一起选在正文的标题里了。
第四部(30-31节)悼念大母亲。
至此,作者对大母亲的感激与尊敬溢于言表,终于不自觉地称她为“我的保姆”这个“再奢侈一点”的人。
然后我用看似浅显的语言解释了三件事。第一,大妈妈去世已经30年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二是对自己最尊敬的大母亲的名字和经历至今一无所知,表示深深的遗憾。
第三,从知道大妈妈只有一个养子,我猜测大妈妈是个年轻寡妇,对大妈妈不幸的人生经历表示同情。
在最后一节,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祈使句,用第二人称表达了对大母亲的真挚祝福:“善良黑暗的大地母亲,愿她的灵魂永远在你的怀抱里!”
这里的“地球母亲”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坟”(因为“黑”),常安息的地方;第二个指的是“地球母亲”(因为它“善良”)。在鲁迅的心目中,阿昌和“大地母亲”已经融为一体,她的灵魂已经在那里了。
百度百科-阿昌与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