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游戏(13):做豆腐干

听名字好像是用来扎豆腐干的什么工具,其实和豆腐干没什么关系。用小刀片扎进地里就行了。当然,地面必须是泥泞的,否则一个小小的卷笔刀怎么可能在水泥上做出记号?因为每次扎的点和上次扎的点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孩子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俗称一把抓),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距离和豆腐干每边的长度差不多,因此得名。北方好像有这种游戏,只是名字和形式不一样,叫分田。在画出的方格中,扎地,分方格。随着游戏的进行,会越来越细致。最后,谁的面积大,谁就是赢家。但是这个游戏在上海的玩法明显和北方不一样,比北方更复杂,难度更大。

这个游戏经常在两个孩子之间进行,游戏的工具就是孩子学习常用的工具:卷笔刀。刚开始也是顺序问题。一旦大家开始按顺序往泥里插刀,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个人的抓握距离,否则插刀点无效。游戏的目的是用绑线把对方围起来,类似围棋。把对方围死,就赢了。当然,这种围攻和围棋还是有区别的。围棋往往要看最后的进球数,但在这场比赛中,你不能用你的卷笔刀在最后的泥里扎分,你的空间也不再允许你扎分。只能放弃了。一开始两个孩子绑的两点要靠近,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尽可能的阻断对方的路线,迫使他选择另一条路线。当然,连接线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连接线的方向是自由的,但就是不能交叉。一旦你越界,你就输了。这个十字是你第二次不能越过另一条线。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挡住对方的出路,而不能碰到对方的线。这样势必会让对方拿刀捅人的难度大很多。

开始的时候,前进的方向是自由的,但一般不可能永远是一条直线。领先的一方总想着给后者添堵。前面的线段交叉过来挡住后面的方向,后面的会想办法突出这个包围圈进行反包围圈。所以,在这场比赛开始的时候,我希望能够领先于比赛。手大的孩子优势大,因为你每次推进的线段可以比别人的长,容易形成包围圈。一旦被对方线段包围,突出包围圈就困难多了。每次刺的时候都要对准线段围成的有限空间。一般这个时候的空间是以几毫米计算线段之间的距离的,你必须在这个距离内准确的刺到刀,这样既刺不到对方的线,也刺不到自己的线段。随着包围圈的缩小,这个点的难度越来越小。最后势必逼着你犯错,逼着你认输。但是,有时候领导急于求成,也有粗心导致失败的可能。

做豆腐干的游戏对泥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泥太湿,连接线段时线往往太粗。如果要在这些粗线条的线段之间做一个新的点,难度势必会增加很多。如果泥太干,就不好了。当连接点通过时,线段不清晰,开裂,不利于游戏的发展。这种游戏最好在夏天玩,就在雷雨过后,泥地又干又湿的时候。这个游戏也需要更高的刀。普通卷笔刀的刀片太宽,刀尖太大,连接太粗,游戏难度大大降低。如果用那种钢锯做刀,锋利是玩这种游戏的好工具,而且往往在扎分上有优势。由于其尖端锋利,有利于在狭小的空间内继续扎点、连线。否则,如果刀锋过宽,很容易造成跑偏,导致比赛失利。而且这种刀具在当时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那时候夏天,农村总会抓蚯蚓来擦。就是用这把钢锯刀把蚯蚓解剖,去掉里面的泥土,晒干做成中药,叫干蚯蚓。这个钢锯刀片很普通。所以小伙伴中,男女都有条件玩这个游戏。不时可以看到孩子们在田野里玩耍。睁着大大的眼睛,手眼齐心协力,瞄准眼前扎进地下。虽然他们的手和衣服不可避免的会弄脏,但是我们乐在其中,至今想想都很难忘。偶尔和老婆聊起小时候的游戏,她甚至对这个豆腐干印象深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