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收视率的下滑,《奔跑吧》更怕的是创意枯竭。
2017,电视综艺普遍不景气,资本涌入的方向是网络综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奔跑吧》引领电视综艺,保持2.0+的高水平,实属不易。
判断Run的价值,美丸君不会只看数据。
在知道它的价值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背景:之前的Run和Running Man有什么区别?
第一个区别是撕名牌的出现频率降低。
节目后期回到了《跑男》撕名牌的经典游戏,但《跑吧》前期尽量避免使用撕名牌。
第二个区别是,它不再是一个程序的地方。
无论是杭州,义乌,延安,大理,大连,最后是捷克,你会发现这一季跑男的地方少了,每个拍摄地都录了两集。
以前有各方邀约撕名牌。现在跑男的录制地点已经不在走动了,可以看到录制成本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第三个不同是,今年的跑男是全年第一次。
以前一年播两次,《跑男》春夏两季播。导演组先有韩国模式,有源源不断的玩法。
去年总局规定一个综艺节目一年只能播一季,在“限韩令”的推波助澜下,原创和本土化迫在眉睫。相比之前的快餐式录制,润有更多的时间去创新和消化。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一季的Run,那么下面这两期也许值得你提出要求。
TOP 1“运行”阶段2
节目组邀请了400名场外观众坐在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演播厅里,通过大屏幕“监控”跑男的动作,由他们决定比赛环节。
科技创新的标签可能太大,但让观众“决定节目进度”是这一季跑男最大的突破。
前2名“运行”阶段5
这一期回答了一个问题:如何把主旋律和娱乐真人秀结合起来?
《奔跑吧》的做法是让节目特有的“户外”和“明星”元素完成一些家国情怀的挑战——比如跑男团、狄云、一流乐团在黄河边唱黄河大合唱。
相信很多人都被黄河大合唱的短视频刷屏了,这应该是这一季跑男最成功的传播素材,除了营销水分。
作为商业产品的领导者,管理部相关人士曾公开表示,希望将Run纳入一条正向引导的道路。这一期的黄河大合唱证明,无论是群众参与还是主旋律都不是娱乐节目的祸害。
真人秀的主题绝不是邀请热心市民跳绳那么简单粗暴。关键是要留足时间学习。
熟悉韩综的朋友会说,这一季的《奔跑吧》似乎更像是《无限挑战》,玩法创新,没有固定模式。然后除了MC固着,各个时期的关系不再紧密。
跑男不乏史诗级的收视率。他们真正缺乏的是独立的创造力。事实上,节目组不断向粉丝征集的节目创意表明,这一季《跑吧》项目最初的定位是不断试错,尽快找到原创的模式点,并在未来进一步放大,从根本上实现“去朝鲜化”,使之成为本土IP。
最后几期貌似原创乏力,老游戏回归,撕名牌回归。可见跑男并没有完全摆脱真正意义上的韩国。
不过本赛季的尝试还是值得鼓励的。从电视节目制作的角度来看,《奔跑吧》是《跑男》以来本土化程度最高、导演智慧最多的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