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房子作品欣赏

科尔塔扎和40年代的阿根廷作家一样,也受到了1930年9月阿根廷政变、西班牙内战、二战、1943年劳森将军发动的军事政变以及1916年以来庇隆执政初期的冲击。这一时期阿根廷国内政治动荡,文化氛围令人窒息,对知识分子的限制和迫害增加,许多知识分子移民。正是在这种氛围下,科尔塔扎转战法国(1951)。他移居法国,一方面是为了逃避国内令人窒息的政治氛围,另一方面是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认为在西方,尤其是法国,可以得到西方文明的认可。然而事与愿违,二战后法国的现实让他产生了很多疑问,让他重新思考自己当初的价值观。在反思的过程中,他挑战西方的“理性王国”,挑战资产阶级的世俗习气,挑战由此衍生的一切旧秩序,甚至包括语言和文学创作。《跳房子》中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代拉美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跳房子游戏”的主题是追求和探索。起初,科尔塔扎想把标题叫做“曼查罗”(佛教术语,又译“祭坛”),即在一块布或一张纸上画若干个方格,每个方格内画一尊佛像,以防止人们修行时心魔的入侵,也是为了一个一个地集中思想,最终到达中心。后来出版的时候就取名跳房子。跳房子是一种儿童游戏,类似于中国儿童玩的游戏。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些正方形(也叫“房间”)。上面的是“天”,下面的是“地”,天地之间有九格。玩的时候,先把小石头按一、二、三的顺序踢进“田”格子里...获胜者是不踢中间多余石头的人。无论是“曼陀罗”还是“跳房子”,顾名思义,都是要上下才能到达“中心”或“天堂”。出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奥利维拉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条件,离开阿根廷前往巴黎寻找真相。然而到了巴黎(也就是小说《那里》第一章,跳房子游戏中的“天堂”),她受到了虚伪的价值观和残酷的社会氛围的冲击。西方资本主义的没落让他的梦想成为泡影,最后她不得不断绝与玛莎的爱情,回到祖国开始新的探索。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即作品第二章《这样》和《跳房子游戏》中的“土地”),他继续探索,直到失去理智,跳出窗外。有趣的是,在跳之前,他看到院子里的地上有一个跳房子的格子。他想:“如果我跳下去,我一定会掉进‘天空’格子里。这说明拉美知识分子的精神,上下求索,失望而不绝望,不断追求,“跳下”进入“天堂”,正是拉美所希望的。科尔塔扎的书名《跳房子游戏》不仅象征着追求和探索的主题,也生动地反映了小说的整体结构。这项工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在那边》,包括第1章到第36章,描述了奥利维拉在巴黎的生活。第二部题为《这里》,包括37至56章,描述了主人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生活。第三部分题为“其他地方”,包括第57章至155章。这一部分包括主人公的朋友莫所阐述的文学理论、作者的自我分析、各种报刊的引文、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歌曲以及对前两章的补充和评论。根据作者的建议,这篇小说有两种读法。一种方法是从第一章开始依次读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可以省略。这是给“女性读者”的(作者把读者分为“男性”和“女性”)。这种读者被动地接受作者安排的一切,舒舒服服地从头到尾看完一部小说,不加思考。作者对这类读者不抱希望,甚至劝他们不要看第三部。第二种阅读方法是跳读法,作者另外安排了一个顺序表。从第73章开始,像跳房子一样跳来跳去,跳到第131章的结尾,其中第三部分的章节有机穿插。这种阅读方式是针对“男性读者”的。这种安排给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和疑惑,迫使读者对人物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进入小说的境界,成为书中人物和作者的“同谋者”,相当于参与了小说的创作。科尔塔扎想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通过后一种安排创造一种“反小说”。所谓“反小说”,是一种开放的小说,其目的是通过结构革命,搭建一座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既然作者可以为越南人安排另一种顺序,读者也可以为自己安排各种其他阅读方式,一部小说可以多种方式阅读,这就是开放性。

除了大框架之外,作者还在每章中广泛采用了多角度、多人、多层次、多时间系列等一些现代文学创作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叙事形式,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立体感。第34章,奥利维拉和玛尔塔分手,去了她的住处。玛尔塔不在,他在她的床头柜上发现了一本西班牙作家佩雷斯·加尔多斯的《禁书》。他边读边评论,把它捡了起来。这一段的写法很特别,不是按照传统写法,看完再评论,而是同时。这段话的单线是高尔多斯小说的原文,双线是奥利维拉对伦马加阅读品味的内心评论。这不仅夸大了气氛,让读者知道与马佳的关系仍然占据着奥利韦拉的心,也迫使读者发现代码,参与写作。当读者读台词时,也会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

《跳房子游戏》出版后,引起了世界文坛的关注,造成了“火山爆发”的效果,震撼了一家人,引起了热烈的赞扬和激烈的批评。然而,经过20多年的考验,这部作品已经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也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尤利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强大的意识和感情百科全书。